摘 ?要:《刺青》是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潤一郎的代表作,該作獨特鮮明的風格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堪稱“谷崎文學”的出發(fā)點。本文運用陌生化理論對文本《刺青》進行了考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對陌生化手法的運用,適當延宕了讀者的審美感受,有效提高了作品的文學藝術性。
關鍵詞:陌生化;谷崎潤一郎;刺青
一、谷崎潤一郎與《刺青》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說家,被譽為“日本唯美派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獨具特色,崇尚“官能美”與“女性崇拜”,驚世駭俗地展現(xiàn)了畸形的人物性格和嗜好、施虐與受虐的病態(tài)快感,因此學界將其創(chuàng)作風格稱為“惡魔主義”。《刺青》是谷崎潤一郎于明治43年(1910)十一月發(fā)表在《新思潮》上的處女作,該作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日本文壇引起了重大反響。其師永井荷風在《三田文學》上盛贊《刺青》為“他所見過的谷崎作品中最杰出的一篇小說”,谷崎本人也憑借這一作品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梢哉f,這一開山之作奠定了谷崎潤一郎整個文學生涯的風格基調(diào)。
小說《刺青》短小精悍,全文不過數(shù)千字,主要講述了在一個“以美麗的人為強者,丑陋的人為弱者”的時代,文身風氣盛行,技法精妙的刺青師清吉多年來的夙愿便是“得到一位膚色發(fā)亮的美女的肌膚,在上面刺入自己的靈魂”。直到有一日清吉終于得償所愿遇見了這樣一位夢寐以求的女子,他不惜使用麻醉劑將女子迷暈并在其背后紋上了一幅艷麗奪目的女郎蜘蛛圖,幫助女子完成了蛻變,而清吉自己則首先成為了女子的“肥料”。
二、陌生化理論
陌生化理論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維克托?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顧名思義,陌生化理論的主要觀點便是通過把日常的事物復雜化、扭曲化、陌生化,拉長讀者的閱讀過程,打破讀者的傳統(tǒng)認知,來增加讀者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感受。“在藝術中,一旦經(jīng)藝術家們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夸大或縮小、拆散與組合等加工改變,使他們在性質(zhì)、外形、大小、色彩、形狀等方面煥然一新,就會賦予它們以最大的藝術表現(xiàn)力,蘊含了藝術魅力,從而使人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本文將試運用陌生化理論對谷崎潤一郎的經(jīng)典著作《刺青》進行解讀,希望可以借此為《刺青》文本的研究分析提供新的角度。
三、《刺青》中的“陌生化”語言
日語中的“娘”是指年輕的未婚女性,相當于中文中的“女孩子”;而“女”則多指婦女、女人,即已成人的女性或已成熟的女性,也指具備女性通常所具有的某些特質(zhì)的女性,含義上更接近中文的“女人”。
小說的前后半段對女主人公的稱謂具有明顯區(qū)別。在前半段一直采用的是“娘”一詞,較為符合女主人公“看上去大約十五六歲”的設定,而從下面的段落開始,敘述者一改之前的稱謂,開始使用“女”的說法。
“女の背後には鏡臺が立てかけてあった。真っ白な足の裏が二つ、その面へ映って居た?!?/p>
(“她的身后有一只鏡臺,里面照出她潔白的兩只腳底心?!保?/p>
這里描寫的是女主人公被刺青之后剛剛出浴時痛苦呻吟的場景。作者為何在此處一反常態(tài),改變了先前一直使用的稱謂?顯然這是作者有意為之,意在表達女主人公通過清吉的刺青,終于放下心中的顧慮,決定喚醒內(nèi)心中真正的自我,勇敢地選擇成為一名“藝伎”。從“娘”到“女”,一字之變暗示出了女主人公從一名天真無邪的少女到?jīng)Q心成為“玩弄男人魂魄”的“女郎蜘蛛”的蛻變。通過改變常規(guī)來增加讀者的閱讀思考,也暗示了情節(jié)的走向,這顯然是陌生化手法的體現(xiàn)。由此也可以看出作家的語言功底以及精雕細琢的匠心。
再看另一處表達。
「えゝ、あの時分なら、まだお父さんが生きて居たから、平清へもたびまいりましたのさ」
(“那時候因為父親還健在,常常會去平清。”)
「…私はお前さんのお察し通り、其の絵の女のような性分を持って居ますのさ?!?/p>
(“如您觀察的那樣,我的確有著畫上女子的性格?!保?/p>
這里截取的是小說中女主人公與清吉的對話。二者的共通之處便是句子語法結(jié)構明明已經(jīng)完整,卻又在結(jié)尾刻意添加了“のさ”后綴。耐人尋味的是“のさ”結(jié)尾句是當時江戶辰巳地區(qū)藝伎們所特有的語言習慣,當時還未成為藝伎的女主人公為何卻熟練掌握了當時藝伎所特有的說話方式呢?仔細思考不難看出,這是因為女子內(nèi)心實際早已做好了成為一名藝伎的心理準備。正如女子在看到清吉所展示的畫作時自述的那樣,“師傅,我坦白。如您觀察的那樣,我的確有著畫上女子的性格……您就饒了我吧,快把那畫軸收起來”,其內(nèi)心早有對成為一名“玩弄男性魂魄”的藝伎的憧憬。對平凡常規(guī)的語句進行添減、異化,以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長,從而使讀者獲得到獨特的內(nèi)涵和審美感受,這正是陌生化手法所起到的效果。
四、結(jié)語
本文運用陌生化理論對谷崎潤一郎的處女作《刺青》進行了重新解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對各種常見的語言元素進行重組、變形,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藝術價值,具有明顯的陌生化處理痕跡,讓人印象深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探討了文本中語言運用方面的陌生化處理,并未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層面的陌生化處理進行考察,這將留作今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谷崎潤一郎.刺青·秘密[M].東京:新潮文庫,1969.
[2]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A].方珊.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3]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的作品[A].永井荷風.三田文學[C].東京:三田文學會,1911.
尹旭,男,生日1997年4月27日,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學歷碩士在讀,單位武漢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