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世界經濟2020年運行態(tài)勢與2021年趨勢預判①**

        2021-05-08 10:04:53張銳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世界經濟新冠疫情

        〔 DOI〕 10.19653/j.cnki.dbcjdxxb.2021.01.001

        〔引用格式〕 ?張銳.世界經濟2020年運行態(tài)勢與2021年趨勢預判[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21,(1):3-22.

        〔摘要〕遭遇新冠疫情重擊與傾軋的世界經濟在2020年發(fā)生大幅度的倒退,除了失業(yè)率急速上升和物價水平持續(xù)低迷外,國際金融市場還出現了負利率、負收益率、負油價和股票市場大面積熔斷等極端現象。為了遏制與抗阻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深度撕咬與侵害,美聯(lián)儲亙古未有地將美元利率降至零,并罕見地啟動了無限制量化寬松政策,全球數十個國家跟隨美聯(lián)儲開啟與加大了寬松貨幣政策。另外,發(fā)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還整齊劃一地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國債、信用債的發(fā)行規(guī)模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各種減稅舉措次第性推出,多種政策的合力聯(lián)動終于讓世界經濟自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顯現回升曙光。展望2021年,隨著新冠疫苗的落地使用,新冠疫情將得到進一步控制,公眾免疫力也會得到有效加強,同時在擴張型貨幣政策與積極型財政政策的持續(xù)托舉之下,世界經濟將出現力度不小的增長,但同時會面臨諸如債務危機、通貨膨脹和貿易保護等不確定因素的擾動。

        〔關鍵詞〕世界經濟;新冠疫情;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負利率與負收益率;貿易摩擦與沖突;風險再生與傳染

        中圖分類號:F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096(2021)01-0003-20

        穿越2020年整個年度,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不僅殘酷撕裂著人類的身體健康與生活安寧,而且所到之處野蠻地打斷了企業(yè)生產鏈與市場供應鏈,世界經濟因此陷入幾乎窒息的境地。不僅如此,非洲與亞洲數十個國家遭遇蝗災的嚴重襲擊與瘋狂吞噬,數十萬公頃的耕地絕收與減產,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發(fā)出刺耳的警告之聲。與此同時,地緣政治不安因素連連發(fā)酵,已經簽署了正式脫歐協(xié)議的英國依然還在與歐盟進行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推拿與糾纏,美國針對伊朗的制裁不斷升級與加碼,伊朗政府通過宣布退出伊核協(xié)議還美以顏色,全球能源與金融市場為之顫抖。至于美國總統(tǒng)大選,雙方劍拔弩張之后終有塵埃落定之時,世界經濟也因此承受了許多的不安與擾動。值得慶幸的是,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尋找與出臺抗御與治療方案,國際社會也慷慨伸出援助之手,從而推動著世界經濟在自己的頑強耐力與堅定毅力支撐下逆風艱行。

        一、經濟增長:形態(tài)與面貌

        在世界經濟腳步正式踏入2020年之前,從國際基金合作組織(IMF)到世界銀行(WB),再到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三大權威國際機構均一致性預測新的一年世界經濟會出現正增長,IMF、WB和OECD的預測結果分別是3.4%、2.7%和2.9%。然而,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徹底改寫人類所有的預期,從中國武漢為抗擊與阻斷新冠疫情做出封城決策開始,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數十個國家先后大面積封城甚至封國,民眾生活鏈、企業(yè)生產鏈和市場供應鏈因此被無情掐斷,世界經濟出現人類現代史上的罕見大收縮與大衰退。

        在2020年第一季度做出了深幅下蹲的基礎上,世界經濟在第二季度接連出現斷崖式下挫,全球所有經濟體齊刷刷地掉入最黑暗冰窟之中。數據顯示,美國第二季度GDP收縮32.9%,創(chuàng)下美國公布季度GDP數據60年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國經濟曾在1958年出現過10.0%的季度降幅,金融危機期間的經濟最大季度降幅也只有8.4%。當然,GDP劇烈萎縮背后就是作為美國經濟最主要動能的消費罕見收斂,第二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劇降34.6%,拖累當季GDP超過25個百分點,成為有史以來的最差表現。

        歐洲經濟增長狀況同樣蕭殺凄涼。按照歐盟習慣性使用的環(huán)比統(tǒng)計指標,歐盟和歐元區(qū)2020年第二季度GDP相較前一季度環(huán)比分別下降11.9%和12.1%,同比分別出現14.4%和15.0%的大幅降速,從而成為歐盟開始有相關統(tǒng)計數據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經濟減速。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德國與法國第二季度GDP分別出現10.0%與13.8%的環(huán)比負增長,而與歐盟關系一直未能理順的英國第二季度GDP更是環(huán)比劇烈萎縮20.4%,成為該國自1955年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同時英國也淪落為七國集團中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國家。整體來看,所有納入統(tǒng)計的歐盟成員國中,西班牙成為了2020年第二季度GDP環(huán)比下降最嚴重的國家,降幅達到18.5%,接下來是葡萄牙,降幅為14.1%,而降幅最小的是立陶宛,只有5.1%。

        日本內閣府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日本2020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實際下降9.9%,環(huán)比年化縮減27.8%,為日本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同期加拿大GDP年收縮率為38.7%,為該國有史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另外,繼第一季度出現9年以來首次GDP萎縮之后,澳大利亞經濟第二季度大幅萎縮10.0%,標志著該國經濟30年以來首次陷入技術性衰退;即便是發(fā)達國家中經濟衰退幅度最小的韓國,第二季度GDP也同樣出現了3.3%的環(huán)比負增長與2.9%的同比負增長。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在生產鏈、物流鏈被新冠疫情殘酷打斷的同時,由于本國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體系薄弱,可以調動的財政資源非常有限,加之新冠疫情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沖擊和外部貿易環(huán)境的惡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收縮幅度更為劇烈。印度第二季度GDP直線下挫24%,為該國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差季度表現;巴西GDP環(huán)比下跌9.7%,為25年以來的最大季度環(huán)比跌幅;南非GDP環(huán)比巨降51%,成為該國自1990年以來下滑最為嚴重的一個季度。值得慶幸的是,俄羅斯第二季度GDP僅同比下降8.5%,好于市場預期,而中國第一季度GDP下降6.8%,為有統(tǒng)計數據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但第二季度則奇跡般地由負轉正,當季取得3.2%的經濟增長成績。

        2020年第三季度成為了發(fā)達國家經濟開始爬坡的重要時間窗口。數據顯示,隨著制造業(yè)新訂單的強勁增長和消費的強勢恢復,加之企業(yè)投資與房地產市場的謹慎反彈,美國第三季度GDP按年利率彈跳33.1%,同期德國環(huán)比暴漲8.2%,法國猛增18.2%,歐元區(qū)非核心國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別增長16.7%和16.1%,從而帶動整個歐元區(qū)GDP在第三季度環(huán)比勁升12.7%。同期,英國GDP環(huán)比高跳15.5%,創(chuàng)下自1955年以來的最大增幅,日本GDP增幅達到5.0%,年化增長率創(chuàng)40年之最,加拿大GDP增長2.8%,澳大利亞GDP只增長0.9%。但是,除中國外,新興市場國家拐頭向上的勁頭要比發(fā)達國家弱了不少。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但印度卻萎縮7.5%并進入技術性萎縮期,俄羅斯依然沒有扭轉負增長格局,巴西與南非經濟同樣還處在下滑狀態(tài)。

        從全球整體來看,由于第一季度與第二季度許多國家連續(xù)負增長,特別是第二季度跌幅太深,即便是接下來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現上修之勢,但依然不能改變全年經濟大幅下挫的結果。根據《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萎縮4.4%,而聯(lián)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也預計世界經濟在2020年將萎縮4.3%。就單一經濟體而言,IMF預測中國將是唯一一個2020年經濟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長幅度約為1.9%,其他所有國家都會跑輸2019年的水平,其中,美國萎縮4.3%,歐元區(qū)萎縮8.3%(德國萎縮6.0%、法國萎縮9.8%、意大利萎縮10.6%),日本萎縮5.3%,英國萎縮9.8%,印度萎縮5.8%,巴西萎縮5.1%,俄羅斯與土耳其均會出現5.0%左右的萎縮。受到影響,發(fā)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2020年的經濟將分別出現同比5.8%和3.3%的負增速。在IMF看來,2019年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qū)GDP總量約為86.6萬億美元,新冠疫情在2020年所造成的實際折損可能超過10萬億美元,而且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均收入都將出現下降。

        二、就業(yè)市場:生態(tài)與概貌

        失業(yè)與經濟衰退猶如孿生姊妹。新冠疫情無情地撕裂著世界經濟肌體,對勞動力市場形成災難性打擊。在營業(yè)收入銳減與財務壓力巨增之下,全球幾乎所有行業(yè)的絕大多數企業(yè)都紛紛選擇了裁員,加之眾多企業(yè)的破產倒閉,無數失業(yè)者被殘酷地拋向市場。以受新冠疫情沖擊影響最大的航空與旅游業(yè)為例,全球已經多達60家商業(yè)航空公司宣布破產,蒸發(fā)掉35萬個工作崗位,裁員總量超過60多萬人。與此同時,旅游業(yè)產生了高達1億人的失業(yè)數量。航空與旅游業(yè)如此,其他行業(yè)的裁員更是家常便飯,其中,奔馳戴姆勒裁員超過2萬人,寶馬集團裁員多達1萬余人,迪士尼裁員近3萬人,可口可樂裁員5 000余人,包括匯豐集團在內的全球銀行業(yè)裁員接近10萬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編寫的《全球就業(yè)與社會展望》,2020年全球登記失業(yè)的人數預計將增至1.95億人。

        與失業(yè)并存,就業(yè)市場因新冠疫情出現的結構性變化也分外鮮明。由于許多人不得已選擇居家辦公,或者失業(yè)后重新找到了臨時性與非固定性工作,根據ILO的數據,與2019年相比,2020年勞動者所減少的工作時長相當于3.2億個全職工作崗位的消失。而在勞動人群中,那些無法選擇在家工作的低技能勞動者受到的沖擊最大,同時不同性別之間的收入損失幅度也不一樣,特別是在一些國家,女性低收入勞動者承受最為嚴重的經濟后果。全球至少有約20億非正式就業(yè)的勞動者在工作時長和實際收入層面受到嚴重打擊,算上未充分就業(yè)人口,全球范圍內有超過4.7億人處于失業(yè)或半失業(yè)狀態(tài),且2020年有近9 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美國月度失業(yè)率飆升至14.7%,創(chuàng)下自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其國內失業(yè)人數雖然隨著經濟的重啟出現逐步下降趨勢,但整個2020年申請失業(yè)金的人數一直穩(wěn)定在80萬—90萬人,持續(xù)徘徊在歷史高位,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改善狀況趨于停滯;而更為槽糕的是,美國國內永久失業(yè)情況日益加重,高達25.0%的適齡人口沒有工作,與金融危機期間失業(yè)最嚴重時的水平相當。按照穆迪的估計,新冠疫情至少讓美國損失了2 330萬個工作崗位,而美聯(lián)儲預計2020年美國失業(yè)率將達到7.5%。

        作為緩沖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沖擊的重要政策,特朗普政府推出了失業(yè)援助計劃,即失業(yè)者可以向政府申請領取每周600美元的失業(yè)補助,同時美國政府對因失業(yè)造成收入減少的個人與家庭進行了財政直接補貼,包括年度收入低于7.5萬美元的個人每月可得到1 200美元的直接補貼,收入低于15萬美元的已婚夫婦能得到2 400美元的補貼,每個孩子還會得到500美元的補貼。另外,白宮小企業(yè)管理局單獨為小企業(yè)提供了至少10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以確保小企業(yè)能夠維持就業(yè)吸納能力與工資支出。按照穆迪的估計,科技泡沫破滅危機之后美國花費了近4年時間才讓就業(yè)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而金融危機之后則花費了6年時間才使就業(yè)回歸到危機前狀態(tài),新冠疫情之后就業(yè)狀況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水平至少要等到2024年。

        與美國一樣,歐洲地區(qū)的勞動力就業(yè)狀況所受到的新冠疫情沖擊同樣劇烈。根據歐盟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歐元區(qū)的月度失業(yè)率最高達到了8.1%,全年失業(yè)率有可能升至9.4%,除了德國、法國等歐元區(qū)核心國家的失業(yè)率都超過了9.0%之外,西班牙與希臘的失業(yè)率攀升至17.1%和19.9%。更為嚴峻的是,在歐元區(qū)失業(yè)人口中,青年失業(yè)人口占比較高,其中,西班牙登記的青年失業(yè)率達到43.9%,為歐盟平均水平(17.6%)的近3倍。不僅如此,由于英國與布魯塞爾始終未能就脫歐達成圓滿協(xié)議,就業(yè)崗位的損失將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無協(xié)議脫歐的情景下,對英國出口的歐盟企業(yè)將發(fā)生超過70萬個就業(yè)崗位的損失,德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企業(yè)及其供應商將分別發(fā)生超過17.6萬個、8萬個、7.8萬個和7.2萬個工作崗位的損失。

        為有效緩解新冠疫情對就業(yè)市場的殺傷與損害,歐盟委員會設立了短時就業(yè)保障機制,該臨時機制允許歐盟委員會以整個歐盟的名義,從國際資本市場中融資1 000億歐元,并以貸款的方式發(fā)放給提出申請的成員國,用于支持成員國在保障個人就業(yè)方面的公共支出,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且每次可延長6個月。另外,歐盟還委托銀行發(fā)行了首批社會債券,用于新冠疫情期間幫助促進就業(yè),由于是AAA評級,該社會債券取得了超過2 330億歐元的認購,創(chuàng)出了歐元區(qū)的紀錄。德國政府還為中小企業(yè)供最高500億歐元的資助,支持德國家庭和個體經營創(chuàng)設就業(yè)崗位。英國政府推出了強制“休假計劃”,即政府為“居家工作”的職員發(fā)放80.0%的工資,同時啟動了“冬季經濟計劃”,凡是完成“居家工作”1/3工作量的職員可獲得包括雇主、政府共同支付的高達77.0%的工資。

        新冠疫情之下的其他發(fā)達國家的就業(yè)市場表現同樣也不好看。歷史上就業(yè)率非常之高的日本2020年失業(yè)率也上升到了3.0%,同期澳大利亞失業(yè)率也維持在8.0%的歷史高位,加拿大失業(yè)率更是突破了9.0%。為此,日本政府為中小企業(yè)提供了最多5年的無利息貸款,支持其穩(wěn)定與擴大就業(yè),加拿大政府也推出大幅增加薪資補貼計劃,聯(lián)邦政府為所有中小企業(yè)提供比例為75.0%的薪資補貼,再加上各省提供的補貼和其他諸如緩交房租、推遲納稅等舉措,以促進企業(yè)就業(yè)動能的釋放,而澳大利亞政府更是別出心裁,以提出25億澳元額外托兒補貼的方式鼓勵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的同時,還耗資10億澳元打造新的JobTrainer計劃,幫助人們能夠找到工作。

        新興市場國家方面,各國就業(yè)狀況受新冠疫情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印度失業(yè)人數為1.2億人,失業(yè)率為27.0%;俄羅斯失業(yè)人數為600萬人,失業(yè)率升至7.5%;巴西失業(yè)人數為1 380萬人,失業(yè)率突破13.1%;南非2020年第三季度失業(yè)率猛增到30.8%,創(chuàng)出史上新高,全年失業(yè)率也會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沙特阿拉伯第二季度失業(yè)率達到15.4%,創(chuàng)下年度歷史最高紀錄;阿根廷失業(yè)人數為360萬人,失業(yè)率飆升到13.1%;拉美和加勒比地區(qū)失業(yè)人口達到了2 500萬人。中國月度失業(yè)率達到6.0%,但隨著援企穩(wěn)崗、擴大靈活就業(yè)等多種舉措的落地和經濟復蘇力度的不斷加強,失業(yè)率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按照2020年度世界經濟“悲慘指數”,以失業(yè)率為計算標準,全球最“悲慘”經濟體為委內瑞拉、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和哥倫比亞,榜單上展示出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新興市場國家。

        三、通貨膨脹:體態(tài)與風貌

        通貨膨脹往往反映一國經濟的增長現實,物價指數上漲過快或惡性通貨膨脹代表經濟過熱,同時也是資產泡沫破滅的前兆;物價連續(xù)大幅下降兩個季度或通貨緊縮說明經濟景氣度低迷,并可能出現投資與消費的萎縮,進而出現經濟衰退。而在溫和型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產品價格得以在成本價格線以上運行,生產資料價格(PPI)在成品與半成品適度漲價因素的作用下向上提升,商業(yè)投資被有效激活,民眾消費也在通貨膨脹預期因素中被不斷刺激出來,宏微觀經濟運行得以實現良性循環(huán)。正是如此,溫和型通貨膨脹是所有國家追求的共同調控目標。

        美歐日等發(fā)達國家自21世紀初以來就一直錨定2%的通貨膨脹目標,而且金融危機后物價也出現緩步抬升的跡象,但好景不長,新冠疫情的突襲讓稍稍轉暖的通貨膨脹情勢再度變冷,并重新拐頭向下。按照IMF的判斷,2020年全球通貨膨脹總體持續(xù)疲弱,其中,發(fā)達國家的平均通貨膨脹水平由2019年年末的1.7%下降至2020年年末的0.5%,下降幅度達到1.2個百分點。在整個發(fā)達國家陣營中,物價疲軟與脆弱程度以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更為典型。

        美國往往以10年期和30年期損益平衡值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預期指標,損益平衡值走高代表CPI會上升,反之則是下降。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損益平衡值一度創(chuàng)下1.2%的紀錄低點,對應的CPI環(huán)比下降0.7%,創(chuàng)下1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同比增長放緩至0.3%,為5年以來的最小增幅。隨后自8月開始美國核心CPI(除去食品與石油能源價格)和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逐月走高,至年末10年期損益平衡通脹率觸及1.83%,衡量5年平均通貨膨脹水平預期的掉期利率升至2.25%,盡管如此,美國CPI依然沒有達到2%的目標水平。

        如果說美國的通貨膨脹正在艱難地向著設定目標邁進的話,那么歐元區(qū)的物價前行步伐則是步履維艱。雖然歐元區(qū)經濟得到了一定的回升,但CPI并沒有同步發(fā)生令人樂觀的表現,而是伴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不斷走低,直至從7月開始發(fā)生連續(xù)5個月的負增長。按照歐盟統(tǒng)計局的預計,2020年歐元區(qū)通脹率只有0.3%,核心通脹率不到2.0%,而在所有的歐元區(qū)國家中,希臘通貨膨脹的負值程度最大,為-0.6%,由此可以說歐元區(qū)不僅不可能實現2.0%的通貨膨脹目標,反而已經陷入通貨緊縮。

        從其他發(fā)達國家的CPI走勢看,英國CPI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月份一度負增長0.4%,創(chuàng)下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全年CPI漲幅不會高于0.2%;同樣,一直試圖擺脫通貨緊縮魔影的日本因新冠疫情的重壓物價情勢更趨嚴峻,月度CPI曾經發(fā)生0.2%的負增長,為該國5年以來首次跌入負值區(qū)域,而據日本央行預測,2020年CPI僅能上漲0.8%,為此日本央行下調了截至2021年3月的2020財年通貨膨脹預期。另外,雖然澳大利亞CPI上漲幅度在第二季度以后開始轉正,但全年CPI漲幅只能維持在1.5%以下,加拿大和韓國CPI漲幅都也不可能觸碰到2%的邊緣。

        與發(fā)達國家物價水平整體表現出萬馬齊喑的生態(tài)有所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的CPI則呈現出冰火兩天的格局。南非通脹率創(chuàng)下了16年以來的月度最低紀錄,全年CPI漲幅不超過3.4%;印度尼西亞通脹率跌至20年以來的最低位置;而中國CPI同樣在2020年創(chuàng)下了11年以來的月度漲幅新低,全年CPI不會超過3.0%。與此相反,印度通脹率將突破7.0%,高出印度央行設立的通貨膨脹容忍上限1個百分點;巴西通脹率升至10.74%,大大高出該國8.5%的年度CPI控制目標,而且也是巴西連續(xù)第二年未能實現通貨膨脹目標;俄羅斯通脹率將突破4.0%;巴基斯坦的通脹率將飆升至10.74%;土耳其CPI將突破12.0%,阿根廷通脹率更會躥升到37%。

        綜合以上數據,IMF預測新興市場國家平均通脹率會從2019年的5.4%降至2020年的4.2%,降幅為1.2個百分點。因受美國制裁影響,伊朗里亞爾匯率不斷走低,里亞爾在30年來貶值幅度超過3 500倍,國內通貨膨脹異常劇烈,為此伊朗政府開始對里亞爾的“面值”進行改革,將官方貨幣由里亞爾變更為土曼(1土曼相當于10 000里亞爾),而且伊朗議會投票通過《伊朗貨幣和銀行法》修正案,要求監(jiān)管機構重新估算新幣之下的國內通貨膨脹情況。

        如果說伊朗政府基于通貨膨脹壓力而不得不在本幣上做文章只是一國貨幣管理行為的話,那么美聯(lián)儲對通貨膨脹目標管理態(tài)度所發(fā)生的鮮明改變則必然影響全球央行通貨膨脹政策的風向標。在2020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發(fā)表的《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策略》主題演講中正式引入了“平均通脹目標”的提法,代表著美聯(lián)儲對先前“對稱式通脹目標”概念一次力度空前的改變,同時也意味著美聯(lián)儲不再將央行視為是遏制通貨膨脹的力量[1]

        按照傳統(tǒng)理論,控制貨幣供應量并在此基礎上防止和遏制通貨膨脹是中央銀行的核心職能,8年前美聯(lián)儲宣布了2%的“對稱式通脹目標”,其要害就是將通貨膨脹控制在2%以內,也就是只要CPI超過了2%,美聯(lián)儲就會進行貨幣緊縮。然而,由于美國CPI始終乏善可陳,導致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平坦化,美聯(lián)儲根本無法按照CPI走勢來做出貨幣政策的決定?!捌骄浤繕恕毕旅缆?lián)儲開始引入失業(yè)指標來引導貨幣政策,雖然“平均通脹目標”對標的也是2%的CPI上漲目標,但卻允許“一段時間內”CPI上漲幅度可以超出2%,代表“平均通脹目標”之下美聯(lián)儲關注的不是短期物價走勢,而是長期目標狀況,也表明美聯(lián)儲對通貨膨脹在態(tài)度上顯示出更寬的實際容忍度,也就是說,只要CPI和通脹率不同時攀升,當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yè)率下降時,美聯(lián)儲也不會收緊貨幣政策。

        美聯(lián)儲對通貨膨脹管理的新姿態(tài)已經開始影響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其中,歐洲央行開啟了對貨幣政策的全面審查,包括通貨膨脹目標。雖然歐洲央行不會抄襲美聯(lián)儲的“平均通脹目標”,但卻與美聯(lián)儲一樣可以暫時容忍通貨膨脹超過目標,也就是將2%視為中期管理目標而不是上限或可實現的目標;日本央行也表示,通貨膨脹已經不再獨占其注意力;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明確表示,應當拓展對通貨膨脹的觀測范圍。

        四、貨幣政策:姿態(tài)與形貌

        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之后出現了顯著改善,特別是國內失業(yè)率創(chuàng)出50年以來的新低,美聯(lián)儲開始邁動貨幣政策正?;哪_步,不過,還沒有來得及檢驗政策調整的成色,突襲而來的新冠疫情以其強大的負能量之勢裹挾著美聯(lián)儲不得不進行急速與猛烈地轉身與變道。新冠疫情發(fā)生后,美聯(lián)儲召開兩次緊急會議,最終將聯(lián)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超額準備金率也同期從1.1%降至0.1%,美國正式進入零利率時代。不僅如此,美聯(lián)儲還啟動總額高達7 000億美元的量化寬松政策(QE),之后又發(fā)展成為無限QE,即美聯(lián)儲無節(jié)制地購買美國國債和機構抵押支持證券,并且取消了存款準備金要求。

        充當“最后貸款人”是美聯(lián)儲在過去一年中成色十足的角色扮演,這主要由美聯(lián)儲與財政部聯(lián)袂合作完成,即由財政部提供資本金、美聯(lián)儲提供貸款,成立2.3萬億美元信貸工具,為實體經濟注入必要資金,主要包括商業(yè)票據融資工具(CPFF)和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工具(MMLF),同時美聯(lián)儲將“最后貸款人”拓展至私人部門,由此形成了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DCF)、小企業(yè)貸款流動性工具(PPPLF)、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TALF)、一級市場公司債信貸工具(PMCCF)、二級市場公司信貸工具(SMCCF)、“主街”貸款工具(MSLP)和市政債流動性工具(MLF)共9種融資工具。

        當然,除重啟金融危機期間的國債購買計劃外,美聯(lián)儲還創(chuàng)設了向學生提供貸款的工具,而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美聯(lián)儲還宣布購買“墜落天使”,即仍具備投資級評級、但此后被降級到高收益級(垃圾級)的最高三個級別的債券(BB+,BB,BB-)。由此也不難看出,無論是從救市手段“花式”、還是政策投放頻率、融資規(guī)模,美聯(lián)儲的貨幣寬松都絕對是史無前例。受到影響,美聯(lián)儲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擴充至7.1萬億美元。

        作為“全球中央銀行”的美聯(lián)儲將聯(lián)邦基準利率一次性沉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官方利率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英國央行先后3次降息,銀行利率下調至0.1%的歷史最低水平,同時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從1厘下調至0厘;加拿大央行兩次宣布降息,基準利率下調至0.75%;澳洲聯(lián)儲也先后3次降息,銀行利率下調至0.1%的歷史最低點。新興市場國家方面,巴西央行以每次25個基點的幅度8次降低商業(yè)銀行利率,基準利率降至2.0%,創(chuàng)出該國自1999年采用通貨膨脹目標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度央行將回購利率降至4.4%,流動性借貸便利政策回購利率下調90個基點,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至3%;馬來西亞央行將官方隔夜利率從3%下調至最低點2.75%;泰國央行將基準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水平。

        實際上,包括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在內,全球已經超過40多個國家在2020年的官方利率跌落到負值或零值,而在負利率與零利率對貨幣政策的寬松空間形成不小約束的前提下,為了維護與刺激被新冠疫情侵害的本國經濟,各國央行還不約而同地采取臨時性政策安排。如歐洲央行將本地信貸申索的非統(tǒng)一最低金額門檻由先前的25 000歐元下調至0歐元,以方便小型公司申請抵押貸款,同時信貸機構抵押品池中任何銀行發(fā)行的無擔保債務工具的最高份額由2.5%增至10%,歐洲央行還全面降低抵押品價值減記20%這一固定操作利率,以提高銀行信貸業(yè)務的風險承受水平。

        與歐洲央行做法類似,德國聯(lián)邦金融管理局將逆周期資本緩沖從0.25%下調至0%;日本央行將放貸操作的范圍擴大到更多的銀行,將從每個發(fā)行人購買商業(yè)票據和公司債券的最高限額分別提高到5 000億日元和3 000億日元;加拿大央行將定期回購操作增加到至少每周進行一次;愛爾蘭央行將逆周期資本緩沖率由1%下調至0%;墨西哥央行干脆實施規(guī)模為20億美元外匯對沖,以擴大流動性;韓國央行則每周高頻率展開1萬億韓元的回購操作;印度央行要求銀行和金融機構凍結股息支付,銀行和金融機構在2020財年不再支付任何股息;巴西國家貨幣委員會授權央行向金融機構發(fā)放抵押貸款,同時授權金融機構聯(lián)合信用擔保基金使用定期存款等特殊擔保融資。

        因為QE與無限QE使用起來簡單方便、效果立竿見影,與美聯(lián)儲打開貨幣閘門相競速,全球其他發(fā)達國家的量化寬松程度均齊刷刷地進入快道。歐洲央行最初啟動了7 500億歐元緊急資產購買計劃(PEPP),3個月后資產規(guī)模又擴大至1.35萬億歐元;日本央行推出總額高達110萬億日元特別貸款計劃,還宣布購買無限量的日本國債,并購買總額為20萬億日元的企業(yè)債券和商業(yè)票據,而且日本央行加大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的購入力度;英國央行推出了一項3 300億英鎊的貸款擔保,還實施了規(guī)模為8 950億英鎊的債券購買計劃;澳大利亞央行在釋放約3 200億澳元財政-貨幣組合措施的基礎上,展開了規(guī)模高達1 000億美元的大規(guī)模資產購買(LSAP)計劃;新西蘭央行針對本國國債的購買計劃規(guī)模也達到了300億新西蘭元。當然,新興市場國家的QE力度同樣超乎歷史,其中,印度央行進行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規(guī)模高達1萬億盧比,歷來保守的印尼央行購買的印尼盾政府債券全年也超過了110萬億印尼盾。初步統(tǒng)計,全球跟隨美聯(lián)儲展開QE操作的國家在2020年超過了40多個。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傾軋之下的流動性短缺不只是一國與少數國家所面臨的難題,而是一個全球性話題,美聯(lián)儲將“最后貸款人”擴展到了全球。一方面,美聯(lián)儲聯(lián)合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采取貨幣互換的協(xié)調行動,各國央行一致同意將貨幣互換協(xié)議價格下調25個基點,同時美聯(lián)儲與上述央行的互換操作頻率從每周提高到每天;美聯(lián)儲與澳大利亞、巴西、丹麥、韓國、墨西哥、挪威、新西蘭、新加坡和瑞典等9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建立臨時性規(guī)模不等的流動性互換安排。另一方面,美聯(lián)儲創(chuàng)設了臨時性的回購便利工具(FIMA),該工具首次允許約170家外國中央銀行和其他在紐約聯(lián)儲擁有賬戶的國際貨幣機構加入到稱為回購協(xié)議的一項貸款安排,即將持有的美國國債換成美元,時間至少持續(xù)6個月,以有效緩解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美元荒”。

        五、財政政策:步態(tài)與外貌

        在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箱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歷來是珠聯(lián)璧合的兩種作用力量,彼此的搭配矢量既有同向關聯(lián)性,也有異向共振性。如在經濟過熱狀態(tài)下,往往會選擇緊縮型貨幣政策與收斂型財政政策;在經濟下滑趨勢下,則啟用擴張型貨幣政策與積極型財政政策。在不同區(qū)域和不同行業(yè)中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作用力度也會存在錯位與差別,如對待高度市場化行業(yè),貨幣政策可以放寬基本口徑,但財政政策不可進入太深,以免產生“擠出效應”。對于遭遇新冠疫情侵蝕與破壞的世界經濟來說,無疑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兩種不同的軌道上同時開足馬力賦能加力。

        從最初設立第一輪主要用于支持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抗疫的救助基金,到美國國會通過的主要用于對家庭支持的第二輪救助計劃法案,再到向居民、企業(yè)和地方政府提供全面資金支持的第三輪救助措施,以及到最后一輪價值近5 000億美元的用于應對新冠疫情經濟危機的新紓困法案,美國財政部共推出了4輪財政刺激計劃,規(guī)模近3萬億美元,特別是第三輪共達2.2萬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創(chuàng)下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單一經濟刺激計劃規(guī)模,同時4輪財政刺激計劃的總規(guī)模也創(chuàng)出了美國財政史的最高紀錄。

        新冠疫情肆虐之下經濟危機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國庫存量資金見底,財政開支只能依賴對外借債,即發(fā)行國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常規(guī)的1年期、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國債品種,基于對財政還債能力的擔憂,2020年美國政府重新發(fā)行了暫停34年之久的20年期國債,美國財政部共發(fā)行了規(guī)模高達7.7萬億新增國債,國債總規(guī)模超過30萬億美元,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按照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20財年美國國債總量達到GDP的近102%,升至自194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國債規(guī)模的膨脹同時意味著政府債務比和財政赤字的增加,其4輪財政刺激計劃下來,政府財政赤字就激增1.1萬億美元,按照美國國會辦公室的估計,2020財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規(guī)模將達3.7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2%,是2019財年的3倍以上,也是二戰(zhàn)以來的最高水平。2020年美國新增政府債務比16.4%,超過2009年的新增政府債務比12.5%,創(chuàng)下過去74年以來的新高。按照惠譽國際的測算,2020年美國政府債務比超過130%,惠譽國際將美國AAA主權債的評級展望從穩(wěn)定調整為負面。當然,在2020年新增的龐大國債規(guī)模中,美聯(lián)儲無疑充當了最大的買家,先后吃進1.8萬億美元國債,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操作規(guī)模也創(chuàng)出了歷史紀錄。

        歷來在公共財政赤字方面倍顯矜持的歐盟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也完全放棄了先前的克制與約束。由于認為起初規(guī)模為5 4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不能對經濟形成有效提振,歐盟委員會經過反復討論,最終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歐盟下一代”全面復蘇計劃,按照該計劃,歐盟發(fā)行7 500億歐元的聯(lián)合債券,幫助成員國減小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影響,包括向成員國發(fā)放3 900億歐元救助金和3 600億歐元的低息貸款。另外,歐盟向成員國撥款3 100億歐元,為發(fā)展“綠色經濟”、進行數字化轉型等提供財政支持,該資金規(guī)模與2021—2027年歐盟1.8萬億歐元的預算一道,構成了歐盟歷史上最大的綠色刺激一攬子計劃,也被外界稱為現代版的“馬歇爾計劃”。

        在歐盟整體“輸血”與“供氧”的基礎上,成員國也集體邁大了積極型財政政策的步伐,其中,德國啟動了總規(guī)模為1 560億歐元的史上力度空前的一攬子經濟紓困計劃,法國推出了總額約1 000億歐元的經濟重振計劃,即便是政府財政極度吃緊的希臘政府也不甘落后,推出了68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而意大利與西班牙的經濟援助計劃規(guī)模分別也達到了500億歐元與2 000億歐元。債務擴張的結果就是赤字率的提升,據測算,新冠疫情對2020年歐盟預算的總體影響近5%,赤字占比率提升2.75%,政府總債務將達到GDP的25%以上。當然,本已財政拮據的相關國家負債壓力更大,其中,意大利債務比突破150%,遠超過此前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的水準,西班牙債務比逼近130%,希臘債務比更是升至170%。

        英國政府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后短短5個月內就發(fā)行了1 737億英鎊的公債,超過了其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12個月內創(chuàng)下的1 577億英鎊的紀錄,英國政府的借貸總額占GDP的比重迅速高到18.9%,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最高水平。英國政府后來又發(fā)行了近3 000億英鎊的國債,其國債發(fā)行量超過了5 000億英鎊。英國政府債務超過2萬億英鎊,推動公共債務占比突破100%,成為自1960年代初以來最重的債務負擔。另外,英國財政部還將購房印花稅的征收門檻從12.5萬英鎊提高至50萬英鎊,同時向酒吧、餐飲和旅游業(yè)等提供200億英鎊的減稅、補助和其他措施。

        其他發(fā)達國家的財政擴張方面,日本政府出臺了史無前例的108萬億日元緊急經濟救助計劃,規(guī)模相當于GDP的20%,日本政府將2020財年發(fā)行的國債規(guī)模從年初的152.8萬億日元提高至200萬億日元;同樣,韓國政府在過去一年中先后4次通過召開臨時國務會議的方式修改補充預算案,經濟刺激規(guī)模從最初的11.7萬億韓元擴張到277.8萬億韓元,相當于GDP的15%左右;新西蘭央行在資產購買計劃中增加了330億紐元的地方政府融資機構債券,首先開啟了南半球國家財政赤字貨幣化。

        在新興市場國家中,印度政府推出了20萬億盧比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規(guī)模相當于印度GDP的10%;巴西政府實施了金額達882億雷亞爾經濟紓困計劃;印尼政府開展了總額為120萬億印尼盾的刺激計劃,規(guī)模相當于本國GDP的0.8%,同時印尼央行購買了110萬億印尼盾的政府債券,首開新興市場國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先河。另外,南非財政部針對南非儲備銀行向商業(yè)銀行的貸款提供了2 000億蘭特的財政擔保支持。而在中國政府方面,除了增加財政赤字8.5萬億元從而將財政赤字率升至創(chuàng)紀錄的3.6%之外,中國政府還發(fā)行了總額為1萬億元的特別國債,同時全年發(fā)行地方政府債券288萬億元,并且中國政府為企業(yè)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

        六、股票市場:情態(tài)與容貌

        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同時也是貨幣政策的“感應器”。一般而言,當經濟處于上升周期,企業(yè)經營業(yè)績會不斷改善,財務報表也相當好看,更多的資金愿意入場,股票市場由此會做出較為積極的反應;不過,此時的貨幣政策口徑會趨向收縮,從而對股票市場構成一定壓力;而當經濟進入下滑通道,企業(yè)收入會受到負面影響,虧損公司有可能增加,這種情況下資金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觀望,場內交易多為存量資金博弈,股票市場上揚力度由此受到制約甚至不排除開啟下跌窗口;為阻止經濟的過分收縮,貨幣政策又會做出逆向選擇,充分流動性供給常常會構成對股市的推升之力,因而也不排除會出現階段性的牛市行情。回望2020年全球股票市場,后一種市場痕跡似乎更為明顯。

        2020年伊始,無論是道瓊斯指數還是納斯達克指數,美股都延續(xù)了過去一年持續(xù)揚升的態(tài)勢,甚至還創(chuàng)出了階段性新高,距離歷史最高點也只是一步之遙。然而,高位盤整了20天后,美股還是未能抵擋住新冠疫情的蕩滌與撕裂,巨量資金蜂擁而出,投資人驚恐地奪路而逃,道瓊斯指數出現一日約3 000點的史詩級暴跌,為歷史所未有。資料顯示,2020年2月24日—3月23日,一個月不到的時間美股先后出現5次熔斷,期間雖然閃現過一日超過9%的驚人漲幅,但整個時段空方依然占據絕對優(yōu)勢,最終道瓊斯與納斯達克指數分別降到18 213和6 631的階段性低點,同時也是5年以來的最低點,代表著特朗普上臺以來美股的全部漲幅被悉數吞沒。

        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guī)定,標普500指數若出現大幅下跌與震蕩,可在“三個熔斷門檻”處暫停交易,即以前一個交易日標普500指數的收盤點位為基準,暫停交易“門檻”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如果標普500指數下跌7%,則交易將會暫停15分鐘;第二級是如果標普500指數下跌13%,交易將再次暫停15分鐘;第三級是如果標普500指數下跌20%,則當天剩余時間全部停止交易,直至收盤。資料表明,美國證監(jiān)會于1988年建立熔斷機制之前,美股曾出現過一日暴跌22.6%的慘狀,但熔斷機制創(chuàng)建之后,美股再也沒有發(fā)生過熔斷險情,因而2020年的5次熔斷可謂打破了歷史紀錄。

        其實,遭遇熔斷之殤的不僅僅只有美股,巴西、加拿大、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韓國、印尼、墨西哥、哥倫比亞和斯里蘭卡等11國股票市場均因暴跌發(fā)生熔斷,而且意大利富時指數一日巨挫17%讓美股根本無法企及,科威特股市開盤后30分鐘內暴跌11%的景象更是美股不可比擬。然而,股票市場不僅是重要的融資場所,也是關鍵的投資場所。股票市場的暴跌不僅會讓企業(yè)融資無法進行,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最終股票市場會變成一潭死水,投融資功能盡失。

        作為緩沖性舉措,英國、意大利、西班牙、韓國和泰國相關監(jiān)管部門出臺了不同的限制賣空政策,其中,西班牙市場監(jiān)管機構要求禁止賣空69只股票,意大利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禁止做空85只股票,英國金融行為監(jiān)管局暫時禁止部分賣空工具和交易,泰國證券交易所臨時調整賣空規(guī)則,對賣空交易實行報升規(guī)則,韓國宣布禁止股票賣空交易6個月,同時放寬公司回購股份的限制。菲律賓針對熔斷宣布暫停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匯率市場交易,由此成為第一個因新冠疫情而關閉金融市場的國家。

        隨后,全球股票市場便在經濟回升與擴張型貨幣政策的聯(lián)袂推動下從低點出現躁動,并紛紛比肩攀高,而且美國道瓊斯指數出現過日漲2 000點的驚艷紀錄,特別是受新冠疫苗臨床推廣的利好消息刺激,加之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塵埃落定,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消失令美股可以空中加油,最終美國三大股指在2020年成功達到歷史最高點,其中,道瓊斯指數全年上漲7.25%,納斯達克指數則狂飆43.64%。為美股創(chuàng)出歷史最高紀錄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美國科技公司,一定程度上說美國股指行情可以說是科技股行情。統(tǒng)計資料顯示,包括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和Facebook等美國五大科技巨頭過去一年中均在市場上爭鮮斗艷,股票價格與市值均同步創(chuàng)造了歷史新高。由于“五朵金花”市值占美股總市值的20%,他們的揚蹄高飛必然帶動整個美股的一路高歌。不僅如此,特斯拉全年股價上漲近5倍,市值逼近3 900億美元,由此也被成功納入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系列,成為有史以來納入的最大新成員。按照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的最新統(tǒng)計報告,得益于過去一年科技公司股票的上漲,美國科技板塊的市值達到9.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了整個歐洲股票市場的市值(8.9萬億美元)總額。

        同美股一樣一路攻城拔寨的還有日本股票市場。雖然日經225指數沒有承受住新冠疫情的覆壓一度降至16 358的年度階段性新低,但日本股票市場向上大踏步行走的力度卻格外猛烈,日漲7%以上司空見慣,同時一月勁升15%以上也刷新了30年以來的歷史紀錄,最終日經225指數全年上漲16.01%。與美股依靠科技股引領及科技板塊帶動有所區(qū)別,日本醫(yī)藥企業(yè)和高端制造業(yè)成為其最大的推手。另外,日本股票市場上漲的起步之日,正是日本央行擴大ETF買進規(guī)模之時,巨額的ETF購進規(guī)模成為了點火器,同時日本央行持有股票市值增加到了4 000億美元,賬面浮盈超過560億美元。

        相比于日美股票市場,除了韓國股票市場贏得了高達30.75%的上漲成績外,歐洲與其他發(fā)達國家股票市場整體上暗淡了許多,其中,英國富時100收出一根帶下影的長長陰線,全年下挫12.50%,德國DAX30勉強收出一根漲幅不到0.50%的小陽線,法國CAC40也是全年下跌7.14%,意大利富時MIB跌幅超過5.40%,西班牙IBEX45和葡萄牙PSI20分別下跌15.45%和6.06%,而且二者至今還處在歷史最低位置。另外,比利時、瑞典、奧地利和冰島等歐洲國家的股票市場均出現了6.00%以上的年度跌幅。其他發(fā)達國家方面,加拿大S&P微漲2.17%,澳大利亞普通股小幅上漲0.71%,墨西哥BOLSI全年僅上漲1.24%。

        再看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市場的分化現象非常明顯,其中,印度孟買SENSEX全年取得了高達15.75%的漲幅,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股票市場創(chuàng)出歷史最高紀錄的第二個國家,同期越南胡志明上漲14.87%,巴西BOVESP上漲2.92%,馬來西亞富時上漲2.42%;下跌陣營中,俄羅斯RTS全年下跌10.42%,印尼雅加達綜合下跌5.13%,泰國SET下跌8.88%,菲律賓馬尼拉下跌8.64%??傮w來看,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市場是跌多漲少。另外,歷來相對獨立的中國A股市場兩大指數均收出了一根陽線,其中,滬綜指全年上漲13.87%,深成指上漲38.73%。綜合世界各國股票市場的漲跌幅度,雖上漲國家并不占多數,但美國、中國兩大市場所占全球上市企業(yè)的市值最大,截至2020年年末,全球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在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

        七、債券市場:狀態(tài)與相貌

        在全球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中,債券市場的功能與重要性日漸凸顯。一個統(tǒng)一、成熟的債券市場往往是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的低風險投融資工具,同時債券的收益率曲線構成了社會經濟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準,債券市場也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從債券市場的構成看,既包括充當發(fā)行場所的一級市場,也包括具有交易功能的二級市場,既包括場內交易市場,也有場外交易市場;種類上看,既存在國家主權債,也承載金融債、企業(yè)債、公司債等信用債,還包括期限結構不同的票據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因此,透過債券市場,可以認識到一國的信用度狀況,也能看到金融競爭力、微觀領域企業(yè)的資信程度與經營狀況。

        為了阻隔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深度戳傷,同時也是緊急性開展衛(wèi)生防疫公共設施基礎建設之需,過去一年中各國政府推出了總計1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但由于經濟的巨幅收縮導致財政收入難以平衡支出,政府只能選擇大規(guī)模舉債的方式,增發(fā)國債成為各國政府融資的一致性行動。根據IMF的預測,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將達到幾乎與全球GDP(約90萬億美元)同等的規(guī)模,債務比升至98.7%,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與國債發(fā)行相比,全球企業(yè)債、公司債的發(fā)行也進入快道。國際金融協(xié)會(IIF)認為2020年底全球債務將打破紀錄,達到277萬億美元,超過此前的272萬億美元,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發(fā)達國家債務接近200萬億美元,其中,美國超過80萬億美元,歐洲達到53萬億美元,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債務超過76萬億美元,接近GDP的250%。就公共債務而言,目前發(fā)達國家占比相對較低,并且主權信用度更高,能夠維持發(fā)新債還舊債的方式;而新興市場國家則不同,阿根廷、巴西、印度等主權信用在2020年先后被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降級,整個新興市場國家融資能力相對有限,因而債務的增加勢必增加違約風險。如厄瓜多爾、黎巴嫩兩國出現債務償還延期,而且黎巴嫩還是首次違約,至于號稱全球“違約釘子戶”的阿根廷也發(fā)生了技術性違約。就信用債而言,規(guī)模的擴大既增加了企業(yè)的財務壓力,同時也對未來全球如何去杠桿化產生了嚴峻挑戰(zhàn)[2]。

        在一級市場上,貨幣利率即資金價格決定債券利率,二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由于全球貨幣政策的極度寬松,特別是美聯(lián)儲將聯(lián)邦基金利率下限降至0%—0.25%,由此帶動了債券收益率的不斷下降,其中,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0.487%的歷史低點,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創(chuàng)下0.974%的新低,兩種產品歷史上首次跌破1%的門檻。國債收益率曲線大幅平坦化的同時,美國公債利率還屢次出現倒掛,也就是說本來債券期限越長,收益率就越高,但現實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跑輸了1年期甚至3個月期國債收益率。收益率的倒掛代表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悲觀估計。

        國債收益率的不斷走低也反映到信用債市場上,其中,2020年美國在一級市場上發(fā)行了規(guī)模超過2萬億美元的公司債,遠遠高出2019年的1.423萬億美元。除了供給量的增大會推低收益率外,在國債收益率下沉的裹挾下,美國投資級公司債信用息差也從年初的357bp(基點)降至111bp,回到了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高息債信用息差從1 091bp降低至450bp。同樣,日本在過去一年中發(fā)行了至少1.1萬億美元的公司債,各個品種信用息差的降幅都超過300個bp。

        當然,由于全球許多國家實行了貨幣負利率,隨之負收益率債券也在全球大面積叢生,日本、德國是兩個以國債收益率長期為負值而著稱的國家。日本5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20年創(chuàng)下-0.135%的歷史新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始終保持在0%附近不變;德國除了以負利率發(fā)行了30年期國債外,5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20年也同期降到了-0.76%,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584%。與此同時,法國5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0.65%,由此帶動整個歐元區(qū)主權債券平均收益率降至-0.45%。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也在過去一年中加入到國債負收益率的隊伍,除了首次以負利率發(fā)行了37.5億英鎊2023年到期的國債外,英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深入負值區(qū)間,創(chuàng)下紀錄低點。總體來看,至2020年年末,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市值升至18.04萬億美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

        無論是債券收益率的平坦化,還是負收益率,對于債券發(fā)行人與一級市場投資人來說所產生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因收益率走平或為負而大大減輕償債負擔,避免了可能違約的風險,因而負利率債券得到了許多國家政府的擁戴;對后者而言,申購了低收益或負收益率債券,等于就是獲益甚微甚至要承受虧損,既然如此,投資人為何仍然愿意出資購買?或者說債券為何還能順利發(fā)行呢?一般來說,一級市場債券價格與二級市市場債券價格是反向關系,等于就是債券收益率越低,二級市場的債券價格就越高,一級市場申購者的套利空間就越大,盡管低收益率或負收益率帶給投資人的收益不顯著甚至虧損,但其完全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拋售獲利。美國各檔期債券收益率不斷走低的同時,債券價格則分別收出了不同程度漲幅,其中,2年期國債上漲2.52%,5年期國債上漲5.28%,10年期國債上漲7.48%,即便表現不好的30年期國債也上漲了1.51%,歐洲國家與日本的國債價格也是同樣如此。不過,盡管像安哥拉、尼日利亞等全球18個新興市場國家發(fā)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收益率都要比美國高,但二級市場的表現卻是格外蕭條,同時這些國家由于發(fā)行利率較高的主權債,導致償還壓力增大,違約風險乍現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求IMF的援助[3]。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時隔15年后重啟歐元主權債券的發(fā)行,而且在總規(guī)模為40億歐元的主權債券中,5年期7.5億歐元,發(fā)行收益率為-0.152%,中國首次實現負利率發(fā)行。從簿記情況看,國際投資者認購踴躍,訂單規(guī)模達到發(fā)行量的4.5倍。目前實行負利率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發(fā)達國家,他們的經濟增長乏力,財政支付能力式微,只能依賴負利率融資,并且采取負利率形式發(fā)債一旦上癮又很難擺脫,即便企圖淡化負利率的偏好,但利率提高又會反過來損害投資與消費,進而壓制經濟增長[4]。正是如此,凡是經濟具備一定活力的國家,都不會輕易實行負利率,比如美國,盡管政府債務已經是一個天量,但在實行負利率上仍然非常謹慎[5]。對中國而言,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內生性經濟動能依然非常豐厚與活躍,支持經濟增長的慣力與定力還在,自然也就沒有進入全面負利率時代的必然性。

        八、匯率市場:儀態(tài)與身貌

        匯率市場的貨幣價格不僅決定于一國經濟增長,也很大程度上為本國貨幣政策所左右,同時可以兌換的其他貨幣價格也影響著一國貨幣價值。具體來說,國內宏觀經濟表現愈強勁,預期越樂觀,該國貨幣價格便表現較為強勢,同時基礎貨幣利率走低,也會拉低匯率市場的貨幣價格,也就是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另外,國際市場上各國貨幣價格存在著競爭性,蹺蹺板效應非常明顯,尤其是在投資貿易結算領域占據著優(yōu)勢地位的美元利率變動對各國貨幣價格的聯(lián)動影響更為強烈[6]。

        受到美聯(lián)儲零利率貨幣政策和無限量QE的干擾,加之美國經濟的復蘇力度總體不盡如人意,美元終于放棄了過去10年中一路攻城掠地的霸氣,在創(chuàng)出了103的年度高點后徑直向下,年度跌幅達到6.78%。理論而言,美元價格的走低會危及其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從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來看,IMF貨幣籃子中的主流幣種沒有一個能夠與美元抗衡,被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比較匯率來看,美元拐頭朝下應當撬動非美貨幣的昂首向上,但從發(fā)達國家的貨幣表現看,除了歐元和澳元兌美元分別上漲8.96%與9.63%之外,其他大多數貨幣包括IMF貨幣籃子中的主流貨幣行情均有精彩表現,其中,日元兌美元全年上漲4.91%,英鎊兌美元上漲3.05%,瑞典克朗兌美元上漲12.11%,丹麥克朗兌美元上漲8.61%,瑞郎兌美元上漲8.58%,加元兌美元上漲1.97%。這主要是由于相關國家在新冠疫情之后經濟也出現了一定的復蘇,同時過去多年被壓制的市場動能也存在釋放的必要。

        從貨幣競爭力的角度看,在組成美元指數的貨幣加權平均值中,歐元權重為57.6%,日元權重為13.6%,英鎊權重為11.9%,加元權重為9.1%,瑞典克朗權重為4.2%,瑞郎權重為3.6%。由此可以看出,過去一年中除了歐元有所表現外,其他權重因子均普遍暗淡,美元貶值主要是由歐元升值的比較力量映襯出來了。目前來看,美元指數依舊處在16年以來的高位,說明過去一年的貶值幅度其實不大。一方面,歐元區(qū)實行的是負利率,歐元升值的動能不足,帶給美元貶值的壓力有限。另一方面,像瑞典、瑞士等國也是在基礎貨幣負利率領域介入較深,由此難以形成對本國貨幣的提振,進而也就很難在IMF貨幣籃子中形成主流貨幣針對美元的聯(lián)合壓力。

        再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本應隨著美元的貶值而升值,但過去一年中不僅沒有看到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的曙光,反而出現了集體性塌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對旅游業(yè)和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賴程度高,經濟遭受新冠疫情的傷害都比較重,像印度、巴西還是全球疫情的重災區(qū),而且這些國家的醫(yī)療基礎設施落后,防止新冠疫情擴散蔓延的力量薄弱,經濟重啟與恢復的效度也不明顯,進而難以形成對本國貨幣的托舉之力。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時期對外以美元計價舉借了大量外債,僅2019年借款額度就高達1 226億美元,另有240億美元在2020年到期,而問題的關鍵是,防控新冠疫情和提振經濟的急需,新興市場國家又必須增大財政支出,公共稅收匱乏的情況下只能對外融資,形成老賬不能還新賬再壓頂的惡性循環(huán),違約風險乍現的情況下國際資本紛紛多路而逃,乃至新冠疫情肆虐期間短短兩個月就發(fā)生高達550多億美元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出的景象,相當于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年度的2倍之多。當一國貨幣遭遇市場“用腳投票”力量的聯(lián)合打壓,其很難逃脫損身折骨的劫數。

        實際上,為了防止本國貨幣的過度貶值,不少新興市場國家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美元,使得本已不豐厚的外匯儲備家底更加式微,而外匯儲備存量額度越少,也表明一國償債能力越弱,同時干預市場邊際能力呈現遞減趨勢,這會加大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出的步伐與速度,也正是如此,阿根廷比索、印尼盧比、南非蘭特和土耳其里拉,過去一年中均出現了大幅且持續(xù)的貶值。

        總體上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貶值幅度雖略低于上一次大危機時的水平,但代表性國家貨幣的損傷程度卻格外慘烈。數據顯示,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平均匯率為5.28,較上年貶值超過30%,成為2020年全球范圍內相對于美元貶值幅度最高的貨幣之一。同樣,由于受到美國財政部的制裁,伊朗的里亞爾兌美元創(chuàng)下了1∶32.2的歷史新低,為了穩(wěn)定外匯,伊朗政府只得下令進口商“不能轉移外匯”,且只能使用本國境內或境外的外匯進行進口。另外,阿根廷比索兌美元也貶值了35%,為提升本幣,阿根廷央行賣出了近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使得本國外匯總額急劇萎縮,同時阿根廷政府放寬了對部分進口公司進口許可證的發(fā)放,并進行外匯管制,如對購買美元征收35%的預扣所得稅等。

        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土耳其在過去一年中所面對的本幣壓力更大。由于海外銀行對土耳其的債權總額高達1 660億美元,穆迪將土耳其的債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國際資本對土耳其避而遠之,由此帶動了土耳其里拉的陰跌與連挫,整個2020年土耳其里拉大幅下跌40%,不僅兌美元創(chuàng)出了8.3的歷史最低紀錄,而且還是過去一年中全球貶值最為劇烈的貨幣。為此,土耳其央行不僅拋售了近2/3的外匯儲備,而且為了保持土耳其里拉的準掛鉤匯率,提高了倫敦市場上土耳其里拉隔夜掉期交易的利率,1 024個基點前后差額創(chuàng)出歷史最高紀錄。另外,土耳其各銀行還削減了倫敦掉期市場的融資,以打擊做空里拉的交易者,但盡管如此,還是未能阻擋住里拉的頹勢,土耳其央行行長因此被撤職。

        作為全球成功阻擋與隔斷新冠疫情的國家,中國經濟提前強勁復蘇構成了對人民幣強大的支撐,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6.25%,同時中國外匯儲備穩(wěn)定而殷實,2020年年末外匯儲備規(guī)模超過3.1萬億美元,較前一年末增長超200億美元。雖然漂亮的經濟基本面與厚實的外匯儲備家底壘起了人民幣可以繼續(xù)升值的底氣,但為了減輕升值對出口造成的壓力,同時促成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中國央行將遠期售匯業(yè)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為0%,這種對逆周期調節(jié)工具的使用也容易形成市場對人民幣的穩(wěn)定預期。

        九、大宗商品:事態(tài)與全貌

        觀看國際市場原油期貨K線圖很容易發(fā)現,2020年開市后僅僅在前一年的位置維持了3天后,無論是紐約NYMEX原油期價還是倫敦布倫特原油期價便開始出現大幅跳水,而且動輒近10%的日跳水幅度讓原油產品的投資者驚慌失措。公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中原油市場價格日跌最大幅度達到了35.78%,為歷史所罕見。

        開年不利的行情源于歐佩克(OPEC)+成員國在原油減產協(xié)議上的巨大分歧。出于阻止過去幾年油價持續(xù)走低的目的,沙特阿拉伯提出在原有170萬桶/日減產協(xié)議的基礎上再額外減產150萬桶/日,但該建議隨后被俄羅斯公然拒絕。沙特阿拉伯隨后不僅做出了大幅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市場原油價格的過激反應,而且揚言要將既定的970萬桶/日的原油計劃增加到1 200萬桶/日的紀錄水平。作為硬氣回應,俄羅斯決定將每日原油產量再增加50萬桶?!榜橊劇迸c“北極熊”公開對仗之下,市場聞風喪膽,原油價格遭遇多次暴擊[7]。沒等到雙方決出勝負,新冠疫情開始暴發(fā)并在全球快速蔓延。由于國際和國內旅行線路被新冠疫情打斷,全球范圍內許多交通工具停用,服務性用油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全球產業(yè)鏈與供應鏈幾乎停頓,生產性用油急速銳減。另外,隨著不少國家全國性與局部性進入緊急狀態(tài),當地許多煉油廠開工率大幅下滑甚至不得已進行關停作業(yè),提煉性用油空前收縮。世界經濟大步倒退形成了對原油需求的強大壓制,反映到市場,紐約NYMEX原油期價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價分別降到6.5美元/桶和15.98美元/桶的歷史最低點;現貨市場上,油價出現一日重挫300%的慘淡景象,并在4月20日跌落成負油價,日結算價格為-37.63美元/桶,世所罕見,聞所未聞。

        隨著世界經濟在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出現回升,原油需求也變得逐漸旺盛起來,加之OPEC+成員國嘗到了前所未有的油價跳水形成的超級別殺傷,不得不重新坐下來談判并達成了歷史上自OPEC+機制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減產協(xié)議,國際油價借此展開力度不小的日級別反彈與上攻,直至出現歷史上最大單日漲幅的暴力拉升。多空平衡之下,截至2020年年末,紐約NYMEX原油期價下跌20.70%,倫敦布倫特原油期價下跌21.64%,分別吞并了前一年的所有漲幅。

        相比原油,天然氣的儲存成本更高,即液化天然氣通常必須冷卻到零下160攝氏度,且有一部分天然氣儲存在鹽洞之中,而鹽洞基礎設施的修建和天然氣的注入都需不小的成本;運輸上,原油可以儲存于油罐、卡車或火車向外運輸,但天然氣只能通過管道運輸,運力不足的情況下天然氣只能選擇直接燒掉,或尋找特殊的裝備存儲,甚至不排除重新打回地下。因此,在原油因需求壓縮導致庫存猛增和運輸成本陡升從而形成負油價的牽引下,國際市場的天然氣現貨價格同時也跌入負值區(qū)間,負油價與負氣價一起加入到了2020年由負GDP、負利率和負收益率組成的價格“負”家族陣營中。與石油價格呈現出年度大幅收低完全不同,國際市場上的天然氣期價的后續(xù)表現則格外堅強,且全年取得了15.85%的漲幅。

        作為大宗商品的重要成員,避險資產黃金對經濟的蕭條具有對沖意義,即越是經濟不景氣,投資者越會增加對黃金的倉位配置,需求力量從而構成對黃金價格的拉力。因此,從年初的1 500美元/盎司開始起步,金價便在新冠疫情的風聲鶴唳之中不斷逆行走高,突破2 000美元/盎司的關鍵價位后最終升至歷史最高紀錄的2 069美元/盎司,全年漲幅達到了24.85%,為連續(xù)第二年價格勁升。緊追黃金價格,白銀價格也是一路走高,雖然沒有突破歷史新高,但卻升至7年以來的最高點,COMEX白銀價格全年上漲48.01%,為1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與黃金價格伴隨世界經濟增長在第三季度出現恢復從而開始階段性回調的走勢不一樣,作為純黃金的附屬品種,鉑金卻在過去一年持續(xù)攻城拔寨,最終紐約商業(yè)交易所鉑金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創(chuàng)出5年以來的新高,全年累計漲幅超過25%,而且是鉑金連續(xù)第五年上漲。資料顯示,鉑是一種天然形成的白色貴重金屬,與銥、銠、鈀等礦物同屬于鉑族金屬,主要可用于首飾制造、投資、化工原料的催化劑,汽車尾氣凈化器的催化劑和燃料電池的催化劑等應用場景。全球汽車業(yè)對鉑金需求在2020年同比增加24%,加上其他方面,2020年全年鉑金需求凈增幅度超過32%,再考慮到鉑金供應方產量的減少,預測2020年全球鉑金市場出現37噸的短缺,鉑金價格的不斷沖高也就順理成章。

        從其他大宗商品的年度表現來看,雖然銅、鋁、鋅等主流金屬品種因新冠疫情之壓起初出現了幅度不小的下挫,但由于世界經濟復蘇,銅價全年上漲25.85%,創(chuàng)出8年以來的新高,同時鋁、鋅、鎳的價格均出現了20%左右的漲幅。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鐵礦石期價在需求拉升力的作用下持續(xù)出現井噴,全年大漲51.74%,并創(chuàng)出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價格,同時鐵礦石也是2020年漲幅最大的大宗商品。國際期貨市場上玻璃期價強勁上揚25.44%,一舉躍上歷史價格的最高點,聚氯乙烯期價也是奮力高飛,以全年大漲9.36%的成績登錄歷史頂部點位。

        農產品期貨方面,除了白糖期價收出了一根年度陰線外,其他品種用鶯歌燕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由于蝗蟲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全球糧食產量減產的警示,加之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居家辦公人數的增多從而擴大了對非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多種因素組成了對農產品價格的上拉之力。統(tǒng)計資料表明,過去一年中國際市場上大豆期價上漲37.10%,玉米期價上漲25.27%,小麥期價上漲14.85%,棉花期價上漲13.27%,豆粕期價勁升40.83%,尤其是棕櫚油期價在前一年狂飆46.87%的基礎上,2020年再度躥升18.02%,從而成為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期貨價格攀上最高歷史價位的農產品品種。

        十、數字貨幣:時態(tài)與新貌

        從2020年3月的4 000多美元開始起步,比特幣一路沖破1萬美元、1.5萬美元、1.6萬與1.7萬美元的重要關口,直至最后突破2萬美元的歷史最高點位。作為主流虛擬貨幣,比特幣的強勁上漲帶動了其他幣種的接續(xù)上揚。統(tǒng)計數據顯示,包括火幣、以太幣和BNB等在內的加密數字貨幣年度上漲幅度都在60%和80%以上,同時超過100%漲幅的幣種也不在少數。數字貨幣陣營的集體增色,讓外圍商業(yè)資本擴大了加持的步伐。來自數字資產管理公司CoinShares的統(tǒng)計報告,過去一年中機構投資者向加密貨幣基金和產品注入了超過30億美元的額度,為歷史次高水平,由此該行業(yè)的管理資產從2019年的25.7億美元升至150億美元,一年之中增幅超5倍。

        美國聯(lián)邦法院明確判定虛擬貨幣比特幣是華盛頓特區(qū)《貨幣傳輸者法》所涵蓋的一種“貨幣”,這應該是比特幣價格不斷走高的直接導火索,而且官方的推動力量則來自于過去一年中全球法定數字貨幣的風起云涌。國際清算銀行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10%的央行即將發(fā)行本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這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期。

        也許很多人不會想到,地處歐洲的立陶宛會走在全球國家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最前面。據悉,2020年7月,立陶宛發(fā)行全球首枚CBDC,即LBCoin。與立陶宛比速,亞洲國家柬埔寨也發(fā)布了用名為Bakong的央行數字貨幣。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新加坡已開發(fā)出基于區(qū)塊鏈的支付網絡,可以實現更快、更便宜的國際結算,并正在進行下一步的商業(yè)推廣計劃。資料顯示,新加坡的法定數字貨幣支付網絡可支持多幣種,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聯(lián)合跨國投資企業(yè)淡馬錫和摩根大通合作開發(fā),是屬于長達六年研究的“Ubin項目”的最后成果。泰國央行宣布在央行數字貨幣項目“Inthanon”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數字貨幣研發(fā)進入第三階段,并且數字貨幣已應用于與大企業(yè)之間的金融交易中。與此同時,韓國央行審查了引入數字貨幣的技術和法律,并宣布成立央行數字貨幣法律咨詢小組,而且相關的試驗系統(tǒng)研究也已啟動。與韓國一樣,菲律賓央行成立了本國法定數字貨幣委員會,開始研究發(fā)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和政策意義。在南美洲,委內瑞拉在發(fā)行與使用數字貨幣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從推出數字加密貨幣石油幣(Petro)作為該國的國際記賬單位開始,委內瑞拉政府就倡導與支持國內工資和商品、服務定價要以石油幣為基準,而且可以用法幣主權玻利瓦爾購買石油幣,同時可在6家主流國際虛擬貨幣兌換所交易和流通。數據顯示,委內瑞拉近15%的加油站已使用Petro進行支付。

        與許多國家在研究與推行法定數字貨幣相比,發(fā)達國家的總體節(jié)奏似乎慢了半拍。按照美聯(lián)儲的最新表態(tài),美國正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與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相關合作。歐洲央行雖在3年前就啟動了數字貨幣研發(fā),但當時只將目標設定為“創(chuàng)建一個實時支付系統(tǒng)”,不涉及銀行間清算和結算,2020年在評估了推行數字貨幣的成本和收益后,歐洲央行發(fā)布了一份長達50頁的全面報告,承認了數字歐元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歐洲央行理事會設立了央行數字貨幣專門委員會和CBDC高級別工作組,實質性加快研究數字貨幣進程。與歐洲央行一樣,日本央行最初對國家數字貨幣也是漫不經心,但進入2020年后,日本感到了壓力,不僅對CBDC研究小組進行改組,還將其升格為正式的“數字貨幣組”,專司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推進之責[8]。

        當然,發(fā)達國家也有少數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開發(fā)不落人后,其中,法國央行宣布匯豐銀行、埃森哲和法國興業(yè)銀行等8家公司被列入央行數字貨幣(數字歐元)測試的候選人名單。同樣開展測試的還有瑞典,瑞典央行所測試的數字貨幣名為“e-krona”,其會通過數字錢包等手機應用在付款、存款和取款等銀行日常業(yè)務,而且瑞典央行提出了“e-krona”運用外幣清算的4種路徑與模式。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英國、瑞士、加拿大、瑞典、日本和歐盟還在2020年成立了“六大央行數字貨幣工作組”,決定就發(fā)行CBDC展開跨境合作。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競速,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開發(fā)與推進顯然走在了前面。按照設計,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采取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是數字貨幣發(fā)行人,商業(yè)銀行負責儲存與保管數字貨幣,其他機構與用戶通過商業(yè)銀行存取與兌換數字貨幣,存放在商業(yè)銀行的數字錢包中,數字貨幣在性質上被認定為是央行負債,受到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的保護,安全性極高。作為CBDC的落地成果,中國央行還于2020年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包括蘇州有公務員已領取用數字貨幣形式發(fā)放的部分工資,雄安新區(qū)麥當勞等19家公司已開始試用數字人民幣,深圳面向5萬名中簽人員發(fā)放總額高達1 000萬元的數字貨幣紅包,此外還有支付寶、美團、滴滴、B站和字節(jié)跳動等均已與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項目銀行展開了合作。

        回望過去一年,除了中國之外,國際上經濟體量規(guī)模較小的國家對發(fā)行CBDC更為積極,之所以如此,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國內貨幣體系所面臨的問題較多,如通貨膨脹嚴重等,希望通過發(fā)行數字貨幣改善國內的貨幣價值狀況。另一方面,更多國家是出于經濟與金融主權獨立自主性的考慮,尤其是像委內瑞拉等國家希望通過發(fā)行數字貨幣達到“去美元化”的效果,同時也能提升對國家經濟運行的主導能力。而從技術的角度看,CBDC在性質上屬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低,而且因用戶少和金融系統(tǒng)相對簡單,更容易快捷地獲得相關應用場景,同時如果CBDC出現金融風險漏洞,損失也較小,且更容易及時停止、修復,試錯成本不大,數字貨幣導致的經濟波動對整個國際經濟與金融不會形成較大的外部性影響。另外,對于像中國那樣的大國來說,之所以CBDC的進展較為緩慢,主要是就有關法定數字貨幣對經濟尤其是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在認識上還沒有完全厘清,同時這些國家更缺乏像中國所具有的非常完善的電子支付系統(tǒng)、電子支付場景和公眾使用智能手機進行電子支付的習慣。

        十一、投資并購:勢態(tài)與品貌

        與世界經濟在2020年第二季度跌入谷底相映襯,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打擊,國際范圍內的投資并購市場也在當季發(fā)生重挫。根據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BD)發(fā)布的報告,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并購交易額僅為3 460億美元,創(chuàng)下17年以來的最小交易規(guī)模。即使算上第一季度,2020年上半年全球并購交易額也只有1萬億美元,同比大幅跳水50%,創(chuàng)下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不過,經濟復蘇也強勁拉動了并購交易。FBD發(fā)布的最新并購報告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并購交易額在本年度首次上升,達到7 860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同期,比前一個季度環(huán)比增加78%。算上接下來的10月并購交易額,2020年前10個月全球并購交易額逼近2萬億美元。由于前期殺傷太大,國際范圍內投資并購的年度表現依然不能樂觀。初步估計,2020年并購交易額大幅低于2019年的2.9萬億美元,約為2.3萬億美元,萎縮26%。

        從地區(qū)來看,并購交易受到新冠疫情沖擊影響最大的是美洲地區(qū),年度并購交易額下降近50%,其次是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qū),并購活躍量分別下降43%、36%和34%,而亞洲國家的投資并購交易總體活躍程度僅下降23%。不過,盡管美國處于疫情肆虐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但得益于寬松貨幣政策造就出的強大資金推動,美國國內的并購依然在全球首屈一指,全年前50大交易有近一半發(fā)生在美國,并購交易額達到2 000億美元,占全球之比約10%。另從時間軸線看,美國在2020年前兩個季度的并購交易額占據上風,但在后兩個季度中國、日本、韓國的并購交易額呈逐漸擴大趨勢,表明那些較快走出封鎖或更有效管理疫情的國家的企業(yè)更能在全球施展并購的拳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冠疫情讓美國國內的并購速度慢了很多,但以微軟、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蘋果為主陣的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在并購市場表現卻格外地亢奮與活躍,抓住一切機會展開大規(guī)模商業(yè)豪賭的投資和收購交易接連不斷。如Facebook出資4億美元拿下了美國國內的動畫公司Giphy,又將商業(yè)腳步迅速邁出境外,斥資57億美元收購了印度首富阿巴尼(印度信實產業(yè)集團)旗下的互聯(lián)網平臺公司Jio的部分股權,而且這也是Facebook自成立以來對外國公司實施的最大規(guī)模投資。與此同時,蘋果在2020年至少收購了4家公司,微軟收購了3家云計算公司,亞馬遜也將一家自動駕駛汽車初創(chuàng)公司收入囊中,而谷歌則出資收購了移動聊天和視頻服務領域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

        互聯(lián)網巨頭攪熱了全球科技行業(yè)的并購潮流。在芯片行業(yè),美國半導體制造商ADI出資210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美信(Maxim),由此造就了ADI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收購,合并后公司的市值約為680億美元,直接可與德州儀器抗衡叫板,ADI還收購了現場可編程邏輯陣列(FPGA)龍頭賽靈思,交易規(guī)模達到350億美元。與此同時,英偉達與日本軟銀集團達成協(xié)議,以出資400億美元現金+股票的形式收購了后者名下Arm的全部股權,由此產生了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半導體收購案。粗略統(tǒng)計,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yè)并購規(guī)模超過900億美元,2020年成為年度交易量居第三的商業(yè)年份。

        新冠疫情讓不少行業(yè)受損,但同時也令部分行業(yè)獲益,如游戲、電商、醫(yī)藥和生物科學等都成為利潤高增長行業(yè),也成為了商業(yè)并購頻發(fā)的領域。以游戲產業(yè)為例,2020年全球游戲產業(yè)共發(fā)生37起收購交易,其中,前十大交易的規(guī)模為176.8億美元,包括規(guī)模最大的收購案為微軟出資75億美元收購Bethersda工作室及其母公司ZeniMax ?Media,以及Zynga出資18.5億美元收購Peak ?Games等。初步統(tǒng)計,2020年全球游戲產業(yè)的收購交易規(guī)??梢酝黄?00億美元,為歷史上交易量最大的年份。

        當然,傳統(tǒng)行業(yè)領域的并購同樣在新冠疫情中逆勢而行。在能源行業(yè),康菲石油公司出資97億美元收購了專注于Permian盆地的鉆探公司康喬資源,成就了2020年最大的頁巖行業(yè)交易案;法國能源巨頭達道爾從本國Bollore手中收購了倫敦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美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雪佛龍出資50億美元收購了油氣生產商諾貝爾能源公司,雪佛龍不僅由此獲得諾貝爾在地中海東部最大的天然氣田,而且成為第一個進入以色列的原油巨頭。在金融行業(yè),摩根士丹利出資130億美元收購了億創(chuàng)理財,增添零售經紀業(yè)務的同時,其手中管理的客戶資產在2.7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增加3 600億美元。與此同時,全球第二大保險經紀公司怡安保險集團以換股方式收購了業(yè)內第三大的韋萊韜悅,造就了全球保險行業(yè)迄今為止最大的并購交易,且合并后公司的市值接近800億美元,超過目前業(yè)內第一的威達信。另外,法國Covea出資90億美元收購了Exor集團旗下的再保險公司PartnerRe,由此誕生了全球第三大再保險巨頭。

        跨國并購無疑成為全球商業(yè)并購矩陣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看點,其中,正大集團出資106億美元收購了英國最大的零售商Tesco在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全部業(yè)務,法國阿爾斯通收購了加拿大龐巴迪軌道交通設備公司的子公司龐巴迪運輸公司的全部股權,加拿大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出資27億歐元收購了阿爾斯通約18%的股份,并成為后者的最大股東。另外,美國消費品巨頭金佰利克拉克以約12億美元現金的價格從第三方股東手中取得了印尼快速增長的個人護理市場領軍企業(yè)Softex ?Indonesia的控制權。統(tǒng)計結果顯示,屬于跨國并購的交易量占到了2020年全球商業(yè)并購交易量的15%。

        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一些國家政府對于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限制或國家之間利益的摩擦,也導致了不少商業(yè)并購或中場折戟,或無疾而終。因法國決定實行數字服務稅,法美貿易局勢趨向緊張,受此影響,路威酩軒集團撤銷了以166億歐元收購奢侈珠寶品牌蒂凡尼的交易。與此同時,意大利政府也叫停了意大利電信向美國KKR集團出售二級網絡的交易。按照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發(fā)布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全球FDI將在2019年1.54萬億美元的基礎上下降近40%,而這也是全球FDI自2005年以來首次低于1萬億美元。

        十二、金融整治:常態(tài)與地貌

        鑒于金融機構極易在內部形成系統(tǒng)性風險與道德風險,也更易向外部傳染負外部性,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就從來沒有放松過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除了對違規(guī)行為罰款成為家常便飯而且罰金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外,許多國家還成立與完善新的監(jiān)管機構,健全相應的制度與機制,監(jiān)管范圍從傳統(tǒng)金融到互聯(lián)網金融等各個領域[9]。

        美國老牌銀行花旗銀行應該是被監(jiān)管機構施以處罰的???。按照美聯(lián)儲的說法,花旗銀行未能改善自身風險管理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的基礎架構上出現缺陷,而且該系統(tǒng)又不能精確識別潛在風險,可能使銀行犯下成本高昂的破壞性失誤,為此,花旗銀行在2020年接受了美聯(lián)儲開出的一張高達4億美元的罰單。而在此之前,花旗銀行鬧出大烏龍,該行將一筆本應為150萬美元的客戶轉賬,“手滑”轉成了1.75億美元,由此也印證了美聯(lián)儲有關花旗銀行風險管理缺失的說法。

        摩根大通在華爾街歷來是“模范生”,但2020年也因丑聞產生而被課以巨額罰款。因涉嫌在超過8年時間里對金屬期貨白銀和美國國債交易中對市場的操縱,摩根大通被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最終在2020年同意支付超過9.2億美元的罰款,包括4.364億美元的罰款、3.117億美元的賠償金和超過1.72億美元的非法所得,罰款總額創(chuàng)造了美國對單一金融機構處以罰款的最高歷史紀錄,同時也是司法部多年來對操縱市場行為打擊中最為嚴厲的制裁措施。

        與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相比,歐洲的瑞銀集團在歷史上吃到的罰款可謂有過之無不及。來自美國證監(jiān)會(SEC)的權威說法是,瑞銀集團在長達4年時間里將一些面向散戶投資者的債券優(yōu)先認購權分配給被業(yè)內稱為“炒家”的人,后者即刻將這些債券轉售給了其他經紀交易商以謀利,而這些操作又主要由瑞銀集團旗下的瑞銀金融服務公司來完成,違規(guī)行為被查后,瑞銀集團同意支付超過1 000萬美元的罰金,以了結有關部門的指控。與此同時,另3家瑞典銀行因在波羅的海國家缺乏足夠的反洗錢治理和控制而被罰款5.36億美元。另外,美國司法部、美聯(lián)儲和紐約州金融服務部(NYDFS)對一家以色列銀行因涉及逃稅和國際足聯(lián)(FIFA)相關的洗錢行為處以了9億多美元的罰款,并且NYDFS對一家著名的德國銀行處以1.5億美元的罰款,原因是該銀行與入獄的金融家有關聯(lián)。

        與歐美監(jiān)管機構對違規(guī)金融機構展開鐵腕行動相似,2020年金融監(jiān)管風暴之聲也有不少來自非歐美國家。因3年內進行5.3萬余次的可疑轉賬,澳大利亞規(guī)模最大的銀行大利亞聯(lián)邦銀行被大利亞金融管理局處以高達7億澳元的罰款,等于該行2019年7%的凈利潤瞬間蒸發(fā),同時本次罰金是澳大利亞企業(yè)中有史以來的最大一筆罰金。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過去一年監(jiān)管機構對金融違規(guī)行為作出的罰款額超過40億美元,尤其是以馬來西亞監(jiān)管機構對政府基金被盜丑聞的處罰震動全球。調查結果顯示,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在馬來西亞通過3次發(fā)行債券籌集到65億美元,且該筆融資貼上了馬來西亞政府基金的標簽,高盛據此公開宣布融資將用于發(fā)電廠和石油鉆探企業(yè)的投資,但超過45億美元流向了由馬來西亞和阿布扎比腐敗官員控制的欺詐性空殼公司,而且主要被馬來西亞政府顧問竊取,最終大量資金被用于豪華游艇、豪華公寓、高端奢侈品和一系列高端派對的支出上。對此,馬來西亞的監(jiān)管機構在2020年展開了涉案價值最高的執(zhí)法行動,監(jiān)管機構與高盛達成了和解,后者同意支付25億美元的罰款和保證退回14億美元的資產。

        如雷般的監(jiān)管還蔓延到了新金融領域。一家名為絲綢之路的網站利用比特幣兜售各種東西,甚至包括毒品和雇兇殺人,不到3年的時間里進行了相當于12億美元的非法銷售,并獲得了8 000萬美元的傭金;同時美國監(jiān)管機構調查發(fā)現,絲綢之路的第四大比特幣包有69 369枚比特幣被轉移,價值超過10億美元,經過持續(xù)跟蹤,最終發(fā)現了轉移的比特幣,并做出了收繳69 369枚比特幣的決定。同樣,德國支付巨頭Wirecard偽造相關文章聲稱19億歐元現金存放在菲律賓銀行,丑聞敗露后旋即向法院申請破產,之后很快曝出欠下近40億美元債務,并儼然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大的財務丑聞。仍在取證過程中的德國監(jiān)管機構最終做出的處罰結果相信不會很輕。

        Wirecard曾經公告稱以至多8 070萬美元的價格入股收購中國商銀信支付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商銀信”)所有股份,但在丑聞爆出前,因挪用備付金、擅自中止支付業(yè)務等16項違法行為,商銀信已被中國央行課以1.16億元的處罰,吃進了中國支付行業(yè)迄今為止的最大罰單。當然,中國監(jiān)管機構過去一年中施以處罰的對象遠遠不止商銀信一家,從國內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到城市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從保險公司到證券機構,從基金運營者到中介服務商,中國監(jiān)管機構開出的1 500多張年度罰單覆蓋了金融領域的每一角落,罰金額度超過6億元。根據領先提供商Fenergo發(fā)布的關于全球金融機構罰款的調查報告,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對金融機構違規(guī)處罰金額可能超過2019年的8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鑒于巴塞爾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發(fā)布的《國內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框架》和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出臺的評估標準已經在2019年年末正式生效,至2020年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起了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的監(jiān)管政策框架與評判標準。中國央行在《關于完善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監(jiān)管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也推出了《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明確了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的認定依據與標準,從而構筑起了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大而不能倒”的堅實屏障。

        與全球許多國家在制度層面不斷收緊對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有所不同,美聯(lián)儲、美國貨幣監(jiān)理署和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則批準了對沃爾克規(guī)則的修改,允許銀行增加對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同時還取消了銀行在與其關聯(lián)機構交易衍生品時必須持有保證金的要求。沃爾克規(guī)則以禁止銀行自營交易為主,包括禁止銀行利用參加聯(lián)邦存款保險的存款進行自營交易、投資對沖基金或私募基金等,而美國監(jiān)管機構放寬對銀行的限制措施,在為華爾街銀行創(chuàng)造更多盈利空間的同時也埋下了不小的風險因子。

        十三、國際貿易:變態(tài)與姿貌

        國際貿易的增長與繁榮程度取決于三大重要因素:世界經濟增長狀況、各國的貿易政策態(tài)度和貿易治理能力[9]。然而,過去一年中上述三大力量無一不是乏善可陳。世界經濟因新冠疫情出現大衰退,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力量甚囂塵上有目共睹,同時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功能邊緣化也觸目驚心,其中,被稱為“最鋒利牙齒”的WTO爭端解決機制因美國的干擾完全停擺。對此,WTO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出現9.2%的下滑。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的跟蹤季報進一步佐證了WTO的推斷。數據顯示,雖然2020年第三季度相比于第二季度同比降幅有所收斂,但實際全球貿易額還是負增長,而且相較去年同期仍舊下降5%,第四季度全球貿易額同比降幅將進一步收窄至3%,2020年全年仍會出現至少7%以上的收縮幅度。另外,新冠疫情也加劇了全球貿易增長的不平衡性。按照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的分析報告,雖然全球各地區(qū)均未能幸免于全球貿易的年度下滑,但中國卻是唯一一個貿易正增長的國家,而且發(fā)展中國家出口總體上要好于發(fā)達國家出口,而在所有地區(qū)中,進出口降幅最大的則為西亞和南亞,年度降幅分別達到23%和26%。

        雙邊貿易爭端可以說是貫穿于過去一年國際貿易的一條主線,在所有國別爭端中,中美貿易是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以2019年特朗普頒發(fā)總統(tǒng)行政令禁止美國企業(yè)使用被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的企業(yè)所生產的電信設備為基礎,2020年美國針對中國企業(yè)華為和中興的禁令又延長了一年,美國政府制定的針對聯(lián)邦政府合同的《約翰·麥凱恩國防授權法》正式生效,從而將聯(lián)邦政府采購合同中禁止任何公司與華為、中興、海能達、??低暫痛笕A科技等5家中國公司的商品或服務合作行為上升到法律規(guī)制高度。另外,美國還將華為、中芯國際、中海油、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等33家企業(yè)列為“中國軍事公司黑名單”,禁止美國企業(yè)與他們投資合作。同時美國啟動“清潔網絡”行動,對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騰訊、百度等在內的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下達封堵令,并對聯(lián)想集團展開“337調查”。

        美國近乎白刃的行動得到了盟友和相關國家的追隨。除澳大利亞、瑞典明確放出禁用華為5G設備的政策口風外,英國更是責令國內運營商和企業(yè)在8年內拆除所有的華為設備,并停止與華為進行合作,同時英國政府還擬對使用華為設備的企業(yè)處以每天10萬英鎊的罰款。在印度,先是下架了TikTok在內的59款中國APP,接著宣布關閉了阿里在印度運營的UC瀏覽器,繼而將封殺令擴圍到另外的43款中國APP,短短數月內,印度共將175個“與中國建立鏈接”的APP納入到封堵范圍。

        美國挑起的貿易戰(zhàn)在過去一年中其實并不只在與中國的對壘戰(zhàn)線展開,其同歐盟的貿易戰(zhàn)火也愈燒愈旺。因歐盟違規(guī)補貼飛機制造商空客公司,前一年WTO做出了授權美國每年對約75億美元的歐盟輸美商品和服務采取加征關稅等報復措施的決定,而到了2020年,WTO又做出新的裁決,允許歐盟以美國違規(guī)補貼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為由,每年向美國總價約39.9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施以關稅等貿易懲罰措施,隨后,歐盟便分別對美國飛機制造和以農業(yè)為主的其他領域商品展開征收15%和25%關稅的行動,所征關稅比例與美國向空客公司及其他領域輸美商品征收關稅額度完全一致。

        然而,對于這起全球最大規(guī)模企業(yè)的貿易糾紛,美國單方面認為只有自己才有加征關稅的資格,歐盟的行動只是一種報復。隨后,特朗普再度點燃與歐洲的貿易戰(zhàn),不僅威脅要對包括英國的啤酒、威士忌和餅干、西班牙的橄欖、法國的蛋糕和德國的卡車在內的產品開征100%的關稅,而且擴大了原有的征稅范圍,將從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進口的30個類別的商品全部加入征稅清單,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準備將原有15%或25%關稅上調至100%。

        與歐盟展開雌雄對決的同時,美國還與法國就開征數字稅架起了槍炮。按照法國的征稅計劃,全球數字業(yè)務年營業(yè)收入超過7.5億歐元和在法國境內年營業(yè)收入超過2 500萬歐元的企業(yè)將被征收3%的數字稅,由此對包括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ok等在內的美國互聯(lián)網巨頭構成不利的財務打擊,為此,美國先發(fā)制人,宣布對價值約13億美元的一系列法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但鑒于法國尚未開始征收數字稅,上述關稅推遲實施不超過180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威脅對法國企業(yè)啟動“301調查”,并警告可能對法國進口商品采取加征關稅等措施,對此法國政府強勢表示開征數字稅的決心不會動搖。

        美國還將貿易戰(zhàn)火燒向了自己的鄰居與追隨者,由于美國對加拿大鋁產品征收10%的關稅,加拿大宣布對美國出口到加拿大的產品完全對等地征收總額為36億加元的關稅。與此同時,因懷疑墨西哥未能批準美國的生物技術產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拋出了針對墨西哥的貿易制裁方案。印度雖然在對待中國的態(tài)度上完全與美國站在了一起,但利益沖突之下同樣沒有得到美國的讓步。為取得抗疫資金,印度政府宣布對在印度境內提供數字服務、本地銷售額超過2 000萬盧比的所有外國企業(yè)征收2%的數字稅,此舉同樣觸動谷歌等美國科技公司的利益,美國隨后對印度發(fā)出了征收關稅的警告。

        雙邊貿易戰(zhàn)打得死去活來時,更具殺傷力的反傾銷魔影在2020年彌漫擴散到了全球各個角落。韓國對日本產不銹鋼厚板延長征收反傾銷稅3年,澳大利亞對進口自羅馬尼亞的鍍鉻鋼條發(fā)起反傾銷,加拿大對原產于或進口自印度的石油管材展開反傾銷調查,而在此起彼伏的反傾銷聲浪中,聚集度最高的則是針對中國企業(yè)的反傾銷。除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頻繁對中國揚起反傾銷的利劍之外,新興市場國家成為了打壓中國的反傾銷主體陣容。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全取向絲和全拉伸絲等產品發(fā)起了反傾銷,阿根廷對原產于中國的鋁管發(fā)起了反傾銷,巴基斯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滌綸短纖維發(fā)起了反傾銷,更讓人瞠目的是,巴西竟然在一年內9次出手,對來自中國化纖毯、客貨車輪胎和采血管連續(xù)發(fā)起反傾銷。初步統(tǒng)計,2020年全球有多達70個國家對中國展開了反傾銷調查。作為反制,中國過去一年先后宣布對原產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日本的甲硫氨酸、原產于印度的進口單模光纖和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和葡萄酒等征收反傾銷稅。

        然而,全球化貿易逆流也難以阻隔雙邊與多邊合作的勢能。在過去一年中,越南與歐盟達成了《自由貿易協(xié)定》,越南由此成為繼新加坡之后第二個和歐盟簽署自貿協(xié)定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完成了與柬埔寨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全部談判,且中國與歐盟正式簽署了《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xié)定》,協(xié)定納入了雙方的酒類、茶葉、農產品與食品共550個地理標志(各275個),為雙方地理標志提供了高水平的保護,也為雙方更多優(yōu)質特色產品進入對方市場打開了新的通道。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經過長達8年的長跑,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15個國家參與的《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正式簽署,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橫空出世[10]。

        十四、2021年世界經濟:動態(tài)與神貌

        對于2020年世界經濟的動態(tài)預測,國際權威經濟組織與商業(yè)分析機構都給出了各自的結論,其中,IMF認為世界經濟增速可達到5.2%,OECD指出可以實現4.2%的經濟增速,而WB則預估世界經濟增速超過4.0%。同樣,摩根士丹利預測經濟增速為6.4%,花旗集團認為將達到5%,美國銀行預測增速可實現5.4%,高盛集團則認為經濟增速能夠超過6.0%,摩根大通的預測值是5.8%。

        從預測結果來看,數據具有3個方面的明顯特征:首先,相對于2020年而言,世界經濟在2021年會顯示出“V”型增長模式,而且力度不小。其次,全球所有經濟體將在2021年出現“普漲”,從預測結論看,發(fā)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速分別可以達到4.0%和5.0%。最后,2021年世界經濟能夠實現大幅增長,并不是該年度的絕對增長速度,而且因為2021年預期的高增長是建立2020年低基數基礎之上的,即世界經濟在2020年跌幅太深而使得2021年經濟增速之高得到凸現。從個意義上說,即便是2021年世界經濟能夠實現預期增長,但依然還是一種“弱復蘇”,當年的世界經濟總量也只是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由此也很難界定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節(jié)奏是否真的進入到上升周期。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蔓延,無論是感染人數還是死亡人數都在增加,新冠疫情無疑將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的決定性因素,IMF也就此做出了兩種不同情景下的世界經濟增速預測[11]:一是悲觀情景,如果2021年初或者稍晚大規(guī)模暴發(fā)第二輪疫情或病毒發(fā)生變異并大面積傳播從而導致再度行政性“封城”和“封國”,即便有寬松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的進一步對沖,甚至各國采取逆周期政策規(guī)模是2020年的2倍,但新冠疫情同樣會造成長久的“傷痕”效應,如企業(yè)破產數量增加、生產率放緩、失業(yè)率上升等,2021年全球GDP將繼續(xù)收縮4.9%,且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GDP收縮幅度類似,世界經濟活動只有等到2022年才能回暖。二是樂觀情景,即新冠疫情隨著全球目前采取的防疫措施得到有效控制,全球金融條件持續(xù)寬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并未出現收斂,由此市場信心明顯提升,經濟“傷痕”效應顯著減少50%,帶動2021年經濟加速復蘇,當年GDP完成預期中的擴張。

        比較來看,IMF預設的第二種情景出現的概率較高。截至目前,美國輝瑞公司、德國BioNTech以及美國阿斯利康和中國醫(yī)藥企業(yè)研發(fā)出的疫苗已經先后發(fā)布了三期臨床早期分析結果,且疫苗的有效性至少在85%以上甚至超過了90%。一般而言,疫苗有效性在50%以上即可獲得監(jiān)管批準。因此,輝瑞公司與德國BioNTech聯(lián)合開發(fā)的mRNA(新冠信使核酸)疫苗已經在2020年底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按照輝瑞醫(yī)藥團隊的預測,這支疫苗將在2021年3月獲得FDA的正式獲批,隨后將有更多的疫苗陸續(xù)獲批。當然,新冠疫苗也會同時在歐洲、日本等地申請獲得批準。按照輝瑞公司與德國BioNTech的說法,獲得批準后,在2020年底之前會生產5 000萬針疫苗,在2021年底之前可以供應13億針、供6.5億人口接種。在這種情形下,2021年全球疫情數量持續(xù)下降,并在2021年底清零,同時實現群體免疫。因此,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權威判斷,2021年3月疫苗開始陸續(xù)投放與使用,世界經濟因此將形成一個重要的時間拐點。

        其實,就IMF預設的兩種情景中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共有的影響變量來看,任何一個因子在2021都不會出現逆轉,即所謂的加速收斂與轉向,而是會繼續(xù)維持原狀,甚至不排除有加碼升級的可能。貨幣政策方面,根據摩根斯丹利的推算,未來2年,全球四大行(美聯(lián)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蘭銀行),印鈔規(guī)??赡苓_到5萬億美元,若同樣的規(guī)模擴展到8家央行(美聯(lián)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澳大利亞央行、新西蘭央行),相當于從2021年開始每個月向市場要多投3 000億美元的鈔票,也就是8家央行在2021年平均每月購買價值3 040億美元的證券。雖然摩根斯丹利的推算有些夸張,但可以肯定地說貨幣政策的寬松砝碼在2021年不會減弱。

        財政政策方面,美國政府推出了9 16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這是由特朗普操盤制定,但拜登出于公私目的都不會讓這個計劃在2021年擱淺。另外,美國財政部已經公布了1.3萬億美元的2021年財政支出計劃,該計劃涵蓋了國防開支、勞工與衛(wèi)生支出、人類服務教育支出、商業(yè)司法科學支出、能源和水支出、交通運輸和城市發(fā)展措施支出等方面,其中,26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升級。同樣,“歐盟下一代”全面復蘇計劃在2021—2027年的預算將達到1.85萬億歐元,2021年至少實際預算投入超過6 000億歐元,歐盟將于2021年發(fā)行規(guī)模達7 500億歐元的歐洲復蘇基金債券。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國的德國計劃在2021年發(fā)行債券籌資1 798.2億歐元用于經濟的進一步改善,同期日本將推出總規(guī)模73.6萬億日元的刺激計劃,加拿大政府計劃從2021年開始3年內投入700億—1 000億加元刺激經濟復蘇。至于新興市場國家,只要可能,財政政策的刺激口徑也只會放大不會壓縮。

        必須承認,復蘇途中的2021年世界經濟也將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一個需要正視的事實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造成系統(tǒng)性影響的災難多次發(fā)生,頻率比過去增加了兩三倍,同時地緣政治和軍事風險也居高不下,如果再冒出如同新冠疫情那樣具有全球殺傷性的風險事件,即便是出現IMF預設的第二種情景,世界經濟在2021年也難免再次出現大衰退的災難。當然,這樣的概率可能很低,但從客觀分析,至少2021年世界經濟將面臨三只“黑天鵝”的威脅:

        一是債務危機。按照IMF預測,發(fā)達國家政府債務比在2021年將達到125%,超過“二戰(zhàn)”剛結束后1946年(124%)的水平,創(chuàng)歷史新高,同時也遠高于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期(80%)和金融危機結束后2009年(89%)的水平。同期,新興市場國家的政府債務比將達到65%,大幅高于1946年的47%、大蕭條時期的最高值32%和金融危機時期的41%。雖然從發(fā)達國家的財務狀態(tài)看,發(fā)生違約風險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更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金融市場融資鏈條無法進行且償債能力逐步減弱的情況下,不排除引發(fā)系列違約事件。在經濟全球化程度日漸提升與加強的生態(tài)中,只要有局部的金融動蕩與不安,風險很容易傳染,進而殃及世界經濟。

        二是通貨膨脹。理論上看,全球貨幣超發(fā)的必然結果是通貨膨脹,而且如果美元在2021年繼續(xù)貶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揚并向下游消費品傳導,通貨膨脹的加速也不是沒有可能[12]。只是對于發(fā)達國家而言,由于通貨膨脹尤其是核心通貨膨脹長期處在低位,因而整體發(fā)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概率不高,即便通貨膨脹有所抬頭也是不少國家政府所愿意看到的現象。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部分國家在過去一年本已遭受通貨膨脹的煎熬,如果進一步惡化,勢必最終吞噬民眾財富與經濟增長成果,使得經濟復蘇過程變得更為艱難,某種程度上也會拖慢世界經濟的增長步伐[4]

        三是貿易保護。一方面,新冠疫情打斷了全球產業(yè)鏈與供應鏈,但也會倒逼各國對產業(yè)鏈與供應鏈的重要性進行重新認識,就像新冠疫情期間有些西方國家將醫(yī)藥產品的生產撤回國內那樣,不少國家反思自己可以獨立操控產業(yè)鏈和供應鏈的經濟收益與商業(yè)價值,與此相對應的實際行為方式可能造成制造業(yè)大面積與大規(guī)模回流本土,經濟全球化與協(xié)同共振效應將大大減弱。另一方面,拜登上臺后,如果繼續(xù)堅持單邊主義的貿易政策,甚至變本加厲,不僅中美貿易沖突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也會持續(xù)擴圍,由此注定2021年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將變得一波三折。

        參考文獻:

        [1] ?張銳.平均通脹目標定調美聯(lián)儲“碎步慢走”[N].國際金融報,2020-09-13.

        [2] ?張銳.全球主權債務加速擴張發(fā)出預警信號[N].上海證券報,2020-10-24.

        [3] ?張銳.首只負利率主權債彰顯中國經濟底氣[N].上海證券報,2020-11-28.

        [4] ?張銳.新興市場債務危機一觸即發(fā)[N].國際金融報,2020-06-08.

        [5] ?張銳.美聯(lián)儲會選擇負利率嗎[N].證券時報,2020-04-10.

        [6] ?張銳.美元的強勢可能已埋下風險變量[N].上海證券報,2020-03-28.

        [7] ?張銳.低油價沒有完勝只有多輸[N].證券時報,2020-03-25.

        [8] ?張銳.菅義偉的經濟考卷如何作答[N].國際金融報,2020-09-21.

        [9] ?張銳.WTO改革必須堅守多邊自由貿易立場[N].證券時報,2020-05-21.

        [10] ?張銳.RCEP擎起全球區(qū)域經濟合作新標桿[N].國際金融報,2019-12-05.

        [11]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Rising Trade Barriers[R].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0.

        [12] ?張銳.全球央行“大放水”是把雙刃劍[N].上海證券報,2020-04-25.

        (責任編輯:尚培培)

        猜你喜歡
        世界經濟新冠疫情
        關于新冠疫情社區(qū)防控管理的幾點建議
        大經貿(2020年2期)2020-05-08 08:43:25
        新冠疫情下若干勞動合同問題研究
        新冠疫情視閾下感悟“四個自信”國家共識
        “心理成長任務包”助力學生安度疫情
        關于疫情對地區(qū)經濟金融影響情況的調研
        大經貿(2020年1期)2020-04-07 03:50:09
        新冠疫情對縣域脫貧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議
        大經貿(2020年1期)2020-04-07 03:50:09
        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及中國的對策
        中國經濟發(fā)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碳關稅對世界經濟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探討
        人民幣匯率對商品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
        商場現代化(2016年6期)2016-04-21 16:27:26
        国产毛片av最新视频| 人妻久久999精品1024|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精品一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0|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91热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av男人的天堂手机免费网站| 日本一本一道久久香蕉男人的天堂|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美女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极品少妇|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天堂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4区| 高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国产丶欧美丶日本不卡视频|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av丝袜熟女丰满一区二区| 大地资源高清在线视频播放 | 青青草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 视频|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入口九色 |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av电影不卡| 久久精品视频日本免费|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