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干 浙江省臨海市大洋小學教育技術中心主任,臨海市優(yōu)秀教師,臨海市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臨海市教學能手。全國青少年創(chuàng)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全國中小學機器人教學暨創(chuàng)客教育展評活動優(yōu)秀指導教師。輔導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等活動,7人分別獲全國一、二、三等獎,有20多篇文章發(fā)表在《無線電》《愛上機器人》等雜志。
教學背景
創(chuàng)客教育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學習者通過項目式學習來完成學業(yè),獲得知識與技能,同時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項目設計的來源最好與學生密切相關,能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讓項目圍繞問題解決來實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所有技能都會經(jīng)過實踐內(nèi)化為自己的能力。
本項目的主題是“AI撿球機器人”,作用是幫助人們撿拾掉落在地的乒乓球。項目的功能要求:一是可以通過遙控的方式控制機器人撿拾乒乓球,可以讓學員一邊玩一邊撿乒乓球,這樣不但能實現(xiàn)撿球的目的,也可以讓學員在休息的時候玩得盡興,勞逸結合;二是增加人工智能技術,讓撿球機器人能自動識別、追蹤、撿拾乒乓球,并增加自動避障功能,避免“撞墻”事件發(fā)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麥克納姆輪的轉動方向與小車的運動方向之間的關系,掌握AI視覺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學會利用Mind+軟件來編寫相應程序,控制撿球機器人。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以前學習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開展AI撿球機器人項目學習與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項目的制作,感受智能控制在生活中的應用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探究欲望。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AI視覺傳感器的使用,micro:bit主控板之間的通信,以及麥克納姆輪的轉動方向與小車的運動方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AI視覺傳感器的使用。
教學準備
micro:bit主控板2個,micro:bit電機驅(qū)動擴展板1個,AI視覺傳感器1個,超聲波傳感器1個,micro:bit GamePad遙控手柄1個,360度舵機1個,995舵機1個,TT電機4個,麥克納姆輪4個,杜邦線及附材、椴木板切割部件若干。
教學過程
一、項目導入
教師用PPT給學生展示一組乒乓球館中學員練球的圖片。
師:我國有許多人從小開始學習打乒乓球,而在學習打乒乓的過程中,為了節(jié)約時間,通常會準備較多數(shù)量的乒乓球,全部打落在地后,集中撿拾。通常情況下,散落各處的乒乓球需要人們彎腰一個一個地撿,或者使用簡單的撿拾工具,既浪費時間又消耗體力,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學生小組討論如何制作一臺自動撿球的機器人,它有哪些功能(控制方式、撿球方式等),并在紙上畫出草圖。
二、項目分析
確定項目主題后,請學生分解項目實施過程,主要從項目作品需要具備哪些功能、如何實現(xiàn)該功能、要用到什么材料、完成這些功能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再依據(jù)各小組的分析情況,總結歸納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著重進行講解。
三、項目制作
師:項目作品的制作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在制作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平時沒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1.麥克納姆輪的轉動方向與小車的運動方向之間的關系
麥克納姆輪與普通輪子的區(qū)別在于麥克納姆輪旋轉時,由于存在斜向的從動輪,會同時產(chǎn)生一個斜向的力。我們控制輪子旋轉的速度與方向,將斜向的力增強或抵消,從而實現(xiàn)小車的全向移動,這樣就能完成橫移、斜方向移動等普通小車無法完成的高難度動作。輪子的轉動方向與小車的運動方向關系如圖1。
先把4個TT電機接在擴展板相應的位置,再把4個麥克納姆輪插在電機上,最后在Mind+軟件上編寫前進的程序。
上傳程序后進行測試,如果有輪子沒有向前轉動,不需要修改程序,只要把相應電機與擴展板連接的兩根線交換位置就可以。
2.micro:bit主控板之間的相互通信
要想利用micro:bit GamePad遙控手柄來控制機器人的行走,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讓它們進行通信。micro:bit主控板自帶無線通信功能,編寫程序的時候,我們把它們的無線頻道設置成相同的頻道就可以通信。遙控器上micro:bit主控板的程序如圖2,當按下UP鍵(P8引腳)時,就會發(fā)送一個字符“8”;而當遙控端松開按鍵后,就會發(fā)送一個字符“5”。
機器人上的主控板接收到無線數(shù)據(jù)8時,就讓機器人前進;接收到無線數(shù)據(jù)5時,就讓機器人停止前進,程序如圖3。
3.AI視覺傳感器的使用
要想讓機器人自動識別、追蹤乒乓球,我們可以利用AI視覺傳感器來實現(xiàn)。首先讓AI視覺傳感器認識乒乓球,我們可以撥動AI視覺傳感器左上角的“功能鍵”,如圖4,把它切換到物體追蹤功能。再把乒乓球置于屏幕中間的黃色方框內(nèi),按住右上的“學習鍵”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地移動AI視覺傳感器,從不同的角度和距離持續(xù)學習乒乓球,屏幕上的黃框會標注“學習中:ID1”,表示AI視覺傳感器一邊追蹤物體,一邊學習,這樣設置有助于提高物體追蹤的能力。松開“學習鍵”結束學習。
學習完成后,我們再把AI視覺傳感器接在擴展板上,并且編寫相應的程序上傳到micro:bit主控板,如圖5。
上面的程序是獲取乒乓球在屏中的坐標位置并利用串口打印出來。我們知道乒乓球的位置后,可以再根據(jù)它的位置讓機器人作相應的行走,以達到撿拾乒乓球的效果。
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后,再動手進行作品制作。制作過程中,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四、交流分享
教師邀請各學生小組分別上臺介紹本組制作的作品,從作品的名稱、小組分工、作品功能、制作過程、作品演示、自我評價等方面進行介紹;然后由各組對作品進行評價,投票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最后由教師針對學生的項目制作過程和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給出指導性的意見,把各組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整理歸納,著重進行講解,并根據(jù)已經(jīng)完成的作品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
教學反思
本項目以學生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切入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會使項目更有質(zhì)感,學生依托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會更加主動地學習。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micro:bit主控板間的通信、AI視覺傳感器物體追蹤等知識和技能,還為進一步學習人臉識別、物體識別、顏色識別、巡線、標簽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打下了基礎。除此之外,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也充分得到了鍛煉。
(本課件由DF創(chuàng)客社區(q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