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路
1996年起,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被確立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設立這一教育日是為了深入推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各類傷亡事故的發(fā)生率,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安全保護工作,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為此,本期特別推出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專題,以提高全國中小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
全球每年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要發(fā)生一萬多次地震。不過,絕大多數(shù)地震的震級太小或發(fā)生地離我們太遠,人們無法察覺。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
地震不僅會造成建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還會造成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同時,它們也可能引起一些次生災害,如海嘯、火災、水壩決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的水災、毒氣泄漏、瘟疫等。在地震發(fā)生時,若不能快速逃生,人員將被掩埋,造成嚴重傷亡。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顯得那么脆弱。而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尤為重要。
面對地震,同學們不要慌張,應根據(jù)所在的場所和樓層,使用不同的逃生、自救方法。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同學們正在上課,此時應該做到:
1. 處于低樓層的同學有組織撤離,切忌使用電梯,同時注意保護頭部和避開掉落的碎石、水泥板等。
2. 不要推搡其他同學,避免造成踩踏傷亡,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
3. 高年級同學要照顧年小體弱的同學;要關心、照顧殘疾同學。
4. 若教室位于高層,同學們來不及逃到室外,切勿跳樓,也不要隨便亂跑,否則容易被掉落的天花板或燈砸到。
5. 要在老師指揮下,迅速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或課桌旁,抱頭、閉眼,盡量蜷曲身體,采取降低身體重心的姿勢,同時可利用身邊的坐墊、書包等物蓋住頭部,以免被砸傷,注意遠離窗戶。
6. 在地震平穩(wěn)后,快速、有序地通過樓梯下樓,到空曠的學校操場避難;全程注意保護頭部,防止被教學樓掉下的石頭砸傷。
地震發(fā)生時,如果同學們正在宿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低樓層的同學仍可以選擇往外跑。
2. 高樓層的同學切勿盲目跳樓,以免發(fā)生傷亡。應迅速躲進類似廁所這樣面積較小的區(qū)域,因為房屋建筑多為框架結(jié)構(gòu),這些地方跨度小,較其他部位相對牢固,適合暫時躲避。
3. 不要躲在書桌旁或柜子旁,因為宿舍的書桌和柜子一般都很高,重心也就比較高,地震時容易倒下,壓傷人員。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同學們在室外,則不要靠近樓房、樹木、電線桿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盡快跑到操場上去。為了防止地震時人失去平衡摔倒而造成傷害,跑到空曠地后,可平躺在地上等待地震停止。
如果不幸被倒塌建筑物壓埋,首先要保持冷靜,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1.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而發(fā)生窒息。
2.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它們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4.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jié)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5.尋找和開辟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6.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體力。如能找到食品和水,要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7.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外面有人活動時,可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