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蒙蒙 柏丹 常相萍 王妍
前列腺增生為泌尿外科常見男性疾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群,近些年,臨床首要采用等離子電切術進行治療,但術后仍后部分患者并發(fā)尿路感染,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排泄功能衰退,造成排尿后膀胱內仍有殘余尿量,導致膀胱內脫落和老化的上皮細胞與細菌無法及時排除體外,引發(fā)感染[1]。且隨臨床抗菌藥物廣泛應用多重耐藥菌的定植逐漸增多,嚴重影響手術治療的療效和時效[2]。因此,臨床快速有效治療感染和降低治療費用,提高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逐漸成為關注的熱點話題。本研究就老年前列腺增生等離子電切術后尿路感染與多重耐藥菌的關系進行調查研究。
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收治的368 例老年前列腺增生尿道等離子電切術患者,根據術后是否發(fā)生感染將其分為感染組179 例和對照組189 例。納入條件:所有患者經診斷符合200 年中華醫(y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制定關于前列腺增生診斷標準;年齡≥60歲;患者符合尿道前列腺切除術治療。排除條件:既往有免疫制劑、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術后復發(fā)行二次手術治療;術前合并無癥狀菌尿或泌尿道感染;合并血液和代謝系統系疾病。且所有患者和家屬均詳細了解本次調查內容和注意事項,并自愿簽署。
收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診斷分期、麻醉分級、術式選擇、是否發(fā)生尿路感染、術后住院時間、總體治療費用,及術后發(fā)生感染患者病原菌檢測結果。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產β-內酰胺酶細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并參照檢驗操作流程進行菌株分離培養(yǎng)操作[3]。
(1)尿道多重耐藥菌定植:尿常規(guī)離心尿鏡檢白細胞數<5 個,且外觀清澈[4];詢問患者術前無尿急、尿頻、尿痛等膀胱刺激征;送檢中段尿標本結果顯示球菌菌落計數<103個/ml 與桿菌菌落計數<105個/ml,且并未檢測出特殊致病菌。
(2)術后尿路感染:參照《醫(yī)院感染診斷(試行)》與《外科手術部位感染與預防指南(試行)》相關標準進行診斷[5]。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且經多重耐藥菌檢測發(fā)現,179 例感染組患者共計感染70 株多重耐藥菌,其中產β-內酰胺酶細菌53 株、耐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10 株、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6株、耐藥銅綠綠假單胞菌1株,見表1。
表1 感染組70 株多重耐藥菌分布情況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感染組患者多多重耐藥菌定值(BPH 分度)、術后住院時間、總體治療費用明顯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多重耐藥菌定植、術后住院時間、總體治療費用為影響多重耐藥菌與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多重耐藥菌與術后感染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3 多重耐藥菌與術后感染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中老年男性出現尿頻,尤其夜尿次數增多為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號。病理生理學認為前列腺增生為機體性激素平衡失調所致,促使尿道黏膜的腺體結締組織和平滑肌增生,逐漸形成多發(fā)性球狀結節(jié),最終形成泌尿系統一系列功能紊亂疾病[6]。而解剖學認為前列腺增生主要由于前列腺體積增大、膀胱出口阻塞等下尿路癥狀,造成前列腺阻塞尿路沉積尿液的炎癥反應所致膀胱刺激癥狀,患者可表現出尿急、尿頻、夜尿級急迫性尿失禁等,甚至隨尿液受阻癥狀加重,膀胱功能可發(fā)生代償能力減退或喪失,嚴重危害患者[7]。臨床首要采用等離子電切術治療,術后通常應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而濫用強效抗菌藥物,可加強機體細菌負荷和多重耐藥菌菌定植,多重耐藥菌指感染3 種及以上耐抗菌藥物的細菌,若不及時治療可增加耐藥譜更廣、耐藥率更高,嚴重時由于無藥可選導致肝腎功能障礙和繼發(fā)二重感染[8]。
結果顯示,多重耐藥菌定植、術后住院時間、總體治療費用為影響多重耐藥菌與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多重耐藥菌中革蘭陰性桿菌肺炎、革蘭陽性球菌、真菌分別為由高至低感染菌群。且經多重耐藥菌檢測發(fā)現,179 例感染組患者共計感染70 株多重耐藥菌,其中產β-內酰胺酶細菌53 株、耐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10 株、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6 株、耐藥銅綠假單胞菌1 株,以產β-內酰胺酶細菌占比最高。而產β-內酰胺酶細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分析其主要是由于等離子電切術后為緩解患者排尿困難常實施間歇或留置導尿,頻繁更換插入和拔出導尿管與長期留置導尿管,增加病原菌侵入,或尿道口周圍菌落或引流袋內細菌逆行至泌尿系統[9],且在長期不合理反復使用或更換抗菌藥物,使得各類細菌耐藥性上升,隨病情加重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多重耐藥菌的發(fā)生與感染[10];除此之外,對于存在意識障礙患者,可增加非計劃拔管或管路滑脫所致導尿管口污染[11];合并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低蛋白血癥等患者,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多重耐藥菌感染風險和延長預后時間[12]。
多重耐藥菌感染重在預防,如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干預措施,盡早拔除留置導尿管和縮短置管時間,促進自主排尿,恢復正常排尿,對于必要侵入性操作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13];護理人員應加強病區(qū)物表、空氣、手表清潔消毒及病原菌檢測,無菌操作室應定時進行紫外線消毒和空氣層流凈化;減少病室內陪護患者數量和時間,對于符合出院指標患者應及時指導出院[14];針對低蛋白血癥的老年患者可適當進行營養(yǎng)支持,如益生菌膠囊、脂肪乳、全能素等營養(yǎng)制劑交叉結合,同時還可結合各類營養(yǎng)狀態(tài)篩查量表,如NRS2002、靜息能量監(jiān)測、GCS 評分等,確保營養(yǎng)支持的有效性;針對培養(yǎng)菌群的耐藥實驗合理選擇抗生素藥物,盡量減少2 種及以上抗菌藥物使用,必須聯合用藥者可選擇具有協同治療效果藥物,盡可能選擇窄譜抗菌藥物,病情明顯改善應暫?;蚪惦A藥物治療[15]。因此,老年前列腺增生等離子電切術后患者應高度重視尿路多重耐藥菌感染風險,盡量采取生物或物理干預措施促進康復,必要者結合尿路感染菌群耐藥性選擇敏感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