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金
劉老師今年73歲,兩年前開始出現心煩、不眠、頭暈、頭脹、情緒差,對聲音也很敏感;有時午睡醒來后會覺得心慌、難受、情緒激動,甚至用頭撞墻,持續(xù)30~40分鐘才能安靜;他還同時患有高血壓、青光眼、慢性便秘。子女很擔心他的身體狀況,帶領其來我院就診。除了上述慢性病,經焦慮量表檢測,我們發(fā)現劉老師還患有焦慮癥。
老年焦慮癥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多表現出焦躁、緊張、胸悶等癥狀,嚴重者甚至產生幻覺,若不及時治療,則容易誘發(fā)精神問題,甚至增加自殺的風險。因此,正確認知老年焦慮癥,并開展有效的干預,對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極為關鍵。
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官能癥,以焦慮、緊張為中心癥狀,呈急性發(fā)作形式或慢性持續(xù)狀態(tài),并伴有頭暈、胸悶、口干、出汗等植物神經紊亂癥狀。
近年來,生活壓力的增大讓很多人都會產生焦慮情緒,焦慮癥患者也在逐漸增多。但要注意,焦慮癥是由于長期焦慮情緒產生的,但焦慮情緒并不等于焦慮癥,以下表現才屬于焦慮癥——
?無緣無故、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
?焦慮感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患者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
?持續(xù)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
?除了呈現持續(xù)性或發(fā)作性驚恐狀態(tài),還多伴有軀體癥狀。
除了上述特點,老年焦慮癥還有自身特點:首先,老年焦慮癥存在更客觀的誘發(fā)因素,如身體日漸衰老虛弱、死亡臨近的恐懼、現實環(huán)境的改變與困難等;其次,老年患者存在“述情障礙”,即對自身情感體驗的表述困難,常不會說“我很緊張,我很擔心”,而是說“我身體很難受”“我睡不好,吃不下”“我大小便不好”等?;颊咄鶎β曇?、光線很敏感,或格外關注每天大小便次數與順暢情況,為自己的心煩不安找到借口。出于同樣原因,老年患者常輾轉于各綜合性醫(yī)院而很少一開始即就診于心理門診或精神科門診;最后,老年患者常伴有各種慢性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并服用多種藥物。慢性軀體疾病與長期服用藥物均可影響焦慮癥狀的發(fā)生與治療,甚至許多疾病與藥物本身就可引起焦慮。
既然老年焦慮癥的發(fā)生多有誘因,那么,在開展干預前,就需要對其有所了解,進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支持,例如,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并耐心傾聽;針對出現家庭變故的患者,要做好安撫工作,使其保持平和心態(tài),勇敢面對。同時,老年人自己也要加強調整,具體可參考以下方法——
第一,知足常樂。老年人不要總是追憶過去,后悔當初的種種做法,埋怨自己年輕時不夠努力,而應該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凡事要想開,使得自身的主觀思想能夠與現實生活相匹配。
第二,轉移注意力。確立消除焦慮心理的決心與信心,調動主觀能動性,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得心理形成全新的體驗,進而消散與取代焦慮心理。
第三,自我放松。當感到焦慮的時候,可以采用自我放松的形式加以調節(jié)。例如,端坐不動,緊閉雙眼,利用意念讓全身放松;閉上雙眼,想象一幅恬靜而又優(yōu)美的畫卷,想象自己正身處海邊,海鷗在天空中翱翔,遠處波濤陣陣,自己漫步在無邊無際的海灘上。
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明顯或患者心理不適有加重的趨勢,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必要時在醫(yī)師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如苯二氮卓類(地西泮、氯硝西泮、羅拉等)、多慮平、安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