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陳桂堅, 鄭培鑫, 陳綺純, 彭志堅
(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內二科, 廣東 汕頭515000)
STEMI 屬于臨床常見心肌梗死之一, 患者常伴有心梗胸痛、 憋氣、 呼吸困難等癥狀。 STEMI 可能會引起心律失常、 心悸等癥狀出現(xiàn), 會導致患者的心臟健康嚴重受損, 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困擾[1-2]。 提高STEMI 的治療效果, 實現(xiàn)更好的預后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幸福感, 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 具有重要的意義[3-4]。 本研究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 例STEMI 患者為對象, 探討校正TIMI 計幀法對STEMI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 例STEMI 患者為研究對象, 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 所有患者均有持續(xù)0.5 h 以上的缺血性胸痛癥狀且使用硝酸甘油無明顯改善, 精神正常、 無認知功能障礙, 在發(fā)病12 h 內行直接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 (PCI) 治療, 無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或PCI 治療史。 根據(jù)校正TIMI 幀數(shù) (CTFC) 將患者分為兩組: 觀察組25 例, 14≤CTFC<23; 對照組25 例,23≤CTFC<40。 觀察組男性18 例, 女性7 例; 年齡40 ~78歲, 平均年齡 (61.21 ± 11.01) 歲; 發(fā)病至PCI 時間 (3.96 ±1.10) h。 對照組男性19 例, 女性6 例; 年齡39 ~80 歲, 平均年齡 (61.93 ± 10.85) 歲; 發(fā)病至PCI 時間 (4.02 ± 1.22)h。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檢測患者靶血管的CTFC: 分別以右冠脈較好體位及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較好體位為左前斜加頭位及右前斜加足位, 采用心血管造影劑測量TIMI 幀數(shù), 并將所得TIMI 幀數(shù)×2 以對其進行標準化; 計算CTFC 值, CTFC =左前降支的幀數(shù)/1.7。 所有患者均于術后3 個月來院復查, 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心臟超聲檢查, 記錄患者梗死區(qū)域縱向應變 (LS)、徑向應變 (RS) 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 (LVEF)。 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分析CTFC 與LS 及RS 的相關性,記錄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來探討分析校正TIMI 計幀法對STEMI 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
1.3 統(tǒng)計處理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 相關性采用Pearson 線性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CTFC、LS、RS、LVEF 比較觀察組的CTFC 低于對照組, LS、 RS、 LVEF 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比較 (±s)
組別 n CTFC LS RS LVEF觀察組 25 18.12±2.84 17.46±3.89 29.94±5.92 0.49±0.05對照組 25 29.98±3.75 14.86±4.02 26.75±5.12 0.46±0.04 t 12.606 2.324 2.038 2.343 P 0.000 0.024 0.047 0.023
2.2 兩組的CTFC 與LS 及RS 的相關性兩組的CTFC 與LS及RS 之間均具有負相關關系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CTFC 與LS 及RS 的相關性
2.3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PCI 術是臨床常用于治療STEMI 的方法, 手術成功與否與患者預后及心肌血流灌注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5]。 TIMI 血流分級在臨床常用于評價心肌微循環(huán)的灌注效果,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預測預后方面并不理想[6-7]。 因此, 尋找一種可以更有效預測預后的方法有利于改善預后, 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治療結局, 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CTFC 低于對照組, LS、RS、 LVEF 高于對照組 (P<0.05)。 LVEF 是臨床常用于評估患者心臟功能狀態(tài)的指標之一, 和其他指標相比, LVEF 無法精準地反映患者心肌局部受損程度, 但可以反映心室整體收縮功能, 一般情況下, LVEF 值應該大于50%, 若LVEF 低于50%則提示患者心功能下降。 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的LVEF 值均低于50%, 提示大部分患者的心室收縮功能均處于異常狀態(tài); 同時, 心臟超聲斑點追蹤技術 (STI) 在評價梗死或缺血區(qū)域心肌的收縮功能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可以獲取心肌每個節(jié)段的應變值, 評估心肌缺血或梗死對局部心肌的影響, 由STI測量所得LS 與RS 可以準確評價患者的局部心肌收縮功能; 另外, 心肌收縮功能和患者長期預后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 心肌收縮功能恢復效果越差的患者預后往往越差[8-9]。 本研究結果表明, 和CTFC 偏高者相比, CTFC 較小的患者其心肌損害程度更小, 術后心肌收縮功能恢復效果更好, 預后也可能更好。 同時,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的CTFC 與LS 及RS 之間均具有負相關關系 (P<0.05), 表明血流灌注速度與患者心肌梗死區(qū)域的收縮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 血流灌注速度增快會促進患者心肌收縮功能的恢復, 且這種促進作用在血流偏慢的個體中會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 另外,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可以反映預后的好壞, 其值越高, 則預后越差。 本研究結果表明, 和CTFC 偏高者相比, CTFC 較小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更低。 分析原因可能與CTFC 偏高者的冠脈血流速度更慢, 其心肌收縮功能恢復效果更差, 從而導致預后改善效果更差, 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更高有關。
綜上所述, CTFC 作為一種客觀、 定量評價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的指標, 可以較好地評價患者的心肌功能狀態(tài), 反映患者的心肌微循環(huán)灌注, 有效預測患者預后, 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指導,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