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林
(四川省科學城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綿陽 621000)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該病是指頸椎間盤及其相鄰的關節(jié)組織發(fā)生增生及退行性改變,致使相應的神經(jīng)根刺激受壓或水腫,進而導致神經(jīng)分布區(qū)發(fā)生疼痛癥狀的一種疾病[1-2]。近年來,頸椎病的發(fā)病率有所增高,且患者的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該病可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產(chǎn)生較嚴重的影響。本次研究主要是觀察用針刺聯(lián)合中藥敷貼療法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7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間四川省科學城醫(yī)院收治的80 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為20 ~65 歲。3)病程為2 ~6 個月。4)未合并有神經(jīng)或精神疾病。5)未合并有心臟疾病。6)未合并有肝、腎、肺疾病。7)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認知障礙。2)合并有其他類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3)不能接受本次治療方案。4)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將這8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21 例;其平均年齡為(53.36±8.72)歲;其平均病程為(3.91±1.52)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8 例,女22 例;其平均年齡為(52.44±9.06)歲;其平均病程為(3.95±1.37)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針刺治療,方法是:將患者的風府穴、風池穴、頸夾脊穴、肩井穴、大椎穴、百會穴作為針刺的主穴。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直徑為0.25 mm,長度為40 mm 的不銹鋼毫針針刺上述穴位。得氣后,使用提插法運針,在頸夾脊穴不宜刺得太深。每天治療1 次,每次治療30 min, 連續(xù)治療10 d。針刺治療結束后5 d,對觀察組患者使用中藥敷貼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將姜黃、威靈仙、葛根、透骨草、紅花等中藥磨為粉狀,并按照4:2:2:1:1 的比例在濃度為75% 的酒精中浸泡24 h。取5 g 上述藥物制成1 cm×1 cm 的藥貼,在實施針刺的穴位處進行常規(guī)備皮,將藥貼敷貼于各穴位處,12 h/ 次,1 次/d,連續(xù)治療10 d。
對比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及臨床療效。使用頸椎病癥狀量表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3]。該量表的總分為20 分?;颊叩脑u分越低,表示其臨床癥狀越嚴重。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個等級。1)治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頸椎功能恢復正常。2)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頸椎前凸得到明顯改善。3)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頸椎前凸得到一定改善。4)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改善,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頸椎前凸未改善??傆行?(治愈例數(shù)+ 顯效例數(shù)+ 有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相比較,P>0.0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 40 7.07±3.15 16.54±5.25 9.7825 <0.01對照組 40 7.12±3.67 13.75±6.09 5.8973 <0.01 t 值 0.0654 2.1946 P 值 >0.05 <0.05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中醫(yī)認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病因主要為患者發(fā)生肌肉損傷、外感風、寒、濕邪。為此,治療該病應以溫陽、疏通經(jīng)絡為主要原則。少陽經(jīng)絡樞機不利是發(fā)生骨骼疾病的根源,督脈是陽脈之海。為此,針刺少陽經(jīng)絡和督脈上的穴位可起到溫補陽氣、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頸部疼痛的作用[3]?;颊哳净忌窠?jīng)根型頸椎病后,其頸部肌肉張力異常增加,其韌帶發(fā)生攣縮,可導致其肌肉與韌帶間的靜態(tài)平衡發(fā)生紊亂。本研究中使用的姜黃、威靈仙、葛根、透骨草、紅花等藥物具有行氣通絡、化瘀止痛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使用上述藥物對患者的穴位進行敷貼可改善其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的水平,延緩其頸椎間盤和韌帶的退行性病變,減輕其肌肉的張力和韌帶的攣縮,恢復其頸部肌肉與韌帶間的靜態(tài)平衡,從而改善其臨床癥狀[3-4]。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針刺聯(lián)合中藥敷貼法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