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鍇
鄭成功,明天啟四年(1624年)出生于日本長崎平戶島千里濱。明崇禎元年(1628年),其父鄭芝龍受明廷招撫,負責福建海防。1630年,鄭成功回到福建南安。1644年,明朝滅亡。1644—1661年,明朝殘余勢力先后在南方建立弘光、隆武、永歷等政權,史稱“南明”。其中,福王朱由崧于1644年在南京稱帝,建元弘光;1645年,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年號隆武。次年八月,鄭成功隨同鄭芝龍晉見了南明隆武帝,被賜姓朱,封忠孝伯,后世人稱“國姓爺”。同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皇帝位,年號永歷。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討伐隆武政權,進逼福建。鄭芝龍不戰(zhàn)而降,被封為同安侯。不久,清軍攻克福州,南明隆武帝在汀州(今福建長?。┍环?,死于福州。鄭芝龍的弟弟鄭芝豹、鄭成功的弟弟鄭渡和鄭蔭等人均投降清朝。鄭成功則繼續(xù)堅持抗清,以廈門和金門為根據地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裝勢力,連年出擊浙江和廣東等地。但是,鄭成功的兵力還不足以割據一方,盡管占領過清朝下轄的許多地方,但是遇到清軍回援或者清軍進逼廈門和金門,他便只能退守根據地。
1652年,南明的西寧王李定國率軍自貴州進入湖南,連克沅州(今湖南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今湖南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寶慶(今湖南邵陽),轉而攻廣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畏罪自殺。李定國率軍北上,連克永州、衡州(今湖南衡陽),直取長沙。順治皇帝任命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軍增援湖廣。李定國率軍主動撤出長沙,在長沙通往衡州的路上設伏,尼堪中伏被圍,死于亂軍之中。
同年,鄭成功率軍攻占了海澄(今福建龍海),并在漳州九龍江東岸口的江東橋大敗清浙閩總督陳錦。清朝為了牽制鄭成功,并防止其與李定國遙相呼應,針對鄭成功展開招撫談判。同時,鄭成功利用和談,在福建積蓄實力和擴軍備戰(zhàn)。
1653年,李定國率軍攻克了廣東和廣西交界地區(qū)的一些小州縣,然后圍攻廣州。同年,清朝遣使節(jié)以“海澄公”印招降,鄭成功嚴辭不受。次年,清朝又遣使招撫鄭成功,并派鄭成功的弟弟鄭渡和鄭蔭同來勸降。鄭成功明確表示,依然使用南明永歷年號,拒絕剃發(fā)。同時,要求清朝把福建全省、廣東的惠州和潮州二府,以及浙江的溫州、臺州、寧波、紹興、處州五府都交給鄭成功的軍隊屯兵籌糧。對于鄭成功提出的要求,順治皇帝再次頒發(fā)敕諭給鄭成功,一方面重申封鄭成功為海澄公和靖海將軍,并允許他在泉州、漳州、惠州和湖州四府駐扎軍隊;另一方面,拒絕接受鄭成功提出的其他要求。
從表面上看,清朝對鄭成功的招撫談判是以失敗告終。其實,清朝已經預料到鄭成功未必會降清。因此,在招撫談判的同時,加緊對鄭成功軍隊內部的分化和瓦解。比如,1656年,鄭成功軍隊將領黃梧與蘇明率1700余名官兵歸順了清朝。
值得一提的是,黃梧原本是福建平和縣的一名差役,1651年投降鄭成功。1656年鄭成功率兵北征時,命令黃梧留守海澄。沒想到黃梧因畏懼鄭成功治軍嚴厲,趁機率眾歸順了清朝,清廷封其為海澄公。黃梧不僅在1657年向清廷密奏剿滅鄭成功武裝勢力的對策(如“遷界禁?!保?,旨在斷絕其從沿海地區(qū)獲得補給的來源,還向閩浙總督李率泰推薦了另一位降將施瑯。施瑯后來被清廷任為同安副將,歷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率2萬清朝水師官兵自廈門出發(fā),取澎湖,攻臺灣,逼降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這是后話,我們暫且不提。
1656年,李定國等人將南明永歷帝迎至云南。1658年,南明永歷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和招討大將軍。同年,清軍進兵云南,永歷帝退守緬甸。趁著清軍在北方的布防較為空虛,鄭成功率軍北伐。次年,攻克鎮(zhèn)江,再以重兵圍困南京。
時任兩江總督的郎廷佐一邊向清廷求援,一邊與鄭成功談判,寫信詐稱:如果30天內投降,那么南京將士在北京的家眷都會被清廷處死。因此,請求鄭成功暫緩攻城,等一個月后南京就會開城投降。
鄭成功的部將甘輝等人勸諫他切莫上當,應立即攻城??墒?,鄭成功認為重圍中的南京已成一座孤城,陷落只是時間問題。清廷從而贏得了調兵遣將的時間,夜襲鄭成功的軍隊并大獲全勝。鄭成功無力再戰(zhàn),被迫退兵。此后,鄭成功再也沒有組織大規(guī)模的北伐。
鄭成功與兩江總督郎廷佐的談判失敗,令反清復明事業(yè)遭受了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也對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始料未及的深遠影響。
1661年,鄭成功的父親和弟弟等人被清廷處死。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僅僅依靠廈門和金門是不足以應對的,鄭成功亟需建立新的根據地,為此他把目光轉向了當時被荷蘭殖民者占據的臺灣。同年四月,鄭成功率軍2.5萬人,分乘大小戰(zhàn)船300多艘,自廈門出發(fā),經澎湖,于臺灣禾寮港(今臺南市境)登陸,揭開了收復臺灣的序幕。(作者為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