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高連奎,法國ISG高等商學院特聘教授。
摘 要:經濟增長理論最核心的目的是找出一個決定經濟增長的最根本重要因素,目前人類已經誕生了三代經濟增長理論,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參與其中,但客觀說,決定經濟增長的那個根本重要性因素并沒有完全被找到,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對現實的經濟增長也不具備太多的指導意義,也很少見到有政府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制定經濟政策。在本文中,主要就對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進行論述,希望可以加深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認識。
關鍵詞:經濟;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03
1 人類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評述
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創(chuàng)立的,因此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也是基于凱恩斯主義的。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但投資主要靠什么,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給出了答案,認為儲蓄率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認為經濟增長率決定于儲蓄率。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牛津大學哈羅德教授,此人同時也是凱恩斯傳記的作者。哈羅德提出的第一代經濟增長模型,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哈羅德-多瑪模型,因為美國經濟學家多瑪在他的論文中也提出了類似模型。
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將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歸結為儲蓄,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儲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儲蓄率到底是多少最為合適,關于這個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菲爾普斯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資本積累存在一個最優(yōu)水平,如果一個社會儲蓄率過高的話,那么便會導致“經濟動態(tài)失效”現象,降低了人們的長期福祉。他通過模型計算出了決定經濟增長黃金儲蓄率水平,菲爾普斯也因此獲得了2006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自此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告一段落。
其實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與現實并不完全相符,更多是解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而發(fā)達國家的增長并不靠儲蓄和投資,而是靠技術。而且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果主要靠資本積累,則會出現隨著資本積累的收益遞減,最終增長也會停滯,因此將技術因素引入經濟增長理論非常重要,這就是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索洛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計算方法,他將由技術進步引發(fā)的經濟增長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包括知識、教育、技術培訓、規(guī)模經濟、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全”的意思是經濟增長中不能分別歸因于有形生產要素的增長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用來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產要素以外的純技術進步的生產率的增長。索洛本人也因此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確定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重要性因素后,一個新的疑問就隨之而來,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技術進步從何而來,這一疑問也造就了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解決的就是經濟體系內部是如何產生技術進步的問題。最早解決這一問題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羅,他提出了“干中學”模型。阿羅認為,人們是通過在實踐中學習而獲得知識的,技術進步是知識的產物、學習的結果,也就是說技術是人才在“干中學”中獲得的。阿羅也在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他也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當時才51歲。
當人類對經濟增長的探索止于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就真正解決經濟增長問題了嗎?技術、知識和人才就是人類經濟增長的終極秘密嗎!當今社會日本是一個技術大國,每年創(chuàng)造著幾乎全球最多的專利,但日本為何長達二十年經濟停滯。人類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與其說是揭示了經濟增長的本質,不如說是用極其復雜的模型解釋了一些最顯而易見的常識而已。
2 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
而在筆者看來人們對經濟增長的根本重要性要素的探索遠遠沒有結束。我們可以順著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成果繼續(xù)追問,人才和知識就一定可以產生技術嗎,這里面也欠缺一個最重要的要素——資金。如果沒有資金去支持這些人才去研發(fā),他們也就沒有“干中學”的機會,技術也就不會產生,人才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創(chuàng)造技術時都是需要資金投入的,因此筆者提出了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
在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中,筆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取決于這個國家在創(chuàng)新領域聚集的資金規(guī)模,特別是股權投資行業(yè)聚集的資本規(guī)模才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比人才和知識更重要。一個國家用于創(chuàng)新的資金越多,這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越強,技術進步就越快,經濟增長也就越快。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檢驗中國、美國、日本的話,就可以非常容易發(fā)現這三個國家興衰的真正原因了。以VC投資為例,2019年日本的VC總規(guī)模是30億美元,美國的VC總規(guī)模在900億美元,而中國一個政府產業(yè)基金就上千億,中國國內做VC/PE的基金遠遠超過美國,也就是中國用于支持創(chuàng)新的資金遠遠高于美國和日本,這也是近年科技能夠崛起的原因所在。當然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也絕不是止步于此。
我們還應該繼續(xù)追問,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在創(chuàng)新領域聚集最多的資金呢,為何在中國,支持創(chuàng)新的資金突然多了呢,這才涉及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最核心的問題。根據研究,筆者認為一個國家較高的貨幣利率才是決定一個國家資金向創(chuàng)新領域聚集的核心因素。這也是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擁有大量資金的,美國擁有的資金顯然也比中國更多。但資金的多少并不重要,資金的流向才重要,那是什么決定資金的流向呢,那就是貨幣利率,在筆者的著作中稱之為“利率指揮棒”。資金在利率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流動。高利率有利于社會資金涌向金融投資,低利率則有利于社會資金涌向信貸消費,一個國家只有在比較高的貨幣利率情況下,民眾才愿意將資金用于投資理財,因為只有高利率環(huán)境才可以為投資資金提供高額回報。有了高額回報做誘餌,金融機構才能比較容易募集到資金,而整個金融行業(yè)的利率水平又是由央行的利率決定的。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支持創(chuàng)新的主要是股權投資機構,他們的資金也主要來源于其他金融機構,也受到金融利率的影響。高利率環(huán)境可以金融機構更好的募集資金,股權投資機構有了資金才可以更好的去支持創(chuàng)新。
近年來中國的貨幣利率幾乎是全球最高的,所以中國的金融是最活躍的,中國的股權投資機構募集的資金總額也是全球最高的,再加上高達幾萬億的中國政府產業(yè)基金的支持,中國出現全球最火熱的創(chuàng)新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和美國創(chuàng)投行業(yè)的崛起都在高利率的環(huán)境下實現的。在美國,創(chuàng)投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yè),美國創(chuàng)投行業(yè)的崛起,源于里根時代的高利率,但這不是有意為之的,這是防通脹的結果,美國當年實行高利率,是因為滯漲。中國實行高利率是因為美國實行量化寬松后的資金外溢引發(fā)了中國的通脹。相反美國和日本的創(chuàng)新衰落也是驚人的相似,都是受到“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日本從互聯網時代就開始落后于世界,日本縱有世界上最多的專利,但這些專利沒有創(chuàng)投資金的支持,無法實現產業(yè)化,同樣一個專利在中國的售價遠遠高于日本。美國是從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美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是全面落后的,這不是美國的人才不再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是美國不再有那么的創(chuàng)投資金去支持他們。相反中國的頭部創(chuàng)投機構很多用的是美元、歐元的資金。
其實這還不算完,我們還需要繼續(xù)追問,一個國家能否實行高利率,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根據研究,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是由政府債務決定的,一個國家能夠實行多高的利率,主要卻決于政府擁有多少的債務,政府的債務越高,其利率必然越低,政府債務越低,則可以實行的利率越高,筆者將之稱為“政府債務是金融利率的天花板”。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債務大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對央行利率進行了“鎖定”,當然這種鎖定是一種“低利率鎖定”,當前日本和美國都面臨著這種由政府債務引發(fā)的央行低利率鎖定狀況。在這種狀況下,央行稍微加息,政府債務都會有崩盤的風險,為此央行都毫無辦法,現在日本實行了二十多年的零利率,就是因為日本政府債務最高,美國也基本上這樣,其他國家也在步美日的后塵。
那我們還要繼續(xù)追問一個國家的債務是由什么決定的,其實是由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tài)決定的,一個國家政治生態(tài)越不穩(wěn)定,其債務就越高。無論是十年前發(fā)生歐債危機的國家還是常年債臺高筑的日本都是政治生態(tài)極其不穩(wěn)定的國家,政治生態(tài)不穩(wěn)定就會導致政客過于追求短期利益,國家過度負債也就成為必然。當然除了政治生態(tài)的因素之外,關于政府負債的原因還有很多,因為現在政府高負債幾乎成了世界各國的共同問題,幾年前筆者就提出了“新財稅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就是探討政府負債的原因、后果以及解決方法,在本文中的部分思想也源于當年“新財稅經濟學”中的研究。
3 從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看中國經濟的成功
其實于政治生態(tài)密切相關的是“經濟政策偏好”,在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中,還提出了“經濟政策偏好”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tài)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偏好,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偏好又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前景。即使在相同的政治制度下,西方多黨制國家也會因為黨派多少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政治生態(tài)。中國與美國就是擁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態(tài)的國家,這兩個國家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偏好,比如中國更傾向于防通脹,控制政府債務,控制經濟泡沫式增長,美國則喜歡低利率,低稅收,幾乎從不控制經濟泡沫,中國喜歡將投資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美國則喜歡將消費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中國喜歡政府干預,美國則傾向于放任。關于中國近年來經濟的成功,中國一些經濟學家也試圖給出解釋,比如傾向于自由派的學者認為是市場化的成功,新制度學派的張五常則認為是“縣域競爭”的成功,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則認為是“政府激勵”的成功,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的學派。從“經濟政策偏好”的角度解釋中國經濟的成功更為合理,中國的經濟偏好,決定了中國可以實現穩(wěn)定連續(xù)的發(fā)展,這種穩(wěn)定連續(xù)的發(fā)展是一種復利式增長,即使很慢,長期積累起來也會形成經濟增長奇跡。而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其實一點也不低,經??梢赃_到3%以上,再加上他們基數很大,所以他們每年的經濟增量很大,如果他們可以穩(wěn)定增長,只會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可連續(xù),至今從來沒有擺脫過“朱格拉經濟周期”,很難實現復利累積式的增長,再加上“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最后一擊,其衰落之勢,自然難以避免了。而中國目前政府債務還不算太高,還具備實行高利率貨幣政策的空間,這也符合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偏好,所以中國經濟未來的創(chuàng)新與增長還是可期的。
另外,還會發(fā)現一個疑問,筆者所主張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主張高利率的,這與傳統貨幣理論正好相反。傳統貨幣理論不是一直主張低利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嗎,從傳統瑞典學派的累積過程理論,到弗里德曼的直升機撒錢,都是主張低利率的,難道傳統理論都錯了嗎?在傳統理論確實有巨大缺陷,只是在以前的經濟環(huán)境中表現的不明顯而已。
4 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背后的貨幣理論創(chuàng)新
在傳統的貨幣理論模型中,只有貨幣發(fā)行機構和實體企業(yè)兩個主體,而忽視了金融機構的存在。而金融機構才是決定資金供給的關鍵因素,沒有金融機構的參與,央行發(fā)行的貨幣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實體經濟,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與活躍程度是依賴于金融利率的,金融利率越高,金融機構的活躍性活躍性越高,他們也更愿意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任何貨幣政策要想成功就必須與金融機構實現激勵相容,否則必然是失敗的。量化寬松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與金融機構實現激勵相容,反而因為低利率摧毀了金融機構。傳統貨幣理論是一種需求側思維,我的新貨幣理論是供給側思維。
其實,關于傳統貨幣主義的缺陷,一些專業(yè)的金融學家都有所發(fā)現,比如美國凱恩斯學派的金融學大師明斯基就曾經批判弗里德曼忽略了信貸市場,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帕特里克·博爾頓在一場演講中將貨幣學派的這一缺陷稱為“貨幣主義的貧困”,可見人類下一次經濟學革命將以批判貨幣學派為出發(fā)點幾乎成為共識,就像當年貨幣學派靠批判凱恩斯主義而崛起一樣,至少目前人類有三大學派是這樣做的,這三大學派分別是L.蘭德爾·雷的現代貨幣理論學派、帕特里克·博爾頓貨幣股權理論,以及我的貨幣利率決定創(chuàng)新增長的理論。在這三大學派中,筆者對貨幣主義的缺陷的揭示,可能更加深入,筆者曾經對貨幣主義提出了“四大批判”,首先,弗里德曼研究美國貨幣史,但不研究利率這一重要的貨幣現象;其次,弗里德曼只研究貨幣,不研究金融機構;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凱恩斯經濟學時,提出通脹是因為投資過度造成的,后來卻從沒有從投資的角度總結認識通脹,而是又將其歸結為貨幣政策;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貨幣發(fā)行問題,卻不研究貨幣流通速度問題。筆者在揭示貨幣主義缺陷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利率為核心的貨幣金融理論體系,其結論與貨幣學派堅守的貨幣數量說是完全相反的。貨幣數量說只能解釋通脹,而貨幣利率決定論則可以解釋經濟增長。同時筆者還在貨幣理論中重構了對通脹以及貨幣匯率的解釋,并提出了新的通貨膨脹的方法。也就是當代西方經濟學家還對貨幣主義的貧困處于“發(fā)現”階段時,而筆者在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一套解決了貨幣主義的貧困的理論體系,這套體系也是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一部分。
4 結論
總之,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不僅僅是一個關乎經濟增長的單一理論,而是一個涵蓋貨幣利率、政府債務、財稅改革,金融投資,實體創(chuàng)新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在這套理論體系中,可以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打通這幾個原本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將其合為一體。當然本文限于篇幅所限,只能是簡約的講述第四代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更加詳細的內容則在《誕生在中國的經濟學》著作中有詳細表述。
參考文獻
[1]嚴成樑.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發(fā)展脈絡與未來展望——兼從中國經濟增長看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缺陷[J].經濟研究,2020,55(07):191-208.
[2]何雨霖,陳憲,何雄就.21世紀以來的西方經濟增長理論[J].上海經濟研究,2020,(04):118-127.
[3]薛澤帥.資源產業(yè)依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