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巖,支修益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1Ⅰ期臨床研究中心,2肺癌診療中心,北京 100053
肺癌是目前全球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熓欠伟┮豁椫匾闹委煼椒ǎS著化療的進程,經(jīng)常伴隨著各種不良反應,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化療患者的一個常見癥狀。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將CRF定義為一種擾亂機體正常功能的、非同尋常的、持久的、主觀的勞累感,與腫瘤或腫瘤治療有關,與一般性疲乏相比,它具有發(fā)生快、程度重、持續(xù)時間長、不可預知、不能通過休息或睡眠緩解等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Herth希望理論指出,希望的產生與患者對未來和現(xiàn)實的積極態(tài)度、自我采取的積極行為有密切關系。肺癌是發(fā)生CRF最嚴重的腫瘤之一,預后也較其他腫瘤差,手術及放化療期間癥狀顯著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著臨床技術的進步及醫(yī)學生物模式的改變,人們不僅關注治療效果,而且重視生活質量,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得到了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本研究調查住院肺癌化療患者的CRF、希望水平及其相關性,為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非概率抽樣法中的目的性抽樣方法,選取2019年1—11月于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住院的106例肺癌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且正在住院;②知曉病情;③年齡≥18歲;④意識清醒,具有讀寫和理解能力,沒有聽力和肢體活動障礙,能填寫問卷;⑤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②出現(xiàn)病情變化;③既往服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④存在聽覺、視覺、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對量表填寫方法及內容無法理解。106例肺癌化療患者中,男75例,女31例;年齡30~89歲,平均(64.19±8.34)歲;TNM分期:Ⅱ期18例,Ⅲ期53例,Ⅳ期35例;病理分型:腺癌38例,鱗狀細胞癌39例,小細胞癌29例。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調查工具 一般情況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狀態(tài)、醫(yī)療費用、月收入水平、是否手術、化療次數(shù)等。
癌癥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由日本Okuyama等設計,用于測量腫瘤患者的疲乏程度,分為3個維度(軀體疲乏、情感疲乏和認知疲乏),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級(無疲乏狀態(tài)~嚴重疲乏狀態(tài))評分。根據(jù)計分方法,軀體疲乏維度得分0~28分,情感疲乏維度和認知疲乏維度得分均為0~16分,總量表得分為0~6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疲乏越嚴重。量表已在不同腫瘤包括放化療患者中經(jīng)過驗證,內部一致性為0.88。中國版和德國版經(jīng)驗證,信效度均較好。
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由美國學者Herth設計,用于測量急慢性疾病、腫瘤患者的希望水平,量表包含1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4級評分,總分12~48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低等希望水平為12~23分,中等希望水平為24~35分,高等希望水平為36~48分。該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51。條目1、2、6、11用來測量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temporality and future,T),條目4、7、10、12用來測量采取積極的行動(positive readiness and expectancy,P),條目3、5、8、9用來測量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interconnectedness,I)。
1.2.2 資料收集 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研究者共同完成資料收集,使用標準回答用語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調查前向每例患者說明研究的目的、需要的時間、對資料保密和沒有任何風險等,征得患者同意。調查問卷由研究對象親自填寫,當場發(fā)放并回收,共派發(fā)10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6份,有效回收率為99.1%。
106例肺癌化療患者基本資料主要包括:性別(男75例,女31例)、年齡(30~8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中專43例,大專21例,本科21例,研究生及以上3例)、醫(yī)療費用(公費醫(yī)療9例,社會醫(yī)療保險63例,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34例)、人均月收入(3000~5000元60例,5001~10 000元33例,>10 000元13例)、病理分型(腺癌38例,鱗狀細胞癌39例,小細胞癌29例)、是否手術(是69例,否37例)、化療次數(shù)(≤6次58例,>6次48例)等,調查時均處于化療期間。(表1)
表1 106例肺癌化療患者的基線特征
106例肺癌化療患者疲乏發(fā)生率為100%,其中軀體疲乏和情感疲乏發(fā)生率為100%,認知疲乏發(fā)生率為95.3%;軀體疲乏得分為(13.29±4.55)分,情感疲乏得分為(8.24±2.26)分,認知疲乏得分為(4.99±2.54)分,總疲乏得分為(26.52±9.35)分。
106例肺癌化療患者中,中等希望水平61例(57.5%),高等希望水平45例(42.5%),無低等希望水平患者。3個維度中P維度得分最高,T維度得分最低。(表 2)
表2 不同希望水平肺癌化療患者的HHI評分(±s)
P
<0.01)。(表 3)表3 肺癌化療患者CFS評分與HH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n=106)
P
<0.01)。(表4)表4 肺癌化療患者希望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106)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肺癌化療患者人均月收入和文化程度與希望水平呈正相關,是否手術與希望水平呈負相關。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和是否手術均是影響因素,其中文化程度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365,對希望水平的影響最大。(表5)
表5 肺癌化療患者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n=106)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化療是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手術治療方法療效肯定?;煵涣挤磻o患者帶來痛苦和不適,且疾病及治療后易出現(xiàn)CRF,影響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長此以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且疲乏程度會隨病情的進展而逐漸加重。CRF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受生理、精神、心理、社會文化背景等多因素影響,個體間有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化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疲乏,與以往文獻中65%~100%的化療患者、82%~96%的放療患者、70%~100%接受干擾素治療的腫瘤患者會經(jīng)歷不同程度CRF的結果相符。即使在治療結束后,患者仍持續(xù)經(jīng)歷疲乏,可長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以上。在本研究中,患者在軀體、情感方面疲乏最嚴重,認知方面疲乏最輕,提示患病后在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變化不明顯。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均為肺癌化療患者,CRF可能與使用化療藥所致的不良反應有關。消化道反應多以癥狀群形式出現(xiàn),綜合癥狀的發(fā)生比單一癥狀的出現(xiàn)對患者生活負面影響更大。肺癌患者食欲越差,情感疲乏越嚴重。消化道反應以及能量攝入不足、肌肉蛋白代謝發(fā)生異常等原因,最終導致患者乳酸堆積,引起疲乏及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預防消化道不良反應需均衡膳食搭配,改善病室環(huán)境,放松心情,加強口腔護理,保證液體出入量平衡適時補液等。在化療后血紅蛋白水平低于120 g/L的腫瘤患者中,血紅蛋白水平與疲乏的發(fā)生率和疲乏的程度均呈正相關。白細胞低下者疲乏程度高,臨床觀察表明,Ⅲ~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乏力癥狀出現(xiàn)早。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均可降低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引起CRF。因此化療過程中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血常規(guī)變化,一旦出現(xiàn)異常應立即給予藥物治療或停止化療給藥;白細胞降低者應做好感染的預防;合理的飲食、營養(yǎng)支持等方式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減輕疲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患者的骨髓抑制及胃腸道不適。相關研究表明,心理教育、運動療法、飲食干預、睡眠療法等非藥物干預可有效緩解腫瘤患者的CRF。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化療患者希望水平在中等水平。106例肺癌化療患者中,57.5%為中等希望水平,42.5%為高等希望水平,與國外對腫瘤患者希望水平的研究結果相符。原因可能為:肺癌化療患者同時遭受心理和軀體上的變化,導致希望水平降低;經(jīng)過長時間的治療,腫瘤患者的希望水平是逐漸降低的。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治療生活護理較好,患者希望水平雖然處于中等水平但是高于以往研究結果。研究同時表明得分最高的維度是采取積極的行動,說明肺癌化療患者在治療期間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分析原因:與本次調查對象的年齡特點有關,年齡≥60歲患者占62.3%,社會閱歷豐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來自親人、朋友的關心和照顧較多;社會支持力量較強,患者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更多樣,更容易尋找到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患者均在知曉自己病情的情況下參與本研究,知曉疾病相關信息能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增強希望水平。得分最低的維度是對現(xiàn)實和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說明肺癌患者在化療期間,對未來生活、疾病治療效果及預后仍有疑慮與擔憂。以上研究提示,醫(yī)護人員應認識到CRF在肺癌化療患者中普遍存在,工作中應依據(jù)個體情況,因人而異制訂系統(tǒng)化、切實可行的指導,通過口頭健康宣教、圖片、影像資料,告知減輕或消除CRF的策略、方法,通過適當?shù)倪\動、聽音樂、閱讀、社會活動、與家人交流等方法,同時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給予鼓勵與支持,及時提供最新疾病相關治療信息。此外加強家庭成員的支持,有助于減輕負性情緒,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希望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化療患者CRF與希望水平呈負相關,提升希望水平對于降低CRF程度有正向促進作用。對生活充滿希望是增強患者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喚起患者的希望和信心是腫瘤治療的前提。分析原因可能是:當患者處于較高希望水平時,內心充滿了希望,可以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指引患者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適應腫瘤和治療所帶來的變化,并通過積極的行為緩解自身的身心癥狀,有利于減輕疲乏。NCCN指南中有研究表明對腫瘤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行為干預,研究對象疲乏和疼痛減輕,軀體、社會功能增加,表明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心理行為干預是可以治療CRF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化療患者的希望水平與經(jīng)濟收入和文化程度呈正相關,與是否手術呈負相關。研究表明腫瘤治療會給患者家庭帶來經(jīng)濟負擔,低收入水平患者一定會有不同程度經(jīng)濟壓力。從家庭收入水平分析,說明經(jīng)濟收入會影響患者發(fā)生CRF,由于腫瘤及相關并發(fā)癥的治療所需費用,導致患者在承擔疾病痛苦的同時還要承受經(jīng)濟上的壓力。文化程度不同的患者對于腫瘤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不同,腫瘤對于文化程度較低者影響更大。由于知識水平有限,認知渠道狹窄,對肺癌的治療及預后認知不全,引起恐慌后又不善于自我調節(jié),因此CRF的發(fā)生率高于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在臨床實踐工作中,對于有上述因素的肺癌化療患者,應給予更多的醫(yī)療服務,結合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經(jīng)濟支持,通過深入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并且做好化療期間各項健康指導,語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接受,關注其恢復情況,避免向患者談及經(jīng)濟問題,給患者造成心理負擔。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希望水平為中等,希望水平與CRF呈負相關,提高希望水平對降低肺癌化療患者CRF有正向促進作用。希望是一種動態(tài)的內在力量,可超越現(xiàn)狀并對生命產生正向的價值觀;具有較高希望水平的腫瘤患者在面對腫瘤時會采取主動的態(tài)度適應疾病帶來的變化,并通過積極行動減輕自身的心身癥狀。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jù)腫瘤患者不同的社會支持、病情、個性特征等,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通過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可以使患者獲得直接的心理支持;指導患者多交流與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消除患者的焦慮不安。遵循個體模式提供專屬的解決方案針對可治療的因素進行有效干預,從藥物治療、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運動指導、睡眠指導、飲食干預等促進腫瘤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腫瘤患者希望水平,降低腫瘤患者CRF發(fā)生率及疲乏程度,從而保證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