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文學
在電話和網絡還未像現代如此便捷時,信件是維系遠距離的人與人之間的通訊方式,一種普遍的文本語言。但當這種日常的“生活用語”被引用到文學范疇時,就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一種“書信文學”,一半是小說家虛構的書信體作品,另一半則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真實存在的書信集合。
十八世紀的歐洲文學舞臺上,書信體小說佳作頻出,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塞繆爾·理查森《帕梅拉》等都是經典之作。第—人稱的視角總能拉近讀者和主人公的距離,展現出了“信件”獨特的語言魅力。而紀實性的“書信集”作品就像寫信人的一面鏡子,在書信里他們的社會角色會被削弱,只是作為自己發(fā)聲,帶著思想的靈光,通俗且生動。
契訶夫一生共寫了4000多封信件,信里他依舊保持了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真誠與人交流;海明威從18歲到逝世留下了約600封的信件,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經歷,也從側面記錄了時代的變革;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和作家瑪麗,麥卡錫的通信長達二十五年,從情感、八卦到哲學、政治無一不聊,言辭之間充滿了智慧和雄辯;蕭伯納和愛蘭-黛麗更是互通了三十多年的情書,盡管各有婚姻和家庭卻從未有過一絲逾越,只是維持著信件的文字交流……不同于書信體小說,此類“書信文學”,不是有意為之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思想的延伸,平實的對話,附著了寫信人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在一封封信件中,他們抒發(fā)著自我,見證著歷史,完成了靜默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