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雅迪?黃麗軍
摘 要 傾聽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教學傾聽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目的相背離,從而未真正遵循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诖?,從生命化教育視角重新審視教師教學傾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傾聽期望答案,忽視學生主體觀點;教師對傾聽對象的選擇存在差異性;教師傾聽過程缺少對學生整體的關注;教師傾聽的功利心與傾聽的目的相悖。想要改變當前困境,教師需要用心傾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平等觀念選擇傾聽對象,喚醒沉默的生命個體;傾聽學生整體的聲音,喚發(fā)獨特的生命魅力;明確傾聽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關鍵詞 教師 課堂教學 傾聽 生命化教育
傾聽在教學中給師生和生生之間搭建了言語和非言語溝通的橋梁,通過彼此之間的傾聽能夠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拓展,能夠增進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突顯學生生命個體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提升。然而,在真實的課堂教學當中,許多教師將傾聽視為營造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工具,并將學生當成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媒介,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使學生的生命個體喪失原有的活力與生機。因此,需要從生命化教育的視角去審視教師教學傾聽,幫助教師改變教學傾聽中存在的問題,讓教學傾聽回歸本真,使學生主體富有獨特的生命魅力。
一、生命化教育視角下教師教學傾聽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教學傾聽應該關注學生生命個體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性,以及未完成性。然而在當下的教學傾聽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和預期的教學效果,忽視了學生個體生命的觀點,有差異性地選擇傾聽對象,傾聽時缺少對整體生命個體的關注,與傾聽的目的大相徑庭。因此,有必要從生命化教育視角探尋教師教學傾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對答案的期望忽視學生主體觀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傾聽與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或非言語的互動,教師通過傾聽能夠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掌握知識的深淺程度以及疑惑的地方,進而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疑惑。同時,教師通過傾聽可以聽到不同學生的聲音,不同學生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這有利于彰顯學生的生命價值,學生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學生的生命性是自由的、獨特的,且完整的。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為了更好地達到傾聽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發(fā)言中選擇那些“標準答案”[1],把本應該是不同聲音的答案都統一為一個聲音,那就是所謂的“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在一次小學語文公開課上,教師說:“今天學習課文《小壁虎借尾巴》,同學們在讀完課文之后,誰發(fā)現了小壁虎身體最顯著的特征?”第一位學生說:“小壁虎的身子很長?!苯處煟骸罢堊?,還有嗎?最突出最突出的身體部位是哪里呀?我們再認真看一看?!钡诙煌瑢W回答說:“小壁虎有四條腿?!苯處熣f:“誰還有不同的答案嗎?我們看看圖中壁虎的哪個部位最突出?我們想一想?!钡谌煌瑢W說:“壁虎的尾巴斷掉了?!苯處熣f:“說得真棒,觀察得特別認真,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從這堂課教師傾聽的過程中明顯可以看到,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不斷地啟發(fā)學生,給予學生一點點提示和引導,看似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的生命個體得到展示獨特魅力的機會,但從教師的反饋語言來看,教師的反饋語言只是簡單的請坐、還有嗎,等,明顯不是心中所期望的答案,所以一直在提問,直到第三位同學的回答才接近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
2.教師對傾聽對象的選擇存在差異性
每位學生的生命個體都具有未完成性。哲學人類學家蘭德曼指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來源于人的未完成性[2]。所謂未完成性,就是未特性化、不確定性,即:每個生命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過程可以是不全面的、不完美的,可以允許有不足之處,這才是學生生命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本真的、最真實的寫照。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傾聽過程中,有許多教師把同一體的生命個體屬性進行分類,將其主要分為兩類傾聽對象,一類是學習好的,理解、掌握知識面多的,互動效果好的,機靈勇敢發(fā)言的傾聽對象;一類則與之相反,是理解程度較低、膽怯、沉默、被動的傾聽對象。將這些學生分別對待,甚至帶有有色眼鏡看待發(fā)展較慢的學生,將原本屬于每一位學生生命個體傾聽的機會直接給予了發(fā)展較快的、理解較好的學生。這說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傾聽對象是進行篩選的,只選擇程度好的學生,只有程度好的學生生命個體才能夠有綻放的機會,而程度較差的學生生命個體將沉默、被邊緣化,很容易造成冰火兩重天的個體生命發(fā)展態(tài)勢,極大地影響到了整體的傾聽效果。
3.教師傾聽過程缺少對學生整體的關注
教師的傾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言語式的傾聽,另一種是非言語式的傾聽。言語式的傾聽主要是學生主體觀點的直接闡述,其中包括:態(tài)度、價值判斷、感受理解等;而非言語式傾聽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眼神、皺眉等方式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所以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傾聽學生的言語與非言語信息。在教學傾聽場域中存在著許多個體,所以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整體的生命發(fā)展走勢,不僅能夠傾聽到學生個體的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還要通過個體的表達去傾聽班級學生整體的理解程度。然而,我們會看到,在真實的課堂當中許多教師在教學傾聽中關注的只是某個學生個體的發(fā)言,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是將發(fā)言個體外的其他同學都屏蔽了,因為他們成為了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將本應該是師生與生生之間的雙向傾聽過程變成單向度的傾聽,意味著教師在傾聽過程中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整體,只是關注到發(fā)言的單個學生個體。
4.教師傾聽的功利心與傾聽的目的相悖
教育的目的是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使其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使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夠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的價值。任何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不能背離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的教學傾聽與教育的目的必須是一致的。傾聽的目的就是教師能夠在傾聽中發(fā)現學生的思維智慧,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傾聽過程中,有許多教師為了達到良好的傾聽效果,為了營造表面熱烈的學習氛圍,為了追求表面上看起來熱鬧的教學效果,營造出虛假的課堂互動過程,其實并沒有真正達到傾聽的目的,只是將傾聽異化成了一種工具,這是教師教學傾聽的功利心使然。教學傾聽功利心是指為了追求某種形式化的教學效果,日積月累不斷訓練,為的就是能夠在關鍵課堂上上出讓人贊賞、稱贊的優(yōu)質課,從而為自己今后評級晉升打下基礎。由此可知,教師教學傾聽的功利心與傾聽的目的是相悖的,是不符合傾聽內在的發(fā)展的,是沒有尊重學生主體生命價值發(fā)展探索需要的,無疑抑制了學生生命個體的向上發(fā)展。
二、生命化教育視角下教師教學傾聽的回歸之策
教師教學傾聽對學生個體生命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讓教師的教學傾聽回歸本真,就必須符合教育目的的發(fā)展要求,實現學生的個體生命的價值。
1.用心傾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師傾聽過程中需要用心傾聽學生的觀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的傾聽具有敏銳度,能夠發(fā)現學生個體生命的智慧,允許學生的不完美,允許學生回答過程的不連貫性等。同時,教師在傾聽過程中不阻礙、不打斷、不給學生強加或灌輸自己的想法,教師要“自覺地敞開自己,積極傾聽學生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答案”[3],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師傾聽到的是學生最真實的內心感受,不受教師的思想限制阻礙。教師用心傾聽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在傾聽中,會給予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會使學生的個體生命得以發(fā)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傾聽,這才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尊重學生個體生命自由、開拓、創(chuàng)新式向上發(fā)展,使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升華和提高,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并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敢于挑戰(zhàn)自我。
2.平等選擇傾聽對象,喚醒沉默的生命個體
教師教學傾聽過程就是對“個體生命的點化與啟迪的過程,也是不同生命間交流的過程”[4]。所以在與不同生命個體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學生個體生命發(fā)展的未完成性,當然也會存在著生命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會受到各種主觀或客觀因素影響。主觀因素包括:自我的理解程度、主觀努力程度等;客觀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基因的遺傳、家庭背景、學習環(huán)境的熏陶、家長的教育意識與培養(yǎng)理念等因素。正是因為這些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或制約,所以學生生命個體的發(fā)展存在差異性,但無論怎樣,他們的本質是無差別的,都有權利綻放原屬于他們獨特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價值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傾聽過程中應該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5]所以教師在傾聽過程中要以平等觀念去選擇傾聽對象,帶動整體的發(fā)展,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3.傾聽學生整體的聲音,激發(fā)獨特的生命魅力
教師傾聽不僅是傾聽學生個體的觀點,也要傾聽學生整體的聲音。例如,當發(fā)言的學生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一方面要聽出這位學生言語中的智慧以及閃光點,另一方面要從非言語表達中關注班級同學的反應,如對觀點的不解而瞪大雙眼或是眉頭緊鎖、低頭沉思或是不感興趣而左顧右盼,還可能是對觀點的認可而頻頻點頭,或是因觀點吸引而目不轉睛等,這些都是教師從班級整體傾聽中獲得的。所以說教師需要具備傾聽的智慧,具有高度的敏銳力、洞察力、分析力。只有把握學生整體傾聽的過程才能夠更好地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疑惑點在哪等,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生命個體的發(fā)展,使學生散發(fā)獨特的生命魅力。
4.明確傾聽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教師能夠傾聽學生的觀點,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智慧的生成;教師能夠傾聽到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那是每一個個體生命發(fā)展的呼喚;教師能夠傾聽到學生的非言語表達,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真實的寫照;教師還能夠傾聽到學生發(fā)展之間的快慢,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獨特、最與眾不同的價值探求。所以說,傾聽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在傾聽過程中,教師需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在平時的課堂中強化學生傾聽的目的,發(fā)揮教師的教育智慧,以語言鼓勵、啟發(fā)、誘導、點化來喚醒學生,幫助他們找到思維發(fā)展的突破線路,敢于言說,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偠灾處煹膬A聽就是讓每一個個體都有綻放生命光彩的機會,都能夠在傾聽中找到最獨特、最智慧、最閃耀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宋立華.教師的選擇性傾聽及其改進策略[J].江蘇教育,2019(01):23-26.
[2] 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閻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28.
[3] 李茂森.大學課堂教學中傾聽的缺失與回歸[J].當代教育科學,2015(05):11-14.
[4] 陳新瑤,周加勝.生命化教育的特征與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7):29-30.
[5]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9.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