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鵬
摘 要 目前,線上教學的主要問題在于教與學的互動不足,據此,教師在開展線上教學時應著眼于教與學空間分離情形下關系的重建,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合作式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思維思考互動、解決問題互助、知識經驗互補與情感能力互惠,開展線上合作式教學,通過劃分合作小組、明確合作分工與開展巡回指導能夠有效提升線上教學的互動性,實現線上教學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 線上教學 合作式學習 教學互動
合作式教學是一種以異質型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果為評價標準,教師系統(tǒng)運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并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1],其以合作精神為基本出發(fā)點、以社會互動為基本關系,并以人際交往為基本方式[2],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思考互動、解決問題互助、知識經驗互補與情感能力互惠[3]。運用合作式教學模式開展線上教學,將學生的學習從個體努力轉化為個體與教師、同伴等共同體在一定規(guī)則和分工下的合作互助,最大程度地滿足了線上教學的互動性,使教師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通過合作得以實現。在實施線上合作式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劃分合作小組、明確合作分工,并開展巡回指導來充分發(fā)揮合作式教學的價值,提高線上教學的有效性。
一、基于學情分析,劃分合作小組
線上合作式教學中的學情分析是指教師將學生以往的終結性評價結果與即時性表現相結合,在線上對學生學習的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用以推動線上教學有序進行。Lehtinen與Dillenbourg等研究者通過研究發(fā)現,合作式教學過程中師生與生生之間互動的有序性直接影響著合作式教學的效果[4][5],基于此,教師應加強線上教學的學情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合理劃分合作小組,使線上合作式教學得以有序開展。
首先,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證合作學習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基于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分組時,教師應始終遵循著異質與同質的原則,有效平衡組內與組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婁一平等人通過元分析發(fā)現,相較于參加同質的合作式學習小組,學生在異質的合作式學習小組中能夠收獲更多[6]。
究其原因,在異質的合作式學習小組中高能力的學生能夠通過為他人提供幫助夯實基礎,并檢視出自己的不足,而低能力的學生則能夠通過得到及時的輔助支持而更易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以學習小組成果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合作式教學也存在著小組之間的競爭,因而不同合作小組之間學生的整體能力也應相近,以保證評價過程結果的客觀性與公平性。其次,分析學生的合作特征與技巧,保證合作學習小組溝通互動順暢。合作式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取得有效的成績,因而在合作式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具備一定的合作品質與合作技巧[7]。就合作品質而言,合作作為一個交互的過程,需要小組成員抱有合作的熱情與主動性。研究表明,除成員的學習能力以外,部分學生在合作中不善于表達困惑或不愿意分享經驗等不良合作品質也影響著合作式學習小組劃分的合理性[8]。因此,教師應客觀分析學生的合作品質,在劃分小組時加強對合作品質不佳學生的關注,使其不良的合作品質能夠在小組學習中得到中和,并在線上合作式教學中收獲更多;就合作技巧而言,合作式教學的有效性建立在小組成員的充分合作之上,需要小組成員切實掌握合作技巧。Webb等研究者提出,欲使合作式教學產生效果,對于受助者來說需要明確自己哪里不明白,學會持續(xù)的尋求幫助,并利用幫助解決問題,而對于提供幫助的人來說則需要能夠提出具體方案,確保受助者能夠應用方案并監(jiān)控其解決問題的過程[9]。由此,教師還應在劃分學習小組時全面分析學生的合作技巧并加強合作技巧系統(tǒng)的訓練,使其能夠在線上合作式教學中更好地尋求或提供幫助,提高其線上學習的投入度。
網絡平臺是線上教學的重要載體,除穩(wěn)定的基礎要求外,還要能夠順應多元化的線上教學模式。在基于學情分析劃分學習小組并開展線上教學時,教師應選用能夠實現“雙軌并行”機制的網絡學習平臺,即能夠同時滿足小組學習與全班討論的線上合作式教學特征,通過控制課堂進度,引導學生在端口間適時切換,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推動線上教學良性發(fā)展。
二、基于任務清單,明確合作分工
線上合作式教學中的任務清單是教師按需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任務模塊,并以清單的形式發(fā)放給每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認領并分別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形成小組集體成果。課堂互動行為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線上合作式教學的效果[10]?;谌蝿涨鍐伍_展線上教學有助于學生明確其組內合作分工,在提高參與度的同時也保證了線上教學的質量。
線上合作式教學是一個從個體輸出到群體輸入的過程[11],其理想機制為個體能夠在篩選、組織與整理后將各自合作分工的信息清晰且精準地表達出來,而群體則能夠全面且充分地接受信息,并對全部信息進行加工整合。線上合作式教學中引入任務清單的具體操作為:首先,教師在班級學習端口為課程做好鋪墊,明確當堂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背景信息,并提出合作式學習的建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基本的認知,并初步掌握學習的基本方向;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對應的小組學習端口并下發(fā)任務清單。在初次應用任務清單時,教師應對學習任務的分配與任務清單的用法加以說明。就學習任務的分配而言,教師應引導小組成員通過協(xié)商來一對多或多對一地認領任務模塊,保證小組學習任務完成的全面性。就任務清單的用法而言,線上合作式教學多采用共享型任務清單,其能夠滿足小組成員同時在線編輯,提高小組成果匯集的時效;最后,在各學習小組完成任務清單后,教師應再次引導學生返回班級學習端口,運用文件分享功能將各組學生的任務清單統(tǒng)一展示,并通過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討論對課堂內容進行更為深入的提煉與歸納,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通過任務清單明確合作分工,既能夠保證學生的參與程度,又能夠反映出其參與狀態(tài),充分保障了線上合作式教學的實效性。
同時,任務導向的線上合作式教學為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知識構建提供了社會性支持,其既有助于促成學生對知識主動且有意義的構建,又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應用[12]。由此,教師應不斷提高任務的設計能力,并著力形成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討論—達成共識的線上合作式教學程式,推動線上教學的科學發(fā)展。
三、基于支持評價,開展巡回指導
線上合作式教學中的巡回指導是指教師在學生線上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入各學習小組端口,了解學生的合作狀況與任務完成情況,并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成功的線上合作式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與開發(fā)合作任務,還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性作用[13]?;谥С衷u價對學生開展及時的巡回指導能夠全面提升線上合作式教學的效度。
線上合作式教學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加工與內化,而在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輔助支與持作用[14]。任務導向的線上合作式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要求較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巡回指導時積極關注組內學生任務清單的完成狀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引導他們深度思考,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此外,教師對學習小組的巡回指導也應堅持適度的原則,否則會影響學習小組原生的合作互助行為,導致合作學習難以延續(xù)[15]。由此,教師在線上合作式教學的巡回指導中也應不斷優(yōu)化策略與方法,處理好學生主體與自身主導的關系,使輔助支持正向作用于學生的合作學習之中。
在線上合作式教學的巡回指導中,有效的學業(yè)評價也是一個重要部分,其不僅能促進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更能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以便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揚棄。研究表明,在有明確學習規(guī)則的合作式教學中,教師以學習規(guī)則為標準對學習小組進行指向清晰的評價,能夠有效提升組內學生的合作狀態(tài),且教學效果也更為顯著[16]。線上合作式教學中的學習規(guī)范既包括任務要求、合作學習規(guī)范與作業(yè)標準等顯性規(guī)則,也包括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的態(tài)度、意識與價值觀等隱性規(guī)則[17],其在學生個體和其學習小組之間起著協(xié)調與規(guī)范的作用。因而教師在開展巡回之前應先制定明確的線上合作式學習規(guī)則,并在巡回指導中運用規(guī)則對小組學習進行具體且多元的評價。例如,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僅關注學習小組最終的任務完成情況,更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有效參與狀況;再如,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不僅要對學習小組的成果進行賦分或等級評定,更要對組內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氛圍進行質性描述,使學業(yè)評價不僅是當下學生學習狀況的反應,更是在方法層面上為后續(xù)線上合作式教學提供經驗的支撐,滿足線上合作式教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合作式線上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彌補了線上教學互動性不足的問題,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其知識建構與人格養(yǎng)成意義重大。基于此,教育管理者、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等均需要重新審視線上合作式教學的應用價值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使合作式的線上教學充分發(fā)揮效益,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34-36.
[2] 林眾,馮瑞琴,羅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及其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30-35.
[3] 彭亞齊,朱愛清.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數學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198-200.
[4] Lehtinen E,Hakkarainen K,Lipponen L,et a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 review[A].Meijden H,Simons R,Jong F De.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 final 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Project 2017[C].Nijmegen:University of Nijmegen,2000:1-46.
[5] Dillenbourg P.Over-scripting CSCL:The risks of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A]. Kirschner P A. Three Worlds of CSCL:Can we support CSCL?[C]. Heerlen:Open Universiteit Nederland,2002:61-91.
[6] Lou Y,Abrami P C,Spence J C,et al.Within-class grouping:a meta-analysi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04):423-458.
[7] 杜健霞,孫枚璐.網絡合作模式的設計與應用——合作學習的任務、分組交流和認知過程[J].開放教育研究,2007,13(05):26-32.
[8] 景時.關于融合教育中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8,34(01):41-48.
[9] Webb N M,Mastergeorge A. Promoting effective helping behavior in peer-directed grou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Practice,2003,39(01):73-97.
[10] Sherry L. Issues in distance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1996,1(04):337-365.
[11]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learning difficult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04):295-312.
[12] 余勝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極端環(huán)境下更好地組織在線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20(05):6-14.
[13] Nelson L M.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A]. 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vol. Ⅲ)[C].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241-265.
[14] 孫海民,劉鵬飛.以活動理論審視學習活動[J]. 中國電化教育,2015(08):29-35.
[15] OConner R,Jenkins J.Cooperative learning as an inclusive strategy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EB/O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60778.pdf,1993-04-16.
[16] OConner R, Jenkins J.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Teacher and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ful participation [EB/OL].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207/s15327035ex0601_3,1995-04-22.
[17] 余亮,黃榮懷.活動理論視角下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01):48-55.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