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邱煒
骨折術后盡早開展功能鍛煉將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1]。骨折早期大部分患者由于疼痛及對早期功能鍛煉重視不夠而影響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2]。研究認為[3],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信心, 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將有助于提高其康復鍛煉依從性。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完成某項活動的信念及能力,個體對某一行為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動機及積極性將更好,獲得的健康效果更佳[4]。應對方式是指個體營養(yǎng)環(huán)境變化采取有目的、有意識的調(diào)節(jié)性行為,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提高患者康復信心[5]。本研究將探討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與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的關系,旨在為提高四肢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提供指導。
2019年1—12 月選取本院收治的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90例為調(diào)查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經(jīng)X線或CT確診為四肢骨折;均為新鮮骨折患者;無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溝通障礙、精神類疾病或老年癡呆癥;在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排除條件:腦卒中、腦梗死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不愿配合研究,中途退出者。根據(jù)患者術后3個月康復鍛煉依從性將患者分為鍛煉依從性良好組(n=58)及不依從組(n=32),依從性良好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18~75歲,平均42.3±3.8歲;骨折類型:脛骨外科頸骨折10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12例,其他6例。不依從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18~72歲,平均41.9±3.4歲;骨折類型:脛骨外科頸骨折5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頸骨折5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后3個月向調(diào)查對象發(fā)放自我效能量表、依從性量表、應對方式量表,量表調(diào)查前向患者講解調(diào)查目的,并讓患者當場填寫并回收,本次共發(fā)放問卷90份,有效回收90份。
(1)依從性 :采用自制“骨科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 ,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分10~40分,分值越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0,問卷內(nèi)容效度指數(shù)(CVI)為0.71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功能評價: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6]作為患者功能恢復評價指標,ADL采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總評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自我效能: 應用自我效能量表[7]進行評價,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總分10~40分,分值越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4)應對方式[8]:量表由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部分組成,共20個條目,其中積極應對項目為1~12題,消極應對項目為13~20題,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評分為0~60分,積極應對評分高表明患者更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評分高表明患者更傾向于采取消極方式應對。該問卷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2,問卷CVI為0.718,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兩組自我效能評分、依從性評分、自護能力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與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四肢骨折鍛煉依從性良好組Barthel指數(shù)、自我效能評分、積極應對評分均高于不依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ADL評分、自我效能評分、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經(jīng)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與ADL評分、自我效能評分、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呈正相關(P<0.05),而與消極應對呈負相關(P<0.05)。ADL評分與自我效能評分、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呈正相關(P<0.05),而與消極應對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四肢骨折患者鍛煉依從性及康復效果與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的關系
四肢骨折患者功能鍛煉是術后康復訓練重要的內(nèi)容,但臨床上不少患者由于害怕術后疼痛而對功能鍛煉缺乏信心,從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不利于術后康復[9]。本研究對90例四肢骨折患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鍛煉依從性良好率為64.44%,不依從率為35.56%,提示四肢骨折患者依從性較差。經(jīng)分析可知,四肢骨折鍛煉依從性良好組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不依從組(P<0.05),說明四肢骨折患者鍛煉依從性與患者術后康復有密切的關系。這提示臨床工作者通過提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將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復。
影響骨科患者傷后鍛煉依從性的因素主要與患者缺乏治療信心有關,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將有助于增強患者康復信心,促使患者進行鍛煉,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鍛煉依從性良好組自我效能評分較不依從組明顯升高(P<0.05),且經(jīng)Pearson單因素分析可知,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與自我效能評分呈正相關,說明通過增強四肢骨折患者自我效能將有助于提高鍛煉依從性,促進術后康復。這提示臨床醫(yī)護工作者可通過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對疾病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鍛煉依從性,進而促進患者康復。
結(jié)果顯示,鍛煉依從性良好組積極應對評分均高于不依從組(P<0.05),且進一步分析可知,患者自我效能及Barthel指數(shù)與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呈正相關(P<0.05),而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P<0.05)。這提示臨床醫(yī)護人員可給予患者足夠的情感及社會支持,以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信心,使患者能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1]。綜上所述,通過對患者進行自我效能干預,使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將有助于提高四肢骨折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