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彬,龐恩翠
1.菏澤醫(yī)學??茖W校附屬醫(yī)院,山東菏澤 274000;2.菏澤海吉亞醫(yī)院,山東菏澤 274000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和社會環(huán)境污染嚴重,肺部癌癥病癥發(fā)病率在逐年增高。 早期肺部癌癥治療過程中,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主要是開放式手術治療,該種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大,患者恢復時間長,不利于患者健康。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微創(chuàng)手術不斷應用到早期肺癌病癥的治療中,該種治療方法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患者恢復快,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但是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也有許多種, 在臨床上主要使用的是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和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 兩種手術都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但是采用不同的手術對患者有不同的影響。 采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手術治療早期癌癥, 有著患者手術時間短優(yōu)點,對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 但是采用該種手術后患者預后不佳,主要是肺部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后期生活。 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手術治療,該種手術治療效果佳,同時對肺部功能保護良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質(zhì)量,因此,該種手術在臨床上普遍使用。 基于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早期肺癌144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或者是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 對比兩種手術的效果。 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早期肺癌144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且根據(jù)患者使用的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成兩組。 對照組隨機編入患者72 例,男35 例,女37例,平均年齡在(46.73±4.22)歲,平均身高(1.60±0.67)m,平均體重為(47.35±5.76)kg。 治療組隨機編入患者 72 例,男 37 例,女 35 例,平均年齡(50.33±5.18)歲,平均身高(1.59±0.73)m,平均體重(50.38±3.68)kg。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患者使用CT 檢查為肺部結(jié)節(jié)小于2 cm,病理切片患者為一期肺癌;②采用CT 或者是B超檢查為無癌細胞遠端轉(zhuǎn)移; ③患者肺部功能能夠承受手術治療;④患者無以往腫瘤史;⑤患者同意該次研究,并且通過醫(yī)院研究理論委員會同意。
排除標準:①患者采用淋巴結(jié)活檢有癌細胞轉(zhuǎn)移;②患者心肺功能差,不能夠開展手術治療;③患者有心臟、腎臟器官功能不全。
1.2.1 兩組相同手術處理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過程中都需要采用全麻手術,麻醉后兩組患者都采用側(cè)臥位。 兩組患者使用的胸腔鏡三孔操作相同, 并且使用病灶定位相同。
1.2.2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手術,該種手術有以下內(nèi)容: 手術過程中手術需要處理肺段靜脈,肺段靜脈采用胸腔鏡離合器切除,然后是尋找相關的肺段支氣管, 然后是切除; 然后是做肺段邊界的標記,做好標記后,使用切割縫合器對相應的肺段切除。開展其切除手術需要注意和腫瘤的距離, 一般切除位置保持在2 cm。在肺段發(fā)育良好的情況下,需要在肺裂中分離肺動脈,然后做好結(jié)扎,采用超聲引導下切斷,采用同樣方法對靜脈血管切斷。 肺段切除后,還需要將淋巴結(jié)送活檢。 最后是清掃肺段,完成手術[1]。
1.2.3 對照組肺葉切除術具體操作: 術中使用的三孔法操作與肺段切除組相同。 探查病灶后,游離肺葉靜脈,胸腔鏡切割縫合器切斷, 再向深面游離肺葉支氣管,胸腔鏡切割縫合器切斷,之后游離肺葉動脈各分支,近端雙重結(jié)扎后超聲刀切斷,肺裂使用胸腔鏡切割縫合器處理。 常規(guī)清掃肺門和縱隔淋巴結(jié),送檢[2]。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對照中,清除淋巴結(jié)個數(shù)和手術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對比中,治療組手術時間為(132.26±32.32)min,對照組為(107.21±30.21)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中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中指標對比()
組別 清掃淋巴結(jié)個數(shù)(個)手術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治療組(n=72)對照組(n=72)t 值P 值13.47±5.27 13.19±5.09 0.241 0.892 89.39±17.28 90.34±18.25 0.409 0.764 132.26±32.32 107.21±30.21 7.351 0.004
治療組術后總引流量和住院時間分別是(673.14±214.35)mL、(6.13±0.49)d,對照組為(814.41±312.76)mL、(9.01±0.7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年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ng/mL]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年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ng/mL]
組別TNF-a手術前 手術后CYFRA21-1手術前 手術后CEF手術前 手術后治療組(n=72)對照組(n=72)t 值P 值1.73±0.34 1.75±0.28 1.423 0.633 0.63±0.01 0.64±0.02 0.795 0.781 31.25±5.76 32.24±5.39 1.065 0.289 2.54±0.65 2.48±0.63 1.432 0.654 46.69±6.34 47.28±6.45 0.554 0.581 13.29±1.46 13.09±1.37 0.848 0.398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1 年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1 年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組別MVV手術前 手術后FEV1手術前 手術后FVC手術前 手術后治療組(n=72)對照組(n=72)t 值P 值83.13±8.43 82.17±8.59 0.643 0.892 78.32±7.69 65.36±7.36 9.462 0.001 86.35±9.93 86.42±9.76 0.462 0.721 79.30±8.28 63.17±7.57 7.385 0.002 101.46±11.33 102.25±11.54 1.874 0.742 86.58±9.99 70.37±8.46 9.145 0.001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各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各指標對比()
images/BZ_59_177_788_1194_841.png組別第1 天引流量 總引流量流管留置時間(d)總引流天數(shù)(d)住院時間(d)治療組(n=72)對照組(n=72)t 值P 值231.31±89.24 240.25±90.16 1.091 0.673 673.14±214.35 814.41±312.76 23.651<0.001 4.25±0.36 4.18±0.42 0.132 0.832 4.67±0.27 4.58±0.33 0.231 0.715 6.13±0.49 9.01±0.73 14.137<0.001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年腫瘤標志物水平對照中,主要是從 TNF-a、CYFRA21-1、CEF 進行對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一年后肺功能指標對照中,主要是從 MVV、FEV1、FVC 進行對照,兩組手術前各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指標都有所下降,治療組下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11%,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 13.8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肺部癌癥病癥引起的原因和遺傳學有關系, 也和社會的環(huán)境有關系,特別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污染嚴重,出現(xiàn)肺部癌癥患者逐年增多。 肺部癌癥分成早中晚三期,一般患者在早期可以使用手術方法根治病癥, 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期肺部癌癥臨床治療過程中,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開放式手術, 該種手術方法的優(yōu)點是視野清晰,可以提高手術的效果。 但是采用開放式手術治療,不管是手術創(chuàng)口,還是手術出血量,都對患者創(chuàng)傷大,影響患者身體恢復。 為了提高手術治療早期肺癌的病癥治療效果,可以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目前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是使用胸腔鏡,該種方法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患者手術后恢復快優(yōu)點,可以減少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以此來提高患者手術效果。 臨床上使用胸腔鏡治療早期肺癌,有著兩種不同的微創(chuàng)手術,一種是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 另一種是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患者采用不同的切除手術,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3-4]。
胸腔鏡下的肺葉切除手術發(fā)源于20 世紀90 年代,有研究機構表明,在肺部癌癥的早期和中期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手術治療,有著手術時間短,手術切口小, 出血量少的優(yōu)勢。 同時由于患者手術中創(chuàng)傷小,患者手術后住院時間短,住院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也少,因此在臨床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采用胸腔鏡下的肺葉切除手術后,對患者肺部功能損傷大,患者預后生活質(zhì)量不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后來隨著胸腔鏡的研究不斷深化, 可以在胸腔鏡下開展肺段切除手術, 該種方法在操作上比肺葉切除手術復雜,從兩種手術對照中,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手術時間更長[5-6]。 但是采用該種手術后,對患者肺部功能損傷更小,可以有效保護肺部功能。 患者肺部功能減少損傷,在后期生活中可以提高生活質(zhì)量,因此,該種手術方法效果更優(yōu)良[7-8]。
在該研究中為了對比兩種手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效果,采用兩組對照分析。 從兩組的術中指標分析,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對照中, 清除淋巴結(jié)個數(shù)和手術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對比中,治療組手術時間為 (132.26±32.32)min, 對照組為 (107.21±30.21)min(P<0.05)。 又從兩組的手術后指標分析,療組術后總引流量和住院時間分別是 (673.14±214.35)mL、(6.13±0.49)d, 對照組為 (814.41±312.76)mL、(9.01±0.73)d(P<0.05)。 又從兩組的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年腫瘤標志物水平分析,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年腫瘤標志物水平對照中,主要是從TNF-a、CYFRA21-1、CEF進行對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最后從兩組的肺功能分析,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一年后肺功能指標對照中,主要是從MVV、FEV1、FVC 進行對照,兩組手術前各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指標都有所下降,但是治療組下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治療組對肺功能保護效果更明顯(P<0.05)。
綜上所述, 早期肺部癌癥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手術更能夠保護肺功能。 但是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也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因此,在實際的臨床中,可以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手術類型, 實現(xiàn)患者治療效果提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