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峰,董堅,高博,蔡志杰
1.內蒙古包鋼醫(yī)院中醫(yī)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2.內蒙古包鋼醫(yī)院老年病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主要發(fā)生在胃部及 十二指腸,患者存在長期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的臨床表現(xiàn),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是發(fā)病率與復發(fā)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1]。其發(fā)病與消化系統(tǒng)中的損傷因子作用加強或保護因子作用削弱有關,西醫(yī)治療主要根據(jù)患者發(fā)病原因選擇抑制胃酸藥、保護胃黏膜藥、抗幽門螺桿菌藥等進行治療,目前聯(lián)合用藥方案應用廣泛,療效確切,但因該病病程長、病情易反復,西藥治療過程中易出現(xiàn)耐藥性,影響療效及預后[2-3]。而PU在中醫(yī)中隸屬“胃脘痛”“吐酸”“痞滿”等病癥范疇,治療歷史悠久,中醫(yī)認為該病病機多為胃氣阻滯、胃失降和而致腹部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對疾病進行辨證分型論治,在抗PU復發(fā)、改善潰瘍愈合質量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4]。故臨床中多選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以西藥主外緩解癥狀,中藥內調恢復機體功能,大量臨床研究[5]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方案療效確切。故該研究以該院中醫(yī)科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48例PU患者經新加三合湯輔助瑞巴派特治療后,觀察其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內蒙古包鋼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9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為(50.42±5.1)歲;其中消化性潰瘍14例,十二指腸潰瘍34例。輔治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為(50.36±5.2)歲;其中消化性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32例。所選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該次研究,且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依據(jù)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6]中PU診斷標準,患者具有典型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表現(xiàn),常伴有泛酸、燒心、噯氣等癥狀,經電子胃鏡檢查、鋇餐檢查提示胃、十二指腸潰瘍,伴有黑便或便隱血試驗(+)。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檢查確診;②年齡≥18歲;③存在PU典型周期性腹痛等癥狀;④入組前未接受其他治療;⑤對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復合性潰瘍或多發(fā)性潰瘍;②存在出血、幽門梗阻、穿孔等并發(fā)癥;③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④肝腎功能不全;⑤有胃手術史;⑥存在肝硬化、胃泌素瘤等疾病導致胃、十二指腸病變;⑦過敏體質;⑧精神異常者。
對照組患者予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84388,20 mg/粒)口服,1粒/次,2次/d,予瑞巴派特(國藥準字H20010015,0.1 g/片),1片/次,3次/d。輔治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新加三合湯輔助治療,新加三合湯組方:百合30 g、丹參、茯苓各15 g,烏藥、黃芪各12 g,高良姜、白術各10 g,制香附9 g,檀香6 g,砂仁5 g(后下);胃氣上逆而呃逆加丁香、柿蒂,泛酸者加烏賊骨、浙貝母,痛者加木香、川楝子,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等;1劑/d,加500 mL水煎服,煎取300 mL,早晚分服。兩組均持續(xù)治療6周后評估療效。
臨床療效: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中胃脘痛內容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PU制定療效標準如下:治愈:患者胃脘痛、反胃、泛酸等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及鋇餐檢查均提示正常,潰瘍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胃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胃鏡檢查及鋇餐檢查提示改善顯著,潰瘍消失,仍有炎癥;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胃鏡檢查及鋇餐檢查提示有所好轉,潰瘍面積縮小>50%;無效:無上述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②中醫(yī)證候評分: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PU的胃脘脹痛、泛吐酸水、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噯氣5個癥候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記為0~3分,評估患者癥狀改善情況。
經治療,輔治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胃脘脹痛、泛吐酸水、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噯氣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輔治組治療后的各項中醫(yī)癥候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48)輔治組(n=48)t值P值組別29.48±9.03 28.86±8.48 0.285 0.769 16.85±5.08 11.27±3.39 7.796<0.001治療前 治療后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該研究中,臨床有效率輔治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83.33%,據(jù)劉海爍[9]研究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與該研究研究結果相似。
PU病因復雜,與幽門螺桿菌、胃酸分泌增多、膽汁反流、胃排空延緩等胃黏膜損傷因素密切相關,治療難度較大,潰瘍形成過程中易因反復遷延不愈引起胃腸出血、穿孔、癌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10]。因該病的主要病因多為胃酸分泌過多與感染幽門螺桿菌,其治療關鍵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及保護胃黏膜,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包括給予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腸黏膜、抗幽門螺桿菌藥等,但療效有限,易復發(fā)[11]。治療PU的西藥中瑞巴派特是具有胃黏膜保護與抗炎雙重作用的新型藥物,其通過促進胃黏膜內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上皮細胞黏液分泌,增強黏膜防御功能方面的作用可促進保護胃黏膜,潰瘍組織愈合,已有報道[12]顯示將其與西藥聯(lián)用可提高療效。而中醫(yī)治療PU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為進一步提高療效,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近年臨床中主張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手段,其療效獲得臨床醫(yī)生認可。
PU在中醫(yī)體系中對應的“胃脘痛”一病,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胃為陽土,以通為要、順為降;脾主運化,與胃同居中焦;肝屬木,土木相克,肝氣郁結則克脾犯胃,使氣機阻滯,胃失和降;PU多由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素體不足、勞倦過度等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失常,胃絡受損、胃氣郁滯、胃失降和、濕邪內生、郁而化熱,導致脾為濕困,胃為熱擾而痛,初期病變臟腑單一,久則累及多個臟腑,治療上從胃著手,兼顧肝脾,根據(jù)病機以溫中和胃、健脾益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緩急止痛等原則施治[13-14]。該研究選擇新加三合湯輔助治療PU,基礎方三合湯為已故名老中醫(yī)焦樹德教授治療胃脘痛的經驗方,由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方組成,方中高良姜溫胃散寒,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二者合用可治寒凝氣滯胃痛;百合養(yǎng)陰潤肺、溫胃合中,加烏藥行氣散寒,可疏通滯氣、宣肺通氣;丹參活血止痛、檀香理氣調胃,砂仁和胃醒脾、行氣調中,三藥合用可活血止痛、理胃氣;三合湯可理氣調中、化瘀止痛,還可養(yǎng)血、益腎、醒脾、調胃;加白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治脾不健運、脘腹脹滿、脾胃虛弱,再加茯苓健脾滲濕,一健一滲,健脾除濕,再以黃芪升陽補氣、利尿生?。蝗街骱种餮?主氣又主血,標本兼顧,補其不足,溫中和胃、調氣養(yǎng)血、化瘀止痛,共奏補虛瀉實之功。該研究結果顯示,輔治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yī)癥候評分、潰瘍愈合情況及胃消化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新加三合湯輔助瑞巴派特治療PU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可積極緩解患者癥狀,提高患者潰瘍愈合,促進胃消化功能恢復?,F(xiàn)代藥理研究已證實,三合湯中高良姜與香附中具有促進胃液分泌、調節(jié)腸管運動的有效成分,百合具有良好鎮(zhèn)靜作用,砂仁、檀香則含有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抑制變性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白術可調節(jié)胃腸運動并發(fā)揮胃黏膜保護作用,促進胃黏膜恢復;新加三合湯中中藥均含有有利于調養(yǎng)PU患者胃腸通道、促進黏膜修復、減輕炎癥的有效成分,是其輔助派瑞巴特治療PU獲得良好療效的主要原因[15-17]。
綜上所述,PU患者采用瑞巴派特治療過程中加以新加三合湯輔助治療可提高療效,同時有利于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潰瘍愈合質量、促進胃消化功能恢復,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