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周鴻飛
腦梗死為臨床上的高發(fā)病,其死亡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以及家庭[1]。目前西藥藥物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的效果并不顯著,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藥逐漸的應用到腦梗死的治療中,本文采取活血化瘀法中藥湯劑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腦病康復三科治療的60 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0~76.5 歲;平均年齡(65.70±3.95)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4.7~75.9 歲,平均年齡(64.90±3.7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經磁共振成像、CT 等確診明確;均于發(fā)病5 d 內,出現(xiàn)口眼歪斜、肢體麻木、乏力及言語不利等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排除標準:腦外傷、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以及合并癲癇的患者;腫瘤、血液病以及非腦血管疾病誘因導致的腦梗死;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凝劑、抗血小板聚集藥和腦保護藥等。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活血化瘀方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組方:黃芪20 g、白術20 g、丹參20 g、當歸20 g、川芎20 g、赤芍20 g、桃仁20 g、紅花20 g、地龍20 g,甘草20 g。隨癥加減,睡眠障礙加柏子仁20 g,酸棗仁20 g;以上用水煎服,口服2 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認知、神經、生活功能評分,采用Loewenstein 認識功能評定表(LOTCA)評定認知功能、采用《中國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CSS)評定神經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定生活能力。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動力學指標,包括血漿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紅細胞壓積。對比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Vmax、Vmin、Vmean及Qmean。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參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NIHSS 評分降低≥90%,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有效: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18%~8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NIHSS 評分無變化??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神經功能、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認識功能評分、神經功能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動力學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紅細胞壓積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Vmax、Vmin、Vmean及Qmean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神經功能、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神經功能、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動力學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n(%)]
腦梗死是臨床高發(fā)的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多數(shù)患者會遺留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偏癱、語言障礙等后遺癥,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對患者的家庭及社會生活能力也帶來嚴重影響[2,3]。如何治療腦梗死已經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該病歸于中醫(yī)“中風”范疇,歷代醫(yī)家認為氣虛導致血液運行無力,血液在脈中運行遲緩是導致瘀血形成的主要的原因,瘀血阻于腦脈,而發(fā)中風。本文采取活血化瘀中藥湯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方中黃芪、白術為補氣之藥,氣血旺盛則血液運行有力,祛瘀而不傷正;方中黨參可以大補元氣,并且滋陰,起到補氣滋陰的作用,與黃芪相須為用,治療效果加倍;丹參活血化瘀,當歸補血活血,川芎養(yǎng)血活血,以上藥物合用可作用于臟腑脈道,做到脈可生可復的作用,并且川芎性辛溫,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起到行氣的作用,為“血中之氣藥”;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袪瘀,潤腸通便;紅花活血通經,袪瘀止痛;地龍清熱息風,通絡,平喘,以上藥物合用起到活血祛瘀通絡之功。并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不僅可以降血壓還可以調節(jié)血糖,抑制紅細胞聚集,起到促進血管內皮再生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血粘度,對血栓形成有抑制的作用,并且可以保護心臟,對抗自由基,對免疫力也有調節(jié)作用;白術可以擴張血管,改善機體的功氧,改善全身的營養(yǎng)狀態(tài)[4]。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擴張血管,讓腦和肢體的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川芎中有少量的揮發(fā)油,抑制動物大腦的活動,起到興奮大腦中樞的作用[5]。芍藥苷為赤芍中的主要物質,可以降低血脂,抗動脈硬化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6]。并且減低血漿過氧化脂質,減小動脈斑塊面積,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耐缺氧的能力。桃仁中的提取物可以增加腦血管的流量,將血管阻力降低,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動力學,地有龍抗凝作用顯著,有研究顯示,可以降低纖維蛋白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紅花主含紅花醌苷、新紅花苷等,具有抗血小板、改善纖溶、降低血脂、抗疲勞、微激動心臟、降低冠狀動脈阻力、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和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保護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7]。紅花糖苷能顯著提高耐缺氧能力,保護血液缺氧性腦病。丹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增強免疫力、鎮(zhèn)靜、抗驚厥、改善記憶、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腦耐缺氧能力、改善細胞缺氧引起的代謝紊亂等作用[8]。據(jù)相關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性發(fā)生紊亂,腦血管中血液阻力會明顯降低,導致腦組織出現(xiàn)缺氧狀態(tài),從而發(fā)生腦功能障礙以及神經損傷[9,10]。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紅細胞壓積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娀钛鲋兴帨珓┛梢燥@著降低血液粘稠度。試驗組患者治療后Vmax、Vmin、Vmean及Qmean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娔X循環(huán)的動力學指標與腦梗死的病情發(fā)展情況關系密切。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具有一定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恢復及生活質量,因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的關鍵。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認識功能評分、神經功能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腦梗死的治療過程中,神經原的修復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對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進行評判,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中藥湯劑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