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珊珊
患者,女,74歲,因“反復上腹部不適伴惡心、嘔吐1周”于2020年2月22日入住我科?;颊哂?周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伴惡心、嘔吐,嘔吐胃內容物,與進食無明顯相關性,伴反酸口苦?;颊呒韧?型糖尿病病史,近期血糖控制不佳,平素亦未規(guī)律服用降糖藥物。入院后重點考慮:嘔吐原因為糖尿病胃輕癱或胃食管反流病。入院后予抑酸護胃、促胃動力等治療,并完善相關化驗檢查。CT提示膽囊炎,膽囊腔、左肝內膽管及左肝管內少量積氣?;颊呷朐汉蟮?天,嘔吐癥狀明顯緩解。遂行胃鏡檢查,提示幽門口息肉樣隆起嵌頓十二指腸球部?當時考慮到患者胃潴留,故禁食3 d后再行胃鏡檢查并完善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均考慮胃竇部息肉脫垂至十二指腸球部??紤]患者息肉較大,內鏡下不能一次性切除干凈等相關風險,故請外科會診后,進一步轉科行手術治療。轉科后,排除手術禁忌證,于2020年3月5日行腹腔鏡中轉膽囊切除+十二指腸造瘺+胃竇切除+胃空腸Roux-Y吻合術。術中見:十二指腸與膽囊粘連嚴重,行中轉開腹手術,分離十二指腸與膽囊;見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與膽囊形成內瘺,膽囊嚴重水腫,膽囊內結石1枚直徑約2 cm,切除膽囊送病理檢查,考慮膽囊炎伴腺肌樣改變。切斷十二指腸球部,行十二指腸降部T管造瘺,行胃竇切除+胃空腸Roux-Y吻合術,放置肝下腹腔引流管1根。術后第3天患者開始出現(xiàn)十二指腸造瘺管周圍滲出膽汁,考慮患者十二指腸造瘺管移位或十二指腸瘺。故于3月9日再次行剖腹探查+十二指腸造瘺管再次置入術?;颊?月10日病理結果:部分膽囊-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石癥;部分胃十二指腸組織,鏡見胃黏膜急、慢性炎,局部黏膜水腫,幽門口十二指腸黏膜腺體增生,局部呈腺肌瘤樣增生,部分腺體擴張、破壞,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腔內可見菌團,考慮放線菌感染,鄰近腺體周圍炎性肉芽組織增生,大量急、慢性炎細胞浸潤、微膿腫形成。上下切緣黏膜慢性炎。術后第4天患者十二指腸造瘺口大量膽汁樣液體,并出現(xiàn)右上腹輕微疼痛不適,急診CT檢查提示腹腔積液,遂于3月10日在B超引導下行肝下穿刺引流術,手術順利。后經(jīng)對癥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患者于4月14日好轉出院。
2.1放線菌感染的特點及致病機制 放線菌屬于革蘭陽性菌,抗酸染色陰性,形狀似真菌,實為介于細菌與絲狀真菌之間的一種原核微生物[1]。本病多侵犯頭頸部(55%)、腹部(20%)、肺部(15%),男性較女性感染多見。放線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易感因素:口腔衛(wèi)生差、糖尿病、免疫抑制、營養(yǎng)不良、外科手術、口腔腫瘤或感染、惡性腫瘤的放化療等。近年來認為臨床上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是誘發(fā)放線菌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消化道放線菌感染認為是由口腔吞入所致[1]。復習相關文獻,放線菌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為慢性感染,有化膿性炎癥及瘺管和竇道形成,以少見、散發(fā)和局部感染為主[2],少見急性感染并有自限性,或者經(jīng)過簡單的外科處理即可治愈。放線菌感染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但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放線菌病是一種多細菌混合感染性疾病[3]。放線菌感染的致病機制公認的假說包括[4-6]:(1)在正常的寄生部位(如口腔及腸道黏膜),放線菌一般不致病,但當管腔黏膜破裂或全層破裂時,放線菌轉移至黏膜下層及體腔,則可能導致放線菌??;(2)其他細菌輔助感染,其他細菌降低管腔內氧壓力,為放線菌生長繁殖提供良好的厭氧環(huán)境,協(xié)同形成放線菌病[7];(3)白色念珠菌與內氏放線菌、變異鏈球菌共聚體可在口腔內形成生物膜[8],在生物膜網(wǎng)狀結構內保持菌的活性,在一定條件下致病。
2.2放線菌感染的診斷 由于放線菌感染臨床上較少見,診斷較為困難,易與惡性腫瘤、化膿性感染、結核性感染相混淆,應注意鑒別。關于放線菌感染的診斷依據(jù),包括[7]:(1)慢性化膿性、腫塊、廣泛粘連以及瘺管或竇道形成的臨床過程;(2)膿液中找到“硫磺顆?!本哂邢鄬Φ奶禺愋裕?3)硫磺顆粒和膿液中含有菌絲體;(4)病理活組織檢查見放射狀菌絲體。其中,組織病理學是目前臨床確診放線菌感染的主要檢查方法。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菌絲團及硫磺顆??纱_診。然而,并不是所有放線菌均產(chǎn)生硫磺顆粒,目前發(fā)現(xiàn)僅有衣氏、麥氏放線菌產(chǎn)生硫磺顆粒且不同菌株間亦有差異[3,9],對于這類考慮放線菌感染的患者,需仔細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細菌感染的可能。此外,放線菌病有時不易與結核菌病或諾卡菌病區(qū)別,因其癥狀及細菌形態(tài)學十分相似,僅從組織病理學上鑒別存在一定主觀性。本例患者被誤診為單純胃竇部息肉脫垂至十二指腸,行腹腔鏡手術才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與膽囊粘連并內瘺形成,通過病理化驗證實是放線菌感染。
2.3本例診治的啟發(fā)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多年,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是放線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訴“反復上腹部不適伴惡心嘔吐1周”,胃鏡及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竇部息肉脫垂至十二指腸球部,CT示膽囊腔、左肝內膽管及左肝管內少量積氣,提示存在瘺管可能,結合腹腔鏡術中十二指腸與膽囊粘連,考慮十二指腸與膽囊粘連并內瘺形成,符合放線菌感染的特征?;仡櫡治霰静±?1)由于醫(yī)師對放線菌的認識不足以及臨床較少遇見放線菌感染的病例,導致忽視CT提示存在內瘺可能這一重要信息,將其當做單純的胃竇部息肉脫垂至十二指腸球部處理,險些誤診誤治造成嚴重后果;(2)術前沒有充分分析患者病史特點及病情,術中準備欠缺,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3)在考慮診斷胃竇部息肉脫垂至十二指腸球部的基礎上,內鏡下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都可以進行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外科手術治療,避免了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放線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呈絲狀分枝的單細胞的原核微生物,常寄居在人和動物的口腔、胃腸道和女性生殖道等腔道黏膜,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導致放線菌感染,而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伴細菌感染時則可發(fā)病[10]。放線菌通常被認為是共生菌群,在與黏膜上其他菌群合并感染時,??梢l(fā)慢性、化膿性放線菌病。因此,有文獻[11]認為放線菌病是一種內源性、協(xié)同的混合性感染性疾病,多源于創(chuàng)傷性操作。臨床上放線菌感染較少見,臨床醫(yī)師對放線菌感染認識不足。本文通過報道1例少見的消化道放線菌感染,并復習放線菌感染相關文獻,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放線菌感染的特點、診斷等方面的認識,為今后診治此類疾病提供臨床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