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秋
江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多地寄托了人們對美好、富裕、精致、詩意生活的無限向往。江南文化的詩意情懷不僅流淌在詩詞歌賦的字里行間,還浸潤在恢弘畫卷的揮毫潑墨中,無論是黃公望筆下氣象宏闊的富春長卷,抑或是李流芳畫里煙雨朦朧的橫塘,江南旖旎溫軟的自然風光給予藝術家們豐富的創(chuàng)作靈感,既有一種“行遍天涯意未闌”的趣味,又有一份閑看庭花云卷云舒的淡然。①莊若江:《江南詩性文化的多元解讀》,第73頁,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加之絲竹雅樂、園林寺閣、工藝器物等江南文化元素的加持,這股江南文化中流淌著的詩意,始終散發(fā)著空靈自然、婉約風雅、浪漫剛勇的獨特氣韻,并以外柔內剛、兼收并蓄的姿態(tài)活躍于中國文化圣壇之一隅。
近現(xiàn)代乃至當下,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江南當仁不讓地扮演起了“先行者”的角色,誕生了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業(yè)最繁榮的新興大都市——上海。追溯至20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這里不僅是中國電影的發(fā)祥地,更是中國動畫的發(fā)源地, 江南文化特有的詩意情懷在這里找到了全新的呈現(xiàn)方式,“中國動畫學派”在這里誕生并大放異彩。
本文將從江南美校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建立出發(fā),探尋江南動畫深厚底蘊的文化源頭,并重點圍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動畫作品展開研究,分析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空靈自然、婉約風雅、浪漫剛勇的江南文化獨特氣韻,探究創(chuàng)作者們是如何將動畫與詩情完美地結合起來,在中國動畫風景中綻放出獨特的江南動畫風貌的。
江南這片兩千年書香浸潤的土地,人文淵藪,素有崇文重教之風,這里不僅是書院群集的高地,也是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先鋒。
1912年,17歲的劉海粟與朋友創(chuàng)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稱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上海美專),這是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座美術學校,標志了具有現(xiàn)代美術教育理念、培養(yǎng)美術專門人才的新型學校的正式誕生。上海美專的建立掀開了中國現(xiàn)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這里不僅培養(yǎng)出了程十發(fā)等知名海派畫家,也培養(yǎng)出了虞哲光等一批優(yōu)秀的動畫人才。上海美專建校之后,各種藝校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使當時的上海成為全國之最,并迅速輻射到蘇州、杭州、南京等江南地區(qū)。
1922年,顏文樑等人創(chuàng)辦蘇州美術??茖W校(簡稱蘇州美專),這是全中國第一家擁有動畫專業(yè)的高校。1950年,錢家駿、范敬祥等人在蘇州美專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動畫科先后招收兩屆學生,,,其中部分學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嚴定憲、徐景達、張松林、蒲家祥、胡進慶、林文肖、戴鐵郎……①孫立軍:《中國動畫史》,第6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這些年輕人為新中國日后的動畫繁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上海美專遷離上海,與蘇州美專、山東大學藝術系合并,成立華東藝術??茖W校。校址設于無錫,后遷至南京,更名為南京藝術??茖W校(后改稱南京藝術學院)。
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在杭州創(chuàng)辦了國立藝術院(后改稱中國美術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這里不僅培養(yǎng)出了李可染等國畫大師,也培養(yǎng)出了陸成法等優(yōu)秀的動畫人才。20世紀初,在國內特別是江南地區(qū),這批具有現(xiàn)代美術教育理念的新型學校的紛紛成立,掀開了中國現(xiàn)代藝術教育史的新篇章,不僅孕育了大批美術人才和藝術大師,也為中國動畫事業(yè)的發(fā)展輸送了大批美術和動畫專業(yè)人才。以中國山水畫大師李可染為例,他早年曾入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后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研究生班。其山水畫渾厚凝重,深沉茂密,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獨創(chuàng)性。所作寫意人物與牛,形象生動,筆墨簡勁,富于生活情趣。1962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導演特偉等人受其畫作“牧童與?!眴l(fā),決定打造一部水墨動畫《牧笛》,李可染先生聽說后,特地畫了十四幅“牧牛圖”給劇組作為參考。他后來還與海派畫家程十發(fā)共同擔當中國水墨動畫的巔峰之作《山水情》的藝術指導。不得不說,正是這樣一批資深藝術家們的傾情加盟,為中國動畫學派享譽國際奠定了深厚的美術底蘊。
上海是中國電影及動畫的誕生地和成長的搖籃。1923年,在上海閘北天通庵路弄堂的一間陋室中,從小喜愛繪畫的萬籟鳴四兄弟開始了國人最早的動畫試驗,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畫、聲、光在動畫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終于摸索出一套中國人自己的動畫制作技術。1935年,萬氏兄弟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駱駝獻舞》。之后歷時多年,他們又創(chuàng)作了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這部動畫片上映于1941年,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轟動并影響到日本動畫之父手冢治蟲。萬氏兄弟的早期動畫作品相對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動畫民族風格在江南地區(qū)的自發(fā)開啟,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及其創(chuàng)作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1949年之前,中國所有早期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制作機構都駐扎在上海。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讓美術電影更好地發(fā)展,文化部決定東影南遷。1957年,長春東北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和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一部分合并,正式成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簡稱美影廠)。美影廠成立之初,只有幾十個人,但是很快人數(shù)驟增10倍。特別是中國動畫創(chuàng)始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兄弟,分別從美國和中國香港趕回上海,融入新中國的動畫創(chuàng)作隊伍。除了早期從事動畫片制作的人才、專業(yè)的電影攝影工作者,還有眾多文學家、劇作家,如錢家駿、虞哲光、包蕾、吳應炬、鄔強、詹同等各方人才紛紛加入這個集體。
與人數(shù)同樣驟增的是創(chuàng)作與探索的熱情。在廠長特偉“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樣式之門”的創(chuàng)作方向指導下,美影廠的美術片百花齊放,形式多樣,打造出一批名留史冊的優(yōu)秀作品,代表新中國動畫電影藝術的高峰。如萬古蟾等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彩色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58年)、虞哲光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1960年),還有特偉、錢家駿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以及獲得國際最高榮譽的水墨動畫片《牧笛》(1963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建廠后共攝制美術片500多部,創(chuàng)作了《大鬧天宮》《哪吒鬧?!贰短鞎孀T》《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寶蓮燈》等伴隨了幾代中國人成長的經典作品,獲得了近200項國內外大獎,并以動畫“中國學派”享譽國際。
美影廠人才云集,其中特偉、錢家駿、虞哲光、嚴定憲、阿達等人,皆為江南人士。他們在作品中秉承了江南文化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特點,將當代世界時代風格和本民族本地域的傳統(tǒng)風格相互融合,他們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民族動畫的繁盛時期,而且在諸多動畫作品中融入了江南特有的詩意情懷。其中尤以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鷸蚌相爭》等作品對煙雨江南細致入微的描摹見長?!按核逃谔?,畫船聽雨眠?!眲赢嬛辛髀冻龅慕厦缹W意境是中國文人自古內心所向的精神家園,奠定了中國動畫電影的詩性敘事和審美風格。
地域的共同心理素質表現(xiàn)在這個地域的人民的文化性格中,而藝術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表現(xiàn)這種具有在地性的民族文化性格。這在很多江南動畫片中都有非常生動的表現(xiàn),如《小蝌蚪找媽媽》對池塘自然生態(tài)的意趣表現(xiàn),《山水情》對文人雅士師徒情深、寄情山水的聲色描繪,《大鬧天宮》中古代神話反叛精神的思考呈現(xiàn)等等。主創(chuàng)者在動畫作品中呈現(xiàn)傳統(tǒng)美術風格和敘事風格,并探究相對復雜的民族風格的表現(xiàn)可能,由此,無數(shù)精美靈動的影像話語將江南動畫的詩情與表現(xiàn)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在中國動畫風景中綻放出江南動畫的獨特風貌。
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影片開場,一本古樸的國畫冊被輕輕翻開,伴隨著古琴和琵琶的悠揚樂聲,一池素雅幽靜的江南荷塘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池塘中水草掩映,一群小蝌蚪從卵中孵化出來,他們擺動著靈活的尾巴在池塘里與花草嬉戲,與岸邊的小雞逗趣。他們對池塘里的世界充滿好奇,為了找到自己的媽媽,一路問詢,先后將蝦、金魚、螃蟹、烏龜、鯰魚誤認為是自己的媽媽,經歷幾番波折,最后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青蛙媽媽。短片借助于一個輕松活潑的小故事,不僅將青蛙四種體態(tài)演變的自然常識融入其中,還深入淺出地揭示了認識事物要全面和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這部水墨動畫片運用了墨和水分的渲染,充分發(fā)揮墨的濃淡虛實,意境優(yōu)美,氣韻生動。片中的許多角色形象取自于齊白石的花鳥畫作,造型夸張,以形寫神。或寥寥幾筆,或深淺變化,將那些墨點似的小蝌蚪,還有青蛙、金魚、小雞等作為詩情載體演繹動畫,靈活生動,可謂是意象造型的杰作,顯示了創(chuàng)作者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功力,意趣盎然。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的《漁歌子》中描述了一幅物華天寶、溫馨富足的江南景象。此情此景中,水是江南最靈動的眼神,也是江南最鮮亮的名片。如果沒有水,也就失去了江南那獨一份的靈氣。《漁歌子》描繪的這幅生動的江南美景便呈現(xiàn)在動畫片《鷸蚌相爭》之中。《鷸蚌相爭》中的老漁翁,垂釣半日一無所獲,竟不羞不惱,自顧躺在小舟中,悠然地酌酒小憩,陶醉于水光山色之間,直至鷸蚌相爭,瞅準時機,精準出擊,悠哉樂哉,倒頗有一番《蘭亭集》中曲水流觴的浪漫閑趣。這兩部水墨動畫在藝術上的成就都要歸功于中國歷代山水畫的審美積淀,尤其是畫面的留白技巧。清代鄧石如稱,“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水墨畫在渲染畫面意境中的分量不可忽視,它往往通過用墨簡單勾勒或干脆省去背景,使得畫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但空白處卻并非真的空無一物,常常代表著潺潺的水流或明朗的天空。這種以虛襯實的繪制技巧,使得畫面的主體更加突出,畫面意境被進一步拓展,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就像影片中一些畫面,寥寥幾筆,沒有任何多余的事物存在,卻能讓觀眾在這份空白處體會到水墨江南的優(yōu)雅情調,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些正是留白在無形之中顯示出的美妙意境。
諸如此類,將江南溫山軟水的旖旎風光盡收動畫銀幕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如《牧童》《夸口的青蛙》《小鴨嘎嘎》《金色的海螺》等等,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與田園意趣給人無限遐思,不僅滋養(yǎng)了兒童觀眾們的審美情懷,成為文人墨客心靈的樂土,也造就了一番江南動畫中“草長鶯飛”的自然閑趣。
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占主體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在儒、釋、道三者之間較好地實現(xiàn)了融合,著名水墨動畫短片《山水情》也許是表達中華民族崇尚和諧之美的一個經典作品。該片以水墨作畫,絲竹作聲,山水云樹錯落、禽鳥魚蛙靈動,隨著鏡頭緩慢搖移,無不顯示出一種“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散發(fā)弄扁舟”的逸士雅趣。動畫片中,一位隱遁山林的琴瑟高人,貧病交加暈倒在江邊,被一位熱愛生活和熱愛音樂的漁童救起。經歷朝夕相處的發(fā)現(xiàn),這位隱士遂將畢生琴技悉心傳授給天真活潑的小漁童,小漁童經年苦學、終有所成,隱士贈琴離去,師生依依惜別。整個故事展開的全過程,沒有任何言語文字表達,但是相互間的肢體語言和神情交流,感人至深,猶如那高雅精美的古琴聲沁人心脾,蕩氣回腸。
《山水情》的水墨技藝盡得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髓,通過留白形成水天一色的背景效果,加之巧妙嫻熟的用墨技巧,“重墨不重色”,虛實相生,言有盡而意無窮。在對遠山、山澗、急流、蝌蚪的處理上,通過深淺濃淡的對比處理,給人一種山巒由近及遠,河流由遠及近的立體感和真實感,甚至有了色彩的錯覺。隨意一幀畫面,既可找到柳宗元筆下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寧靜,也可感受到王維筆下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禪意,還可想象到李白筆下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大氣磅礴,更可體會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惜別之情①新浪博客:《淡泊高雅、詩意如畫,琴笛悠揚、師生情長——中國絕世水墨動畫片〈山水情〉賞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f04fd0102vf4x.html。。
中國畫講究象外之趣,音樂追求弦外之音。這部動畫中的絲竹之韻頗為意蘊悠長。影片開場,屹立寒風中的隱士便聽到了江面上傳來的清脆笛聲,輕靈悅耳的曲調,反映出少年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個性。而隱士撫琴時,曲調悠揚,卻千回百轉,輾轉于或輕柔或凝重,或猶豫或果敢之間,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復雜而堅決的心理活動。整部影片在主人公撫琴弄笛的雅調之余,對背景聲的處理也是一絕,不僅有凄厲風聲刻畫風雪環(huán)境惡劣,有鳥鳴魚躍反襯季節(jié)轉換生機勃勃,更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音樂留白,讓觀眾在“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壯麗山川中感悟大自然的空靈,師徒情深,如入仙境。“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蔽恼聲媽懢懊栉?,雖然技法不同,卻皆具有“浪漫寫意”的要旨。動畫也是如此,讓觀眾由聲畫的視聽享受,自然聯(lián)想到人生,聯(lián)想到歷史滄桑和人間真情。詩情與畫意相輔相成,淡妝也好,濃妝也罷,江南動畫作品的美永遠充盈著無限人文詩意。
溫山軟水的靈秀環(huán)境孕育了多情詩意、令人艷羨的江南。和“鐵馬秋風塞北”不同,“杏花春雨江南”是溫婉美麗、詩意浪漫的,是“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景秀”之鄉(xiāng)。然而,撥開沉重的歷史長卷,在江南文化的浸潤中,汩汩流淌的不僅僅是柔情與浪漫,還有一腔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在無數(shù)才俊揮灑的文字中,江南還承載了一份沉甸甸的道義與責任。
動畫長片《大鬧天宮》(1961,1964)、《哪吒鬧海》(1979)等作品的誕生,也凸顯了江南文化中不常示人的恢弘大氣、自強不息的一面。以《大鬧天宮》為例,該片博采傳統(tǒng)藝術在造型、布景、用色等方面之長,將古代繪畫藝術、廟堂藝術和民間年畫融為一體。場景設計借鑒中國廟堂藝術和裝飾風格,角色造型模擬中國古代繪畫風格,色彩方面汲取民間的年畫用色,并融入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音樂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中國動畫學派獨特的藝術風格。①楊秋《:中國動畫電影神話人物形象塑造嬗變及反思》,《電影評介》2020年第9期。影片大膽借鑒傳統(tǒng)藝術,如故宮的如意頭云紋、圓明園的大水法、敦煌壁畫的飛天、京劇演員的亮相姿勢等等,描繪了一幅幅極具神幻色彩的天上人間的壯麗景觀。動畫選取《西游記》中“大鬧天宮”的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反映“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歌頌了齊天大圣不畏強權、頑強不屈的反抗精神”②楊曉林、彭俊、符攀嬋:《動畫大師王樹忱、阿達與詹同》,第296頁,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歌頌新中國獨立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了讓孫悟空的表演更加生動,跳脫出西式的運動規(guī)律,上影廠還專門邀請“南猴王”鄭法祥來為畫師們當模特,孫悟空將手搭在眼上的標志性動作正是由此而來,最終形成了動畫角色“化武為舞”的戲曲表演風格。動畫中孫悟空與三頭六臂的哪吒激戰(zhàn)天宇的精彩片段,與二郎神七十二般變化的智斗場景,頗有一番金戈鐵馬的豪邁詩情與浪漫剛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鬧天宮》先后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qū)上映,并在18個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成為中國動畫美學的最高代表之一。
20世紀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江浙滬一帶的多家動畫公司努力嘗試,先后推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寶蓮燈》《西游記》系列等動畫片。但這些努力向傳統(tǒng)文化靠攏的動畫,并沒有能夠扭轉民族化創(chuàng)作走向式微的局面。一方面,“低幼化”的創(chuàng)作視野,局限了動畫創(chuàng)作者對于相對復雜的民族風格的探究,富有傳統(tǒng)美術風格和敘事風格的動畫被認為不適合于新時代少年兒童的欣賞口味,深化民族風格發(fā)展的路線遭到了遺棄。③范黎明:《中國動畫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太原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另一方面,快餐式的娛樂消費需求讓動畫多少陷入商業(yè)化、模式化的創(chuàng)作套路,創(chuàng)作人才流失,原創(chuàng)能力匱乏,迫使動畫創(chuàng)作者們放棄自然空靈的人文詩意。
新世紀以來,國家提出重振民族動畫產業(yè)的方針,大力支持國產動漫行業(yè)發(fā)展。從歷年發(fā)布的《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制作發(fā)行情況的通告》中不難發(fā)現(xiàn),江南一帶的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始終是國產動畫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獲得發(fā)行許可的動畫作品數(shù)量和推優(yōu)的作品數(shù)量均位列全國前茅。2015年之后,在國家電影產業(yè)政策的有力支撐下,我國動畫電影制作和票房市場持續(xù)升溫,出現(xiàn)了《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材于民族經典題材的現(xiàn)象級作品,讓國人振奮不已。但喜悅之余我們仍需清醒認識到,特別強調崇尚自然之美而藝術風格空靈灑脫的江南動畫片的發(fā)展,還有待研究和大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