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50000)劉炎 張國雅
冠心?。–AD)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目前治療CAD的一種常用有效手段,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手段得到臨床醫(yī)務工作者的認可[1],但冠心病患者主要為老年人,其存在對于疾病認知差、配合度低等情況,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為改善這一問題,我科室采用心臟康復路徑健康教育改善行PCI的CAD患者認知,以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
1.1 一般資料 以筆者醫(yī)院在2017年8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22例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冠心?。–AD)患者為受試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冠脈造影確診,符合PCI治療指征,排除精神疾病、嚴重心臟瓣膜病變患者?;颊唠S機分成研究組(n=61)、參照組(n=61),研究組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齡段為53~73歲,平均(62.17±5.58)歲。參照組中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齡段為51~74歲,平均(62.22±5.53)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手術前后做常規(guī)疾病健康教育。研究組患者除基礎護理外,做心臟康復路徑健康教育,①第一階段(術后1周):在患者術后意識清醒后做心臟康復知識講座,就術后治療藥物劑量、副反應做詳細講解,以樹狀分析圖同患者講解介入術后影響康復的常見危險因素,提醒患者高糖、高脂、吸煙飲酒的危害,指導患者做康復日記;②第二階段(出院后2周):做電話隨訪,增強患者用藥、健康生活的觀念,并根據(jù)患者記錄運動后的心率體征,改善運動計劃,提醒患者每日記錄血脂、血壓等體征,并注意飲食健康;③第三階段(出院后3~4周):借助微信平臺提醒患者按時復診,并就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情況、治療依從性分析評價,借助心臟康復二級預防指南評估心功能,并做心臟康復計劃調整,肯定患者為康復做出的努力;④第四階段(出院后5~15周):定期通過電話或微信與患者或其主要照顧人員聯(lián)系,掌握患者心臟康復情況,根據(jù)患者康復日記探尋影響因素,做適當調整,最終患者形成有效自我管理。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自擬健康知識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疾病知識、危險因素、正確用藥等方面知識,共計100分。自我管理能力:自擬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價患者按時復診、定期服藥、健康生活等方面,共計100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患者隨訪期間出現(xiàn)的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 研究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附表。
2.2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干預后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上升,且研究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86.39±7.06)較參照組的(80.42±6.58)高(P<0.05)。
附表 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分)
附表 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分)
2.3 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1.48%(7/61)較參照組的27.87%(17/61)低,差異顯著(P<0.05)。
心臟康復路徑健康教育在介入手術后做程序化、精細化的健康宣教,避免康復教育隨機性、隨意性,幫助患者充分掌握術后康復的相關知識及技巧,有效延續(xù)健康教育至家庭中,幫助患者建立心臟康復路徑[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更高,且研究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該健康教育模式將PCI患者術后健康教育劃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做系統(tǒng)、精細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掌握相關知識,并在第二、三階段做電話、微信平臺隨訪,及時跟進患者的心臟康復狀態(tài),及時根據(jù)康復情況做計劃調整,并在第四階段鞏固心臟康復效果,督促患者按時復診,提高患者整體防控能力,有利于減少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自我管理[3]。該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心臟康復方案,積極地參與到患者術后用藥、鍛煉等危險因素控制過程中,從而有效避免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再發(fā),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和生存質量[4]。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路徑健康教育可有效減少行PCI治療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能有效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