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朱 焱,陳曉婷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 福建 鯉城 362000)
細菌性感染疾病是兒科常見疾病,具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點,需及早進行準確診斷并予以有效治療[1]。細菌培養(yǎng)是臨床診斷細菌性感染疾病的重要依據,但是,細菌培養(yǎng)周期相對較長,無法為疾病早期診斷提供可靠參考,因此,需探尋更加準確的檢驗方式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2]。本文以2019-01~2020-06收治35例小兒細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樣本、35例小兒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樣本為觀察對象,均進行全血C反應蛋白、血常規(guī)檢驗,分析檢驗結果,評價診斷價值。
2019-01~2020-06收治35例小兒細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樣本(研究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11歲,平均(6.3±3.5)歲,病程2~10d,平均(6.2±2.1)d;35例小兒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樣本(對比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12歲,平均(6.5±3.4)歲,病程1~10d,平均(5.7±2.2)d;兩組樣本基線資料對比結果(P>0.05),示研究可行。
納入標準:(1)研究組樣本符合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指南與標準,對比組符合非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指南與標準[3];(2)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真實;(3)家屬知情研究內容,配合有效性良好。
排除標準:(1)檢驗前已經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者;(2)合并其他組織器官疾病者;(3)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
血常規(guī)檢驗: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患兒靜脈血作為檢驗標本,置于抗凝管并與抗凝劑充分混勻,經離心處理,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分析各項血常規(guī)指標。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患兒靜脈血作為檢驗標本,置于抗凝管并與抗凝劑充分混勻,經離心處理,取上清液,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分析儀進行檢測,分析檢驗結果。
為確保檢驗結果有效性,采血、離心以及檢驗等過程均需嚴重按照相關流程與標準進行,同時,排除其他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觀察分析細菌性感染疾病與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相關檢測值、不同檢驗方式診斷準確率。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35)
細菌性感染疾病與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相關檢測值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細菌性感染疾病與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相關檢測值
聯(lián)合檢驗診斷準確率100.00%(35/35)高于血常規(guī)單一檢驗54.29%(19/35)、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85.71%(30/35)(P<0.05),見表3。
表3 不同檢驗方式診斷準確率(n=35)
細菌性感染疾病是小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由于兒童免疫能力、防御能力尚未發(fā)育完全,加之因其年齡較小,衛(wèi)生意識較差,更容易被外界細菌、病毒感染誘發(fā)相關疾病[4]。一旦患有細菌性感染疾病,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發(fā)育成長,若治療不及時,還可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及早對疾病進行準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可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據[5]。
血常規(guī)檢驗是臨床診斷細菌性感染疾病的主要方式,液體、有形細胞是組成血液的兩大部分,而血常規(guī)檢驗的主要為血液細胞部分,在檢驗過程中,通過觀察細胞形態(tài)分布、數量變化,可為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提供線索、依據,作為醫(yī)生診斷疾病、判斷病情的輔助檢查手段[6]。其中,白細胞計數、中粒細胞率是臨床診斷細菌性感染疾病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當發(fā)生細菌性感染,機體白細胞計數、中粒細胞率均會出現明顯升高,但是,也有少數患兒在疾病早期上述指標并不會發(fā)生較大改變,因此,單純通過血常規(guī)檢驗診斷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較大局限性,易造成漏診[7]。全血C反應蛋白是急性反應蛋白,由肝臟合成,其可以調節(jié)機體炎癥反應,同時,也能準確體現機體受損狀況[8]。正常情況下,人體內全血C反應蛋白含量非常低,當C反應蛋白被激活,可損害機體引起炎癥反應,進而造成C反應蛋白水平出現大幅升高,因此,全血C反應蛋白水平高低可為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提供可靠依據[9]。
本次研究:細菌性感染疾病與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相關檢測值差異明顯(P<0.05);聯(lián)合檢驗診斷準確率100.00%(35/35)高于血常規(guī)單一檢驗54.29%(19/35)、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85.71%(30/35)(P<0.05);結果說明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guī)聯(lián)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診斷價值較高,分析原因在于聯(lián)合檢驗可發(fā)揮協(xié)同互補作用,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率。血常規(guī)檢驗在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中也具有不足之處,比如:如果患兒為急性發(fā)病,其血液成分可能會受其他因素影響,導致檢驗結果出現誤差,另外,若檢驗操作過程出現偏差,檢驗結果準確性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實際臨床檢驗中需嚴格按照血常規(guī)檢驗流程、要求、標準進行操作,同時,盡可能排除其他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此外,全血C反應蛋白雖然在感染判斷中具有重要價值,但是,《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證實,目前,尚未發(fā)現存在絕對敏感且絕對特異的生物標志物,故無法單純借助某一項生物標志物對疾病進行診斷,只有綜合臨床表現、各項相關檢查才可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10]。此外,全血C反應蛋白特異度缺乏問題,也可利用其它指標進行改善與提升,避免或者減少假陽性,其中,可用指標包括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等,當發(fā)生細菌感染,全身性炎癥反應早期降鈣素原便會出現升高情況,感染消失即可恢復正常范圍,因此,為進一步提升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準確性,在實際臨床診斷中需靈活運用多種檢查、檢驗方式[11]。
綜上,細菌性感染疾病與非細菌性感染疾病相關檢測值存在明顯差異性,在兒科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中,采取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guī)聯(lián)合檢驗方式可獲得滿意診斷準確率,可為臨床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本次研究選擇樣本容量有限,存在一定不足之處,為進一步證實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guī)聯(lián)合檢驗方式診斷價值,未來還需加大樣本容量、加深研究深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研究價值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