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昕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實現(xiàn)演唱這一項最基本的教學目標,還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挖掘學生內在的音樂潛力。律動教學能夠讓學生增強節(jié)奏感,感受音樂的律動,促進其音樂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效地結合體態(tài)律動,不僅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同時也是使學生全面學習音樂知識、提升自身藝術素養(yǎng)的一種有效方法。
一、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時期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期,這個時候要能夠抓住時機進行大腦音樂開發(fā),那么效果將會事半功倍??v觀大多數(shù)在音樂領域上有一定建樹的人,他們絕大部分在小時候就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音樂天賦在小時候就得到開發(fā)。人的左右腦分管不同的領域,右腦是音樂與藝術的領域,學生進行音樂學習也有利于右腦的智力開發(fā)。音樂教學如此重要,但是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學卻一直停滯不前,因此,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教學手段來使音樂課堂煥發(fā)活力,提高小學音樂教育水平。
二、律動教學的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一般的小學音樂課程內容都是學生端坐于座位上,進行歌曲的學習和演唱,但是律動教學卻不同,律動教學主張釋放學生的天性,并用旋律加以引導使學生在課堂上與音樂共舞。小學生大多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正是天性得到釋放的時候,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一直束縛著學生,壓抑了他們的天性,尤其是在音樂課這樣強調感受與體驗的課堂上,學生更加應該獲得自由權。在律動教學的過程中,注重開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能力,也讓學生更加開放地去表達展示自己,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2.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律動教學打破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提倡鼓勵學生離開座位,隨著音樂旋律而進行律動,注重節(jié)拍與樂感。眾所周知,當人的大腦與身體協(xié)同工作的時候,大腦思維會更加敏捷,二者相輔相成,所以當學生用身體動作詮釋音樂的時候,大腦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不僅是理解,還體現(xiàn)在對音樂旋律的記憶上。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多進行律動教學能夠增加課堂活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而且小學生生性愛動,律動教學正符合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生動有趣的律動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徜徉于音樂的世界,感受到音樂旋律的美妙奇特。律動教學非常重視學生對音樂的體會和表達,在實施律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任由自己的思想馳騁,進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激發(fā)他們的音樂潛力,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三、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律動教學
1.利用律動增加節(jié)奏感
音樂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接受教師的教導。因此,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聲勢律動的運用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歡快、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還能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比如在教學歌曲《歌聲與微笑》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對歌曲的基本旋律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利用拍手、跺腳或者拍打物品的方式模擬這首歌的節(jié)奏,刺激學生的聽覺系統(tǒng),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的律動,體會音樂節(jié)拍下蘊含著的情感表達,強化學生對于歌曲的感知程度與欣賞能力,提升學生對于歌曲節(jié)奏感的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欣賞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以律動升華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教學的落實,除了讓學生感知理解之外,更要讓學生在情感層面達到與音樂和諧共鳴,因此,基于音樂律動,教師要以有效的情景烘托,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對音樂多元文化有豐富理解。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先進行一些情景烘托,接著再讓學生學習一些設計感較強的動作,并嘗試配合視頻來進行模仿,使學生更好地熟悉音樂節(jié)奏,嘗試靈活律動。以《紅蜻蜓》這首曲目為例,在這首歌曲律動展示的過程中,會有一個特色動作,就是拍腿加點步、拍手加腳步,這個特色動作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曲目特點,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此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一些少數(shù)民族特色舞蹈動作,如蒙古族的聳肩、新疆的動脖子,這些民族特色元素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一些民族曲目,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3.音樂和舞蹈結合,讓不同審美元素碰撞結合
音樂和舞蹈結合,會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相應的提升。音樂和舞蹈屬于兩種藝術形式,但是在本質上卻可以詮釋同一種感覺或者審美。多元化的審美情趣建設中,學生的音樂和舞蹈結合至關重要。因為在音樂和舞蹈相結合的美情趣建設過程中,這種不同審美元素之間的碰撞,最終會對音樂學習起到提升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小鳥,小鳥》這節(jié)課時,就可以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索,找尋舞蹈審美和音樂審美之間的不同,讓這兩種音樂審美可以有效結合,讓教學活動更加有效。這種教學活動的有效拓展和綜合性訓練,才能讓教學活動符合當下的教學宗旨。這些都是在教學活動中,逐步確立起學生的藝術認知,提升學生對音樂審美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音樂審美可通過剖析曲調、內涵、情感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另一種審美是舞蹈審美。在舞蹈審美的探索中,需要調整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目標。要基于相關的音樂教學探索,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在這個基礎上做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這是音樂審美的重點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的有效優(yōu)化,改善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
4.體態(tài)律動在學唱歌曲中的運用
在學唱歌曲中,教師也可以巧妙運用體態(tài)律動,通過體態(tài)律動的引導來讓學生更直觀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和旋律走向,明確音樂的風格,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快學會歌曲,并將情感融入歌唱之中。例如,在教學《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用準確的拍子來將這首歌曲演繹出來,鼓勵學生運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將歌曲中蝸牛鍥而不舍的精神表現(xiàn)出來,同時表現(xiàn)出兩只黃鸝鳥傲慢的態(tài)度。在學唱之前,出示課件,引導學生來拍打節(jié)奏,通過律動表現(xiàn)“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這句中蝸牛爬得很辛苦,讓學生運用低沉的聲音和緩慢的速度來表現(xiàn)這句歌詞的情感和內容。對于“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吶,現(xiàn)在上來干什么”這句歌詞,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黃鸝鳥說話的語氣,讓學生帶著嘲笑的口氣來演唱和表演。
在音樂課堂教學上,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斷把新型教學模式融入課堂中。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音樂課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還能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改革,讓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