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花
統(tǒng)編本教材積極吸收和悅納了其他版本的編寫理念,具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設計。其中,小練筆作為讀寫結合的重要體現(xiàn),為整套教材注入了一絲清風。由于是首次將小練筆作為專門的題型納入教材,很多一線教師在操作上就會出現(xiàn)各種困惑。比如,小練筆要不要專門進行教學?小練筆與課文、單元要素、單元習作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對話編者理念,洞察教材小練筆的設置用意
縱觀統(tǒng)編本教材,小練筆的設置一般分為必做和選做兩種形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比,探尋編者設置的真實用意。比如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中的小練筆,就要求學生在閱讀第6自然段后仿照著練筆,這就需要教師在課文之后組織遷移式練筆,在及時鞏固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稙橹腥A之崛起》一文中,小練筆要求學生思考“你為什么而讀書”的理由,將練筆與文本表達的主題相連接,旨在引導學生將文中描寫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事跡作為榜樣,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的理想,為學生梳理思路、表達自我奠定了基礎。
從以上兩個案例來看,統(tǒng)編本教材中必做型小練筆具有極強的教學目的,指向學生模仿遷移、表達實踐、積累運用的言語實踐層面,是學生進行課文學習之后訓練載體和契機。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及時的遷移和訓練,可以與課文進行對比,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就決定了這種小練筆是學生必須要完成的,具有無可替代性。
而選做型的小練筆也具有其獨特性。比如《盤古開天地》一文的選做型小練筆要求學生“課后收集中國的神話故事讀一讀,然后講給同學聽”。這種類似于綜合性、實踐性層面的練習,就會受到時間、地域等外在條件的限制,無法讓所有的學生都保質保量地完成。再如《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中的小練筆,要求學生記錄排練以及表演時的經(jīng)歷,這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曾經(jīng)學習過、經(jīng)歷過的,一些學生對這一類練筆缺乏基本的認知,所以這一類型的小練筆并不適合強制性的統(tǒng)一練習。
將這三個案例綜合起來進行對比和觀照,就可以發(fā)現(xiàn)編者對所有的練筆內容進行了人性化的設置,根據(jù)不同的適應范疇和不可替代性的程度,分為“選做”和“必做”兩種不同的類型,以示區(qū)別。針對這兩種不同的情形,教師可以洞察編者設置小練筆的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展開教學。
二、對應認知用意,緊扣隨文練筆的訓練價值
既然是必做題,就是一定要完成的,是編者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其最簡單、最需要關注的原則就是即時完成。教師可以在課文學習之后,趁熱打鐵開展訓練。有的必做小練筆由于特殊情況,無法在課堂中完成,就可以設置以單元為周期的練筆時間。比如《盤古開天地》中要求學生收集資料,而又無法當堂完成練筆,而需要給學生一段相對自主、寬裕的空間,教師就可以將這段時間規(guī)定為單元教學框架內,組織學生在神話單元學習的漸進過程中,擴展自主選擇故事的范疇,尋找學生進行分享交流的契機,最終在整個單元教學完成時,以故事摘錄的方式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從而便于進行再度分享。
俗話說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練筆雖然篇幅短小,但如果進行扎實指導,一定可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必做小練筆的訓練時,教師應該采用全程介入的原則。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小練筆為例,教師就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流程:先組織學生說話交流,圍繞一個與立志相關的故事展開探討;隨后,相機引出同學與周恩來對話的語段,選擇一些功利性學生的志向作為鋪墊;接著,少年周恩來隆重出場,表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其與人物之間的對話進行對比,并將課文與自身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說說自己現(xiàn)在的志向。
縱觀整個過程,教師并沒有直接將問題或者任務拋向學生,而是利用課文中的內容與人物進行關聯(lián),保證了學生的練筆效果。
三、把握選做特色,巧妙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
選做型的練筆,教師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理,更不是純粹地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更需要對如何去做、做得如何進行深入的評價,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選做型小練筆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來。選做型練筆給予學生的周期相對較長,所要做的題量也相對較大,這就需要對學生所關注的內容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反饋,借以鼓勵學生更多、更深入地參與。
比如《盤古開天地》中要求學生選擇故事、分享故事,需要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進行自由的實踐和參與,但整個過程教師不能一味地放縱學生,而需要參與其中,進行及時的點撥,指導學生運用現(xiàn)場講述故事、錄音展現(xiàn)、故事摘錄等方式展開,這種形式的匯報,可以為學生在后一階段的習作奠定基礎。
由于內容上的不同,統(tǒng)編本教材中一部分選做的小練筆就需要進行專門的教學指導。比如《西門豹治鄴》中小練筆的形式是課本劇排演。對于一般學生而言,他們對于劇本的接觸機會并不多,這就顯得本次小練筆的價值非常大。在這里要指出的是,教材中選做型小練筆需要進行教學的統(tǒng)籌安排,不一定要力求所有的學生都完成,而是盡可能地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練筆過程中,并在教師的指導、實踐和鼓勵過程中,不斷而有效地生長。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同樣都是選做類題目,不同的選擇,會讓學生形成不同的發(fā)展空間。如果學生始終選擇不做,勢必會對學生的認知和發(fā)展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適度介入,同時還要借助文本豐富的形式吸引學生的關注,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選做的小練筆中獲得最大程度的生長。
四、梳理內在聯(lián)系,聚焦單元習作的內在聯(lián)系
語文教學是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融合,是以讀促寫的有機體系。因此,統(tǒng)編本教材都在精讀文本和略讀文本的基礎上,設置了語文園地中的相機練習,最后以單元習作的方式呈現(xiàn),構建了從讀到寫之間的結合和交融。但從讀到寫之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借助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小練筆,在學生閱讀與寫作之間搭建認知階梯,從而為學生單元的習作練習奠定基礎。
從這個層面來看,單元習作與小練筆同屬于書面語的表達練習,教師可以將小練筆與文本的內容、與單元的習作進行統(tǒng)整,將其應有的教學效益真正彰顯出來。首先,小練筆與教材中的課文有著緊密聯(lián)系,語境不能完全脫離。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進行及時練筆,從而讓練筆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其二,強化小練筆訓練的及時性,可以有針對性地練習關注點,為解決這個單元的習作提供思維的支撐,讓學生在趁熱打鐵的過程進行實踐與思考。其三,小練筆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相對于單元習作而言,小練筆的內容更加趨向于細微的層面,更加有助于學生形成靈活多樣的認知,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朝著習作的方向邁進。比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主題是“筆尖流出的故事”,這一習作單元就是要從單元的小說入手,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小說的創(chuàng)作嘗試。在這一過程中,其中一個訓練點就是要借助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等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形象。教師就可以將這一訓練點分散到這個單元《窮人》一文的學習中去,鼓勵學生從課文入手,想象課文所表達的內容,并思考桑娜在沉默時會想些什么,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從而為這個單元的習作奠定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單元內的習作是從整體視角出發(fā),需要設立單獨的教學課時,其包含的訓練點相對復雜,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可能會使認知發(fā)生一些誤差和分歧。對此,教師就可以將相應的習作訓練點分散到課文中,讓學生集中思維攻克一個訓練點,更好地推動學生認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小練筆既是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更是單元習作的有效基石,能夠很好地提升單元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