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嶸
內(nèi)容摘要:目前交互式教學法的應用狀況是中小學多于高校,語言學課程多于文學課程。將交互式教學理論運用于高校中國現(xiàn)當文學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切實提高文學課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交互式教學的普遍原則是:互動中的信息要實時處理;互動性要貫穿教學全程。交互式教學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交互式教學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主觀能動性
交互式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帕林薩和布朗于1989年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提出基于這樣一個背景:在中學乃至大學低年級,有許多學生尚沒有掌握一些必要的閱讀策略,致使閱讀水平低下。因此必須倡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共同完成閱讀任務,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自我監(jiān)控技能。其基本框架是:最初由教師示范如何完成閱讀的四個關(guān)鍵的活動,即總結(jié)(自我評估)、提問、澄清和預測①;教師示范后,鼓勵學生以同樣的策略完成閱讀,教師按照每個學生的水平提供及時地指導和反饋。
一.交互式教學法及其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上世紀九十年代,交互式教學法開始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推廣,并逐漸擴大到閱讀教學以外的領域。中國教育界也加以引進和實踐;但從我國教學實踐看,由于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的影響過于強大,交互式教學法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由此導致相關(guān)研究尚不夠深入,問題主要在于:欠缺宏觀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jié)合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傾向于中小學教學,針對高校教學的研究較少。即便是針對高校課堂教學的研究,大都也是屬于語言課教學的,如對交互式教學法應用與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進行實證研究的;也有通過對對外漢語中級閱讀課進行調(diào)查以及對中級閱讀課的概念和目標任務進行梳理,分析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誠然,交互式教學出自語言學課程類的閱讀課,對于幫助學生理解主要信息、掌握文章的語篇結(jié)構(gòu)、掌握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方法等都有顯明效果,然而,語言學課堂的這些目標,不也是文學課的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嗎?只不過,文學課的目標遠不止于此,還要加上對篇章主旨的理解、創(chuàng)作手法的剖析、審美意趣的欣賞等進一步的目標。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中引入交互式教學,是有其必要性和深刻意義的。閱讀經(jīng)典文本是文學課教學的關(guān)鍵和靈魂,交互式教學法恰恰源于閱讀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交互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從教學技術(shù)上而言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對于師生雙方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從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的授課基本都是以教師為主導,“一言堂”“填鴨式”已成常態(tài),這種單向輸入缺乏互動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也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研究交互式教學法可以成為打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教改之門的金鑰匙,將交互式教學理論運用于文學課課堂實踐,可以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二.交互式教學課堂設計的原則:實時性、全程性
“交互式”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計算機編程領域,主要指交互式處理(interactive processing),即編程過程中操作人員和系統(tǒng)之間進行交互作用的信息處理方式。交互系統(tǒng)的重要性質(zhì)在于信息輸送的雙向性以及信息處理的實時性。將交互式操作模式應用與課堂教學時,情況比編程要復雜。因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不是一對一的模式,是一師多生,也就是說,在互動式課堂教學中,除了師生互動,還包括生生互動。這一系統(tǒng)的建構(gòu)同樣要符合信息的雙向性以及信息處理的實時性。依據(jù)這一理論框架,可以列出交互式教學的普遍原則:
第一,實時性,互動中傳遞的信息一定要實時處理。目前很多教改項目中,僅僅將課堂討論置入就認為屬于互動式教學了。事實上,討論只是互動式教學的方法,只有將討論內(nèi)容實時處理,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越性才能被激發(fā)。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討論往往被忽略或滯后。如有教師用課后作業(yè)來替代師生討論的,因做不到實時,有違互動模式的初衷,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
第二,全程性,互動教學要貫穿整堂課。用討論法等互動方式點綴一下課堂,用時很少,互動不深入,是達不到互動教學真正效果的。必須強調(diào)互動教學的全程性,以保障互動式課堂教學的完整。此外,全程性互動還要求將互動延伸到課前課后,讓教學保持整體性,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文學課也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因此,也應依據(jù)其規(guī)律來探討交互式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運用??傮w說,利用互動模式對文學課程進行教學要強調(diào)兩個要點:
第一,實行分組教學。這是互動式教學實時性原則在文學課堂的運用。文學課程,是思維的碰撞,是美的傳遞,互動必須深入、實時。然而,人數(shù)過多會限制這一點。以目前一個教學班級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的實際情況,分組教學是明智的選擇。
第二,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進行前置閱讀與思考。這是互動式教學全程性原則在文學課堂的運用。一方面,跟普通的預習任務相比,文學課的前置閱讀與思考任務的范圍更大;更有針對性,即緊扣課堂互動教學的需要進行。另一方面,前置的閱讀與思考雖則放在課外進行,仍然要強調(diào)其互動,教師要對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要回答教師問題,學生之間也要積極討論。
三.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交互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
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中沈從文的作品《邊城》為例,實施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目的:通過交互式教學活動,實施閱讀教學策略,開展多種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文學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技能;理解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之獨特及中國文學發(fā)展脈絡。
教學設計思路:總體上,教學設計需突出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的角色是課堂組織和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方法上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以分組對話、討論等活動形式等組織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上,與課文相關(guān)的問題提早導入,以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并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教師對學生的疑問和課堂表現(xiàn)實時進行指導和評價;互動要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以回答開放式問題為主線,以掌握作品主題思想,理解作品深層內(nèi)涵和情感表述,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為目標。另外,雖然是分組討論,但強調(diào)回答問題時應以個體思考為主,要求學生形成個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及時間安排:
1.前置閱讀,提早一周布置,書目及導讀問題如下:
閱讀作品《沈從文傳》及《邊城》等。
2.根據(jù)閱讀回答問題,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批閱需在課前完成。
沈從文從湘西到北京帶著什么目的而來?(最少300字);沈從文到北京之后,對時局、國家民族的命運、民族文化,文學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思考?(最少500字);沈從文創(chuàng)作《邊城》的目的?(最少200字);沈從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基本的美學傾向是什么?(最少300字)
3.課堂分組討論。分組按照座次臨近原則。教師巡視并參與引導每一組的討論。
文本細節(jié)問題。如:天保和儺送為了獲得愛情各自采用什么方式?天保怎么死的?天保怎么看待“爺爺”?天保為什么出走?翠翠心里愛的是誰?列出幾個證據(jù),要有原文引用。
推斷理解問題。如:“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著那嗩吶聲音走去,走了很遠的路方回到自己身邊來。”這句寫祖父與翠翠都陷入了沉思,他們各想了些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詳細描寫老船夫與賣皮紙的過渡人的爭執(zh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最不喜歡哪個?說出理由,引用原文佐證你的觀點。
主題與寫作技巧問題。如:《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說過,“這作品從一般讀者印象上找答案,我知道沒有人把它看成載道作品,也沒有人覺得這是民族文學,也沒有人認為是農(nóng)民文學。我本來就只求效果,不問名義;效果得到,我的事就完了”。你認為小說主要表達了什么?提出你的新看法。小說多次出現(xiàn)的“白塔”,有無象征意義?如果有,如何解讀?小說結(jié)尾:“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你喜歡這種無確定結(jié)局的結(jié)尾嗎?對比卡夫卡的《騎桶者》結(jié)尾“說著我便升到了冰山高處,永遠地消失了”,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發(fā)言時間45分鐘。學生發(fā)言,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討論過程服務于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引導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學史觀;并進一步鼓勵學生通過個人的獨立思考得出屬于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師生“教”與“學”的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在“教”與“學”中,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統(tǒng)一。
4.布置交互閱讀練習:將課堂討論進行書面闡述。同時要求學生進一步閱讀沈從文其他作品,加深對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理解。
交互式教學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立體化及個性化等特點。教師教學更靈活,學生學習更主動。在教師組織、引導及參與下,學生通過課前、課中及課后的交互學習,拓寬了學術(shù)視野,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增強了團隊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識。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填鴨式單一教學的突破,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陸赟.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34(3):122-126.
[2]劉旭青.分組匯報、師生交互式授課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實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39(6):42-45.
注 釋
①原文描述這四種行動的措辭是:summarizing(self-review), questioning, clarifying, and predicting.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之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