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簫靜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綜合水平不斷提升,教師對幼兒教育的方向進行了更多思考。在現(xiàn)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教師更加重視引導幼兒參與課程實踐,以幼兒為課程的參與主體,根據(jù)幼兒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需求,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能夠與外部環(huán)境、他人進行溝通,從而產生新的體驗,并逐漸轉化為個人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符合幼兒的發(fā)展天性,能夠有效提升幼兒教育的整體效果。
(一)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與其他階段的教育存在顯著的差別,幼兒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對秩序的概念認知不清,經常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教師安撫幼兒情緒、維持課堂秩序等情況。而課程游戲化能夠讓幼兒的學習感受發(fā)生變化,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將以往幼兒被動學習的行為轉化為主動參與的過程,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感情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教育方式中,幼兒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是平等的,并且以幼兒為游戲的主體。教師通過與幼兒進行雙向性的溝通交流,可以更加了解幼兒內心的真實想法,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更加信任教師,有利于幼兒與教師之間情感的提升。
(一)展開游戲化的教學探索
課程游戲化的實現(xiàn)需要幼兒教師根據(jù)課程教學的內容展開相應的教學探索,根據(jù)基本的教學狀況、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課程的具體內容,展開游戲化的教學思考與教學設計。
例如,教師之間可以通過定期教學研討的方式,針對日常幼兒喜愛的各種游戲模式進行總結,將這些游戲分為智力型游戲、運動型游戲等不同類型,再結合教學內容,對游戲與課程之間的適應性進行探討。教師之間的探討是初步性的,能夠確定不同游戲在教學應用中的適應性。經過集中探討后,教師要更為細致地規(guī)劃游戲模式,并對游戲在教學中的實用性進行實驗,根據(jù)實驗應用的結果調整游戲內容,確定具體的應用模式。
(二)開展智力型游戲
在幼兒園階段,智力型的游戲一般與幼兒的語言能力相關,如詞語接龍、繞口令比賽、講故事等。在游戲中,幼兒能夠開發(fā)自己的思維,組織信息和語言,通過這種類型的游戲,能夠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繪本故事接龍的游戲。目前幼兒的繪本故事是多頁性的,將所有的繪本圖片進行聯(lián)系,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為了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幼兒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看繪本中的圖片,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創(chuàng)編故事,并進行講解。幼兒通常具有較為強烈的語言表達意愿,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常缺少傾聽者。在繪本故事接龍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jù)繪本中的圖畫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其他的幼兒與幼兒教師可以成為幼兒語言表述的最佳傾聽者。故事接龍游戲的重點在于,教師更換插畫的過程中需要更換故事的講述人,后面的講述人要根據(jù)前面的故事繼續(xù)講述,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設置最后的投票環(huán)節(jié),要求全體幼兒對不同講述者進行投票,選出優(yōu)勝者發(fā)放獎品。
(三)開展運動型游戲
運動能力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學中教師會利用簡單的體育教學,如幼兒籃球等,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通過學習籃球,幼兒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籃球教學的訓練較為枯燥,幼兒容易失去學習的耐心,因此教師要采用游戲的形式開展籃球教學,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
例如,在訓練幼兒傳接球時,教師可以采用“逗猴”這種類型的體育游戲,引導幼兒展開傳接球的訓練。在“逗猴”游戲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通過“剪刀石頭布”的方式,選擇一名幼兒當“猴子”,“剪刀石頭布”的最終勝利者,才可以當“猴子”,站在場地的中央。游戲中,其他的幼兒需要圍繞著“猴子”呈圓形運動,相互之間練習籃球的傳接球,當“猴子”截到籃球時,最后一名觸球的幼兒要被罰下。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人數(shù)規(guī)定一個時間限制,在規(guī)定時間內被罰下的人數(shù)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則“猴子”獲勝,未達到這個數(shù)量,則“人類”取勝。以此類推,展開下一場游戲。
在幼兒教學中,應用游戲化的模式開展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將游戲模式進行分類,根據(jù)課程的需求,細化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能夠在游戲化的輕松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并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高新區(qū)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