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婭妮
ABC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其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因此,改變情緒困擾不應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要改變認知。
下面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天,5歲的女兒把杯子打碎了,我很生氣。根據(jù)ABC理論,這個故事里的誘發(fā)事件A(activating?event)是“女兒打碎杯子”,評價和看法B(belief)是“太頑皮”“不細心”,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C(consequence)是“我很生氣”。ABC理論認為刺激事件A并不是導致行為結果C的直接原因,行為主體對刺激事件A的認知B才是導致其發(fā)動行為的直接原因。對于同一刺激事件,不同的認知歸因會產生不同的后續(xù)行為。實際上,讓我生氣的是女兒頑皮,并不是打碎杯子本身。如果我知道女兒是因為踩著凳子爬上桌子倒水給我喝而打碎杯子,我還會生氣嗎?肯定不會。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認知會導致不一樣的情緒,而對事物的認知B才是控制情緒的關鍵因素。
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外顯,對情緒認識不足,所以要對其進行情緒教育。首先,幫助學生認識到引起情緒消極低落和不理智行為的原因是自己對消極事件的認知,而不是消極事件本身。其次,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對消極情緒以及不理智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學會控制情緒,才能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建立起控制情緒的動機。最后,積極轉變不合理不正確的信念,逃離情緒困境,更好地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和身邊的人。
不合理的認知通常表現(xiàn)為:絕對化、過度概括、糟糕至極。有一次,班上的小丁跟小維打架,小丁發(fā)脾氣把書全摔到地上。我把小丁帶到辦公室,給他幾分鐘平復情緒,問他為什么發(fā)脾氣,他氣呼呼地說:“我做衛(wèi)生的時候,不小心把洗拖把的水桶踢翻了,小維就過來罵我傻子。我覺得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我做什么都被他們嫌棄(絕對化);我成績不好,老師和同學們也不喜歡我(過度概括);沒人跟我玩,做衛(wèi)生和站路隊總是針對我(糟糕至極)?!毙《“l(fā)脾氣在于他對事情不合理的認知,老認為同學們針對他。那么,首先就要讓小丁認識到踢翻水桶本是小事,但他的消極認知才是導致兩人打架的主要原因。其次,兩人打架把書摔地上,這樣不理智的行為給其他同學造成了惡劣影響,應向全班同學做檢討。最后,要讓小丁領悟到只有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控制情緒,避免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第一,與錯誤認知辯論。將困境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件中,再逐一展開辯論,使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對他人的行為做出正確合理的歸因,從而減少摩擦與隔閡。第二,有意識地改變不合理信念。我讓小丁把不開心、憤怒的原因都列舉出來,我們一起幫助他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原因,分析找出可以替換的相對合理的原因,學會用正確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比如,小丁覺得自己成績不好,同學們針對他,但是單憑成績定奪本身就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可替換的原因可能是小丁上課經常講話,打擾到其他同學思考問題,所以同學們才總讓他上課安靜。這樣有意識地改變不合理信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歸因并做出恰當?shù)呐e動。第三,避免主觀臆斷。小丁的話語中有很多想法都是他的個人猜測,他一直在為不合實際的猜想而生氣發(fā)怒。第四,鏟除問題根源。我給小丁布置了一個任務:收集班上至少10人對他的評價。他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他的印象還不錯,看著大家寫的評價,他的情緒好多了,并保證以后會慢慢改掉不好的習慣,和同學們和睦相處。
ABC合理情緒療法已經逐漸成為教師疏導學生消極情緒的重要手段,也讓學生學會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從而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指明方向,逃脫情緒困境。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