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明 劉學亮 劉娜 秦羽璠 樊安未 高文華 藍悅輝 高靜 李葉
四肢嚴重創(chuàng)傷往往存在嚴重的骨、關節(jié),皮膚、肌肉(腱)、神經(jīng)等軟組織損傷,且多伴四肢主干血管的損傷、缺損[1],其手術風險高、難度大、病程長、費用高,一直是創(chuàng)傷骨科治療中的一個難題[2]。對于合并血管缺損的治療,傳統(tǒng)上往往是通過血管移植后,使移植血管直接經(jīng)過創(chuàng)面,但術后容易出現(xiàn)移植物感染、吻合口血栓或破裂出血等并發(fā)癥[3],導致保肢失敗。我們針對這種損傷,通過血管旁路移植修復的方法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四肢嚴重創(chuàng)傷的患者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齡9~62 歲,平均年齡(36.8±11.3)歲;致傷原因:車禍致傷33例,工傷事故18例,高處墜落傷5例,機器絞傷14例,爆炸傷4例;致傷血管:鎖骨下動脈11例,腋動脈17例,肱動脈22例,髂外動脈4例,股動脈12例,梋動脈8例。血管缺損長度3~8 cm,平均(4.1±0.6)cm;受傷至手術時間1~6 h,平均(4.2±0.4)h。肢體損傷嚴重程度評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4]:4~7分,平均(5.9±0.6)分。以是否采用旁路移植為標準,患者分為治療組(39例)和對照組(35例)。2組患者的性別比、年齡、致傷原因、致傷血管、血管缺損長度、受傷至手術時間和ME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合并嚴重的皮膚軟組織挫傷或大面積皮膚缺損,Gustilo-IIIC型開放性骨折伴主干血管缺損;②患者全身情況穩(wěn)定,能夠耐受手術;③患者依從性好,能夠配合長期治療;④患者保肢欲望強烈。
1.2.2 排除標準:①患者一般情況差或高齡患者合并影響手術效果的基礎疾??;②肢體完全毀損或離斷;③缺血時間>6 h或已出現(xiàn)壞死。
1.3 手術方法
1.3.1 全身情況處理:此類患者由于高能量損傷,創(chuàng)面較大,且主干血管損傷,術前往往失血較多,患者往往處于休克或休克前期狀態(tài),入院后抗休克的同時積極準備手術。
1.3.2 清創(chuàng)及探查:清創(chuàng)在全麻下進行,能用止血帶的,要盡量在止血帶下進行,對創(chuàng)面進行“地毯式”的清創(chuàng),其中創(chuàng)面污染嚴重的,應用脈沖沖洗器進行大量0.9%氯化鈉溶液沖洗[5,6],清創(chuàng)的同時探查傷情,并標記斷裂的神經(jīng)、血管、肌腱等,以備修復。
1.3.3 骨支架的重建:所有患者均伴有粉碎性骨折,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質(zhì)缺損,術中應用外固定架結(jié)合或不結(jié)合克氏針固定的方式,進行骨支架的重建[7]。
1.3.4 血管缺損的治療:在顯微鏡下再次對血管進行清創(chuàng),對于血管挫傷范圍難以確定時,采取“寧左勿右”的原則,明確血管缺損的長度,否則容易導致手術失敗[8]。2組均取健側(cè)大隱靜脈進行移植,手術中要標記靜脈方向,與動脈吻合時需要方向倒置,治療組行旁路移植,即在創(chuàng)面周圍健康組織內(nèi)打皮下隧道[9],將切取自體大隱靜脈穿過皮下隧道,使移植血管及血管吻合口避開病癥區(qū),走行于健康的軟組織當中,在顯微鏡下與血管遠近端進行端端吻合。對照組則使移植血管走行于病癥區(qū),血管裸露的,則游離周圍軟組織進行覆蓋。對于缺血時間較長,肢體腫脹嚴重的,給予預防性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1.3.5 創(chuàng)面及神經(jīng)、肌腱損傷的處理:對于合并的神經(jīng)、肌腱損傷,有條件的均給予一期修復,創(chuàng)面一期以VSD覆蓋,待創(chuàng)面新鮮或穩(wěn)定后,給予游離植皮或皮瓣修復。
1.3.6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予抗感染、抗痙攣、抗血栓治療;密切觀察肢體遠端血供,生命體征及VSD引流情況;床頭常規(guī)放置止血帶,以防止吻合口破裂大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定期復查肝腎功能,防治血供重建后毒素吸收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患肢存活率、術后血管通暢情況(通暢、吻合口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移植血管長度、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
2.1 2組患者患肢存活率比較 治療組患肢全部成活。對照組患者有6例患肢未成活,治療組患肢存活率為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6%(29/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9)。見表1。
表1 2組患肢成活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術后血管通暢情況比較 治療組術后血管通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吻合口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6,P=0.013)。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管通暢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移植血管長度比較 治療組術中的移植血管長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158,P=0.000)。見表3。
表3 2組患者移植血管長度比較
2.4 2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 2組患者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08,P= 0.060)。見表4。
表4 2組手術時間比較
2.5 2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91,P= 0.000)。見表5。
表5 2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3.1 四肢嚴重創(chuàng)傷主干血管損傷的診斷 四肢嚴重創(chuàng)傷主干血管損傷常由高能量創(chuàng)傷引起,往往伴有大出血,合并粉碎性骨折,關節(jié)脫位,神經(jīng)損傷,大面積皮膚軟組織挫傷、缺損以及重要臟器損傷等,處理棘手,不但危及肢體的存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0],因此對于血管損傷的正確判斷,至關重要[11]。目前四肢主干血管損傷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及體格檢查,損傷部位在主干血管行經(jīng)處,一般根據(jù)創(chuàng)面猛烈出血及肢端明顯的缺血體征,表現(xiàn)為無脈、無感覺、癱瘓、蒼白、疼痛,即“5P”征,??勺龀黾皶r診斷。但容易忽視的是,有時動脈損傷后肢體雖有明顯的缺血表現(xiàn),這多為血管斷端栓塞所致,如同時合并有休克則可使肢體的缺血體征也變得模糊不清,此時常易誤診[12]。而且如果四肢主干血管為不完全損傷或因有較大的分支存在,側(cè)支循環(huán)良好時,也容易引起漏診或誤診,影響預后[13,14]。因此,手術探查才是診斷血管損傷最直接的方法,Doppler超聲檢查和肢端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可為動脈損傷的診斷提供客觀依據(jù)。血管造影雖然是診斷動脈損傷的金標準,但為有創(chuàng)操作,有導致穿刺動脈血栓形成,遠端動脈栓塞和穿刺點血腫等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15]。我們認為彩超檢查無創(chuàng)、快速、費用低廉,初診時病情允許可輔以應用。
四肢主干血管損傷,盡早修復損傷動脈是挽救傷肢和恢復功能的關鍵[16],肢體血管重建的黃金時間是傷后6 h內(nèi),如果超過8 h,血管重建成功率將明顯下降[17]?;诖耍覀冡t(yī)院成立了大血管損傷救治組,成員均由具有豐富臨床救治經(jīng)驗的主治醫(yī)師以上人員擔任,對于懷疑有大血管損傷的患者,立即啟動救治程序,大血管損傷救治組成員在10 min內(nèi)到場,并接手患者,同時開通綠色通道,迅速組織人員進行搶救,避免了繁冗的會診及重復檢查,獲得寶貴的搶救時間,并有效避免或減少了漏診漏治的發(fā)生,加之及時合理的救治措施,極大提高了嚴重創(chuàng)傷大血管損傷的診斷率及救治成功率,從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殘率。這也是我們?nèi)〉幂^高保肢成功率的原因。
3.2 血管旁路移植的優(yōu)缺點 嚴重創(chuàng)傷包括皮膚、肌肉、骨骼、神經(jīng)及血管等多種組織的損傷,其中四肢主干血管損傷占有很大比例,此類損傷因為皮膚缺損、肌肉組織碾挫、粉碎性骨折、嚴重污染、合并全身嚴重復合傷等,給血管的修復造成了嚴重困難,急救和治療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肢體的成活及其功能[18,19]。若直接在損傷組織內(nèi)修復血管,又易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血管吻合口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吻合口破裂出血是一種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會因快速的出血而造成失血性休克、截肢、甚至喪失生命等。吻合口破裂出血是一種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會因快速的出血而造成失血性休克、截肢、甚至喪失生命等。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傳統(tǒng)的血管移植方法,其血管吻合口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血管旁路移植治療組,血管通暢率也明顯低于后者。發(fā)生血管吻合口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局部軟組織壞死、傷口感染等產(chǎn)生病理代謝產(chǎn)物,甚至膿液浸泡血管,容易導致血管痙攣、血栓形成[20,21]甚至吻合口破裂出血,對照組發(fā)生的4例吻合口破裂出血,全部是因為局部感染所致;移植的血管只能在周圍的組織間液中獲得氧供,而不能直接從血管腔內(nèi)攝取,而傳統(tǒng)的血管移植其血管床條件較差,移植的血管不能很好的獲得氧供,不利于血管吻合口的愈合;血管清創(chuàng)不足,姑息血管內(nèi)膜不光滑或血管挫傷的部分,術后出現(xiàn)血管壁壞死,血運重建后不斷受到血流沖擊,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本研究通過血管旁路移植,使移植血管及血管吻合口繞過損傷的創(chuàng)面,走行于健康的軟組織當中,這就使移植血管處于一個良好的組織血管床之中,從而保證了移植血管的局部環(huán)境與正常生理條件,使血管能夠獲得良好氧供,這將有利于血管吻合口的愈合。建立血管旁路可以解決移植物感染[9]和外露的問題,起到預防由于感染和外露造成的血管再栓塞、吻合口出血的作用[22],即使術后傷口發(fā)生化膿性感染,而旁路移植的血管仍可保護得很好,從而提高了手術療效和保肢成功率。同時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旁路移植的缺點:因旁路移植要求血管繞過損傷嚴重的區(qū)域,移植血管的長度比傳統(tǒng)修復方式所需的長,所以對供區(qū)的損傷相對較大,而且隨著移植血管長度的增加,術后發(fā)生血管痙攣的風險可能增高。我們相信隨著人工血管的應用,對供區(qū)造成的損傷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綜上所述,血管旁路移植術在四肢嚴重創(chuàng)傷保肢治療中,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率,提高血管通暢率,繼而提高了保肢成功率,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