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qū)中山門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天津 300181)
內(nèi)容提要: 目的:分析不同胃管固定法對昏迷患者非計劃拔管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104例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胃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2例患者,組間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對比。兩組患者進行胃管置入之前均給予相同的護理措施,然后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胃管固定方法(人型固定),研究組應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不適情況和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輕度焦慮和中度焦慮患者數(shù)量分別為12例(23.08%)和28例(53.85%),均顯著多于對照組的5例(9.62%)和11例(21.15%),P<0.05。研究組患者輕度不適患者數(shù)量為34例(65.38%),顯著多于對照組的22例(42.31%),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分別為1.92%(1/52)和13.46%(7/52),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行胃管置入進行治療的昏迷患者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慮和不適情況,降低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
對于昏迷患者通常采用胃管留置方法進行治療,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患者胃腸壓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為引流胃液成分進行分析,為疾病診療提供依據(jù)[1]。相關研究表明對于急癥中毒昏迷患者及早進行胃管置入,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胃腸道沖洗時間,進而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同時及早進行胃管置入有助于避免患者在搬運過程中發(fā)生嗆咳以及誤吸等不良事件[2]。但是對于胃管置入昏迷患者來說,容易出現(xiàn)非計劃性拔管事件,嚴重影響胃管留置治療的效果[3]。導致患者出現(xiàn)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比如搬運過程中給患者帶來的不適、胃管固定不牢固以及患者意識狀態(tài)不清醒等,其中胃管固定方式也是導致胃管留置患者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研究顯示因胃管固定方式不當導致患者非計劃性拔管在所有非計劃性拔管中占比約為20%,可見對于昏迷患者在進行胃管留置治療時選取科學合理的胃管固定方法對于避免非計劃性拔管事件,保障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4]。常規(guī)胃管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的優(yōu)點,但是在對昏迷患者進行胃管插管時,操作環(huán)境往往較為混亂,受到環(huán)境因素影響,胃管固定操作過程容易不規(guī)范,進而容易導致胃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滑脫,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不良事件[5]。非計劃性拔管既會增加患者發(fā)生嗆咳以及誤吸的風險,同時會給患者帶來咽喉等部位的不適,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诖?,為了尋求更為有效的胃管固定方法,本文選取10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對比研究。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104例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胃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52例)和對照組(52例)。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胃管插入指征;(2)兩組患者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口咽部感染患者;(2)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3)需要進行氣管切開治療患者;(4)妊娠期患者。研究組包括男性患者34例(65.38%)和女性患者18例(34.62%),年齡范圍為22~65歲,平均(41.63±6.74)歲,包括有機磷中毒患者16例(30.77%)、食物中毒患者24例(46.15%)、藥物中毒患者7例(13.46%)、其他患者5例(9.62%)。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33例(63.46%)和女性患者19例(36.54%),年齡范圍為20~66歲,平均(41.52±6.86)歲,包括有機磷中毒患者14例(26.92%)、食物中毒患者25例(48.08%)、藥物中毒患者9例(17.31%)、其他患者4例(7.69%)。組間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對比。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胃管置入之前均給予相同的護理措施,包括將患者及時搬離危險環(huán)境,對患者的鼻腔以及口腔進行清潔等。為了保障對比研究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對兩組患者進行胃管置入時均采用同一型號的胃管,并且均采用經(jīng)鼻胃管置入方式[6]。在胃管置入之前首先需要大體評估胃管置入長度,給予耳垂-鼻尖+發(fā)際-劍突體表長度確定胃管置入長度,通常為60~70cm,有助于胃管能夠深入到胃內(nèi)部。需要注意的是胃管置入長度并不是越長越好,如果胃管置入長度過長將會導致胃管在患者胃內(nèi)發(fā)生打折,從而會對引流效果產(chǎn)生負面影響。然后采用石蠟油對患者胃管進行潤滑,之后經(jīng)鼻緩慢均勻置入,在置入過程中避免發(fā)生胃管彎曲等不良情況。胃管置入成功后,認真標記刻度,避免胃管置入過深或者過淺。在難以準確判斷胃管位置時,可以采用注射器抽吸方法對其進行判定[7]。同時插管過程中操作人員除了要按照規(guī)范進行操作外,還應該動作輕柔,避免給患者帶來嚴重不適,如果在插管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阻礙應該停止插管,分析阻礙產(chǎn)生的原因,阻礙消除之后再繼續(xù)進行插管,不能強行插入。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胃管固定方法(人型固定),利用剪刀將鼻貼剪成2.5cm×5.0cm的長方形,然后將其反方向纏繞胃管鼻孔位置處,固定在患者兩側鼻翼,之后在長方形鼻貼下方沿垂直方向黏貼兩條5.5cm×1.0cm膠布。研究組應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基于胃管置入鼻孔選擇左右鼻貼,將其分為左右對稱的類似字母“F”的圖形,上方采用5.0cm×2.5cm長方形鼻貼黏貼在兩側鼻翼對胃管進行固定,下方采用3.0cm×0.5cm長方形鼻貼沿垂直方向進行黏貼對胃管進行固定,中間采用1.5cm×1.5cm正方形鼻貼環(huán)繞胃管然后固定在鼻孔下方位置對胃管進行固定。
觀察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不適情況和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焦慮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判定,評分小于60分為輕度焦慮,評分為60~70分為中度焦慮,評分大于70分為重度焦慮。不適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判定,0~3分為輕度不適,4~6分為中度不適,7~10分為重度不適。
研究組患者輕度焦慮和中度焦慮患者數(shù)量分別為12例(23.08%)和28例(53.85%),均顯著多于對照組的5例(9.62%)和11例(21.1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輕度不適患者數(shù)量為34例(65.38%),顯著多于對照組的22例(42.3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適情況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分別為1.92%(1/52)和13.46%(7/52),組間差異顯著(P<0.05)。
胃管置入是在臨床治療中進行胃腸減壓以及營養(yǎng)支持的主要措施,尤其是對于因中毒導致的昏迷患者,通過胃管置入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中毒物質,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時開展洗胃等來促進有毒物質的排出,為患者治療爭取時間[8]。但是在胃管置入治療中胃管非計劃拔管是普遍面臨的問題,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胃管置入給患者帶來的不適,胃管作為一種外界異物在置入過程中會給患者帶來明顯的不適,人體鼻腔以及咽喉等部位分布著豐富的三叉神經(jīng)眼支,其在胃管置入過程中會產(chǎn)生明顯興奮,促使患者產(chǎn)生流淚以及惡心等不適癥狀[9]。二是患者的無意識行為,昏迷患者意識往往不清醒,其在體位改變以及搬運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無意識行為也可能導致胃管滑脫或者松動。三是胃管固定方法,常規(guī)的人字型胃管固定方法不牢,特別是在患者皮膚不平整以及皮膚汗腺分泌過多的情況下,臨床常用的紙質膠布難以實現(xiàn)牢固固定,進而容易導致胃管滑脫[10]。同時常規(guī)的胃管固定方法是采用膠帶將其固定于患者的鼻翼位置處,膠帶與皮膚接觸面積較小,同時人字型固定方法在患者活動的情況下會促使黏貼處張力增加,進而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由此可見,胃管固定方法的不同是影響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增強對胃管的固定性,避免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本文分析了改良胃管固定方法的應用效果。改良后的胃管固定方法采用三條膠帶分上、中、下三個位置分布進行固定,既有助于增大膠帶與皮膚之間的接觸面積,又能夠有效緩解黏貼張力,進而可以顯著提升固定的牢固性。本文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和傳統(tǒng)胃管固定方法,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焦慮情況和不適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為1.92%(1/5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46%(7/52),P<0.05。由此可見,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不僅有助于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同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慮和不適情況。
綜上所述,不同胃管固定方法對于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具有顯著影響,改良后的胃管固定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慮和不適情況,降低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