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云棲
絕大多數中職語文教師仍舊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是過分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傳輸,而忽略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與知識共同發(fā)展。還有部分中職語文教師只是將德育作為一種教學任務,而不是真正將它落實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但事實上,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在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學習到相應的知識,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德育方面的思想。在現如今的社會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具有專業(yè)知識,同時也應當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與就業(yè)素質。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企業(yè)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需要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也應當符合社會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企業(yè)進行工作。不僅如此,中職學生的年齡還相對較小,思想層面還不夠成熟,極有可能受外界的影響而出現思想道德品質出現錯誤的現象。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在中職語文課堂當中,眾多文章當中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品質都是不同的,是值得更進一步學習的,因此,語文教師應當良好地將德育滲透到語文課堂中。
在中職語文教材當中的文章通常是通過篩選才能夠被錄入教材當中的,它的作者和文章等都是能夠促進學生進步的。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通過調查作者的背景,發(fā)掘他們的精神品質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能夠在無形當中更進一步地得到德育層面的教育。比如《國殤》的作者屈原,他的精神品質十分值得學生學習。屈原一直主張用賢明,富國興兵,即使后來被小人所陷害,被流落至邊遠地區(qū),也一直擔憂國家的人民,最后直至國家被侵略,他也不愿意舍棄自己的國家,不愿舍棄自己的信仰,最后投江殉國。同時,屈原在二十多歲時就身居高位,他可以以自己的地位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并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他秉承自身高潔的精神,一直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通過屈原的精神品質,我們可以發(fā)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思想道德品質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學習并要一直傳承下去的。
雖說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語文課堂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只能夠在利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德育進行滲透,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就能感受到德育教學。因此,教師在做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時,應當針對不同的語文文章來分析其所體現的思想,從思想層面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在潛移默化當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從中職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許多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從分析人物形象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可以使得學生的心理得到進一步的凈化。比如,《國家的兒子》以航空英雄羅陽生平事跡和幾代航空人實干興邦、奮斗強國精神為題材。首次對以羅陽同志為代表的幾代航空人進行了畫卷般的描繪和塑造,全景式地記錄了羅陽同志30年獻身航空事業(yè)的人生軌跡,深刻詮釋了羅陽同志的精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最好踐行。本文通過展現羅陽同志不畏艱辛,為國奮斗的影響來對羅陽同志進行良好的形象塑造。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從文章當中感受到人物所傳達的精神品質,學生也能夠受到深刻的教育。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它不同于思想道德的課本,通篇都是德育知識的體現。在語文課本中,只能通過文章所體現的思想價值等來滲透德育知識。而在語文課堂當中滲透德育教學應當對學生進行選擇性的德育滲透,選擇文章內的側重點,讓學生正確認知到文章當中的重點。但同時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時,也應當進行分層教學,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語文課堂當中學習到德育知識,促進每位學生思想層面的進步。
在中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有語文文章的學習,教師還應當通過作文寫作等教學形式來幫助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可以在學習完一篇文章后,讓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和文章表達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對其寫一篇觀后感。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文章的真正學習和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更加明確從文章當中所學習的精神品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德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教師能夠真正認識到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在語文課堂當中真正滲透德育知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進步,保證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思想道德品質共同發(fā)展。但是,教師也應當明確德育的輔助作用,不能取締語文教學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