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J
前段時間,我買了丹東的草莓,個大又甜,草莓味很濃郁。女兒非常愛吃。周末,家里老人來玩,我就又買了一些,洗了一盆放在茶幾上,大家一起吃。老人家看到女兒那么愛吃,就都默認了這是給女兒吃的,自己一個都不動。
女兒一開始沒留意,就自己管自己在吃了。吃了大概4 個后,她突然停下來了,開始了分草莓的工作。一個一個地塞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手上,老人們拒絕后,女兒會看幾秒(我感覺她是在判斷老人是真不要還是假不要),然后就堅持非要他們吃,老人這才收下了.最后,我們?nèi)页圆葺汲缘煤荛_心。
那天后,父母們就感嘆,一個勁地說我們教得好,女兒很大氣,愛分享。
要讓孩子能感受到真“擁有”,那首先要解決物權(quán)概念。2 歲后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很多孩子開始非常清楚地劃清自己的領(lǐng)地,什么東西都是“我的,我的”掛在嘴邊。這時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我的”宣言,及時回應,“對的,這是你的玩具”;拿孩子東西時需要請求,“寶寶,我能拿一本你的書嗎?”
但我們經(jīng)常忽略的是,尊重是互相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時,我們也要開始讓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我們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理解“你的、他的、大家的”。
孩子亂摸家里人東西的時候,開始提醒孩子,“這是我的鞋子,你要穿的話需要詢問媽媽,就像媽媽詢問你的玩具一樣?!痹诠矆鏊プC會就要強化這個概念,“這是圖書館的書,圖書館的書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看?!?/p>
防止孩子“自我中心”,并不是打壓孩子捍衛(wèi)“我的”意識,而是需要擴大孩子的認知詞匯,引入“他的、大家的”,這樣他們才不會有默認“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另外有一點也是經(jīng)常會被忽略的,就是真的尊重孩子的“我的”。比如,孩子得到別人給她的一顆糖,哪怕我們認為這是“不健康”的,我也不會因此就非常強勢地說,不能吃,更加不會因為不想孩子吃,而騙孩子非要給媽媽吃。
當孩子不需要防著守著,而是可以安心地“擁有”,那才是真正的“擁有”。這樣的經(jīng)歷體會多了,他們會真正覺得安全。
真“擁有”是安全的,而不是讓孩子活在恐慌和不確定之中,因此不要逗孩子去分享?!澳懿荒芙o我吃一口???”孩子掙扎了很久給了,然后我們擺擺手說,“乖孩子,我不吃,你吃吧?!狈窒響撌请p方都快樂的行為,尤其是分享方孩子能感受到快樂。
將心比心,有人問你要東西,你心理建設(shè)很久給了,結(jié)果對方說,“逗你玩呢”,你什么感受?這樣的“不開心”就會作用于對于“分享”的認知,越是逗孩子分享,鍛煉孩子大方,基本上這個孩子就會愈發(fā)變得“小氣”。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他不能從做這件事來獲得確定的“收益”,他不會“傻”到繼續(xù)做這件事。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吃孩子的東西,那么孩子給了請接受,開開心心地一起吃完,讓孩子感受到他分享后的結(jié)果。如果沒那么想吃想要,那么請不要做任何的試探和開玩笑,允許讓孩子踏實地享受擁有的快樂。如果一個孩子對于身邊最親密的人需要“提防”,那么他們肯定只能死守自己能控制的東西。
最后一點,也是最難的,真擁有就是需要允許孩子“自私”。面對所謂的“自私”,千萬別上帝視角?!澳悴荒茏运健焙汀澳惚仨毞窒怼?,粗看道理都對,但背后是強盜邏輯的,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一個人的感受,只是從我們的上帝視角來評判事物的對錯。
女兒前幾年也會的,愛吃的三文魚就想一個人全部吃完。這時,我們不會上綱上線地給她貼上“自私”的標簽,更加不會立馬教訓。我們做的就是真實表達父母的感受,這是大家一起吃的,媽媽也好喜歡吃啊,媽媽也想吃。我們家不存在一邊“讓著孩子”,一邊卻拼命教育。
我始終堅信,真正的成長來自真實的生活痕跡。女兒的確會不開心,我們就會提醒她,吃完了如果想吃,過兩天還會有。而且我們都會說到做到。之后再吃的時候,我就會提醒女兒,前幾天爸爸媽媽和你吃三文魚吃得可開心了,所以我們今天還吃。我們都喜歡吃,大家都吃得很開心。
這第二件事更加重要,“自私”的孩子之所以“自私”,就是他們很愛,但又很怕不再擁有。如果這個孩子經(jīng)歷過很多次,原來想要的東西今天沒了,過幾天還會有,那么他們基本上是不會自私的。
這就是女兒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她愛吃草莓是真的,但是我相信她也是真實確定地知道,自己想吃的話,一定還會有,所以她完全不介意分享。
上面這三大原則看似是在聊分享,其實底層邏輯卻是,不要讓孩子的內(nèi)心有匱乏感。
一個真實故事,朋友家的兒子一直拘謹也不愛分享,孩子很愛吃棉花糖,媽媽一直不肯給,兒子也蠻聽話。后來有一次,媽媽放開了,用她原話說,她不想做個哆哆嗦嗦的媽媽了,給兒子買了一個大桶分享裝。兒子那天開心得像朵花,從店里抱出這個糖果桶,就主動和店員和出租車司機,幾乎和所有人都在說自己的這個禮物,一改往日的拘謹。
那一次朋友很感嘆,她突然意識到,原來兒子的拘謹來自于之前的“不滿足”。我問,孩子有一口氣拼命吃完嗎?朋友說頭幾天的確吃很多,但再之后他反而沒有那么愛吃了。但是那個大桶,似乎變成了他自信和力量的來源。
后來朋友和我說的原話,我不會害怕放縱孩子,只要我能提供,那么如果孩子只是需要兩顆糖,我額外給他的八顆都是在說“我愛你”。
早幾年都愛提一個詞叫“富養(yǎng)”,其實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給予孩子產(chǎn)生一種“什么都夠用”的狀態(tài),這一點太關(guān)鍵了。
總是逼著孩子分享的,這些孩子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是不夠的,那么只要有機會就會霸占來讓自己“夠用”;總是視甜品糖果為洪水猛獸的,這些孩子往往反而更容易吃很多,因為總不夠,只能抓住機會一次吃個夠“囤著”;總是不允許孩子打游戲看電視的,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上癮,因為不“夠用”,那么就要一次性地揮霍沉迷其中的快感。
王爾德說過:“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钡覀兇蠖鄶?shù)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而且當我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孩子愉快的事物時,還總不忘附加一句,我這么做是為了你好。
但結(jié)果往往是,越禁止越吸引人,越不許越叛逆。
人,都是欲望的動物,剝奪只會讓心底產(chǎn)生黑洞,從而積累起越來越深“要擁有”的執(zhí)念。
“什么都夠用”,才會一切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