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戰(zhàn)
摘 要:眾所周知,教師常用提問作為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方式,借助于有效的問題與互動來推進課程的開展,從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提問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在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上下功夫,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際教學推進情況,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針對教學內容來設計高效的提問,以便于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提問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故常作為教師檢驗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解讀。而且從一定角度來說,教師對于語文的教學,實際上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把握。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教師不單單有著課內教學的職責,更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而巧妙的提問能夠不斷給課堂提供動力,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他們思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對于初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有效的問題對于課堂教學推進而言,是至關重要重要的?;诖?,文章將就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展開分析,以期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堂提問要具有針對性
雖然說提問能夠賦予課堂活力,有效提升課堂質量,但是教師提的問題必須與教學內容相符,而且讓每位學生都能夠進行獨立思考。脫離課堂教學內容的問題與人云亦云的答案,是無法達到教學預期目標的。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方向,控制好問題的難易度,讓學生在能夠讀懂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思考,各抒己見,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探索問題、解答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增強自己的信心,激發(fā)自身的潛能。
比如,以教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的《鄉(xiāng)愁》為例,教師可以針對這篇文章設計以及幾個問題:課文中的鄉(xiāng)愁有什么?鄉(xiāng)愁有哪些變化?每種鄉(xiāng)愁代表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認為為什么作者的情感會發(fā)生變化?等等,教師可以按照此類順序向學生依次提問,由簡到難,從淺入深,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問題都針對是對課文內容進行,而且都有潛在的關聯。這樣一來,學生在回答完問題時,能夠在腦海里對文章的主線有一定的把握,加之后期自身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使得學生更能精準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有效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難點知識,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
二、課堂提問要具有層次性
一個問題的好壞,不僅僅在于問了什么,更在于問題之間是否存在聯系、聯系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針對學生劃分層次。課堂提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就提出的問題做出更為深層次的思考,此時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能夠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引導和驅使的作用。由此觀之,教師需要用整體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在每一個問題提出時,都保持著整體思維,在整體的角度上先自己分析,而后再換位到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保證問題不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隨之將問題劃分好層次,讓他們逐步解答;同時,還應顧及到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
比如,在教授《岳陽樓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好文章主題與情感,從而能夠在認知上得到整體性進步,教師可以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性綜合分析課設計類似以下的問題:對于理解閱讀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提問:文中哪幾段為寫景,哪幾段為抒情?針對能力偏向于中等水平且日常表現較為活躍的學生則可提問:文中‘古仁人和‘遷客騷人之間存在的不同有哪些?而對于閱讀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問“文中最能抒發(fā)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它體現了作者怎么樣的政治理想?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分層設計,能夠讓他們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得以發(fā)散、拓寬,而且能夠讓他們得到整體性進步。
三、課堂提問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
千篇一律的事物,容易讓人們產生疲憊感,這對于問題來說也是一樣的。假如教師總是提問相同、單一的類型的問題,學生往往會缺少回答的積極性。而且沒有將學生放于主體地位,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給足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可能學生還沒思考好教師的問題,就需要開始準備回答了,這樣會使得學生開始滋生害怕、恐懼的心理,無法發(fā)揮提問原有的作用。同樣,會造成同樣結果的還有,課堂提問過于普遍隨意,讓學生也對課程學習產生懈怠的心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必須采取行動加以改進,立足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放在第一位,重視起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給學生留足問題的思考時間。
比如,在教授九年級下冊的《魚我所欲也》時,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通常會問:文中主要寫了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fā)生了什么事?等等。學生對于這類提問,在課前預習時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缺乏挑戰(zhàn)性,導致興趣不斷下降。因而,教師的需要改變自己的固定式思維,開展創(chuàng)新、多樣的教學,讓課堂提問更具新穎性,以此來提升課堂的教學氛圍。故而,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設計:大家是如何看待“舍生取義”的?如何看待“乞人”食物來源的態(tài)度?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你學到了怎樣的論證方法?等。同時,在問題提出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散。由此可知,通過打破熟知的套路,給學生提供新鮮感,并且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思考,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促進課堂教學走向更深處,讓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思考中得到發(fā)散。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巧妙運用提問,把提問作為一個開展高效率教學的手段,把握好問題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從全局出發(fā),從整體考慮,將提問作為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知識點的導線,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不斷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以及其自身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通.有效提問:“課堂革命”的一個突破口——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26.
[2]高建芳.探索有效性提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43):25-26.
(河南省濟源市大峪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