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霞
會寧縣老君坡鎮(zhèn)衛(wèi)生院,甘肅 白銀 730700
慢性胃炎是一種患病人數(shù)較多的疾病,因多種因素而引發(fā)慢性胃黏膜炎性反應,其發(fā)生率位居各類胃病首位,具有病程長、致病因素復雜多樣、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一旦患有此病,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威脅[1]。西醫(yī)臨床常采用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保護胃黏膜等藥物來減輕病情,控制病情進展,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及機體耐藥性的增加使得治療效果常難以滿足臨床預期[2]。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痞滿、胃脘痛”范疇,多因脾胃濕熱、濕濁內(nèi)阻、氣機失調(diào)所致,因此應以溫中瀉熱為主治。本研究從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中挑選出符合研究的患者106例,探討半夏瀉心湯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從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中挑選出符合研究的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脘腹脹痛、嘈雜反酸、痞滿、納差等,經(jīng)臨床相關檢查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了解的很清楚,同意參加研究,本人在協(xié)議書已經(jīng)簽字,且排除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消化道出血、過敏體質(zhì)、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治療依從性差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50例,女56例;年齡25-70歲,平均(46.87±3.62)歲;患病最短1年,最長10年,平均(5.43±1.26)年。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n=53)和研究組(n=53),兩組資料可比較(P>0.05),可在后續(xù)研究中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按照以往常規(guī)的方法治療,西咪替丁片每次0.2g,每6h服用1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每次40mg,每日2次;硫糖鋁咀嚼片每次0.25g,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研究組再輔以半夏瀉心湯治療,其余與對照組保持一致,組方:黨參、枳殼各15g,枳實、白及、黃芩、木香各10g,竹茹8g,甘草6g,干姜4g,黃連3g,大棗6枚。腸鳴腹瀉者加焦三仙15g,白術10g,木香9g;納差者加麥芽、谷芽各10g;腹脹者加大腹皮12g,紫蘇10g,九香蟲6g;反酸者加煅瓦楞子20g,海螵蛸15g,吳茱萸3g。將諸藥水煎至300mL左右,于早晚兩次進行分服,每日一劑,連續(xù)治療1個月。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
1.3評價標準 (1)中醫(yī)證候評分[3]:從脘腹脹痛、嘈雜反酸、痞滿、納差4個方面評價患者的中醫(yī)證候,根據(jù)其嚴重程度分為無癥狀、癥狀輕微、癥狀尚可、癥狀嚴重,分別記0分、1分、2分、3分。(2)療效評價標準[4]:顯效:治療后患者全部病癥消失或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以上,胃鏡顯示胃黏膜炎癥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病癥及胃黏膜炎癥顯著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50%-90%;無效:以上指標變化均不大;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2.1治療總有效率 研究組患者顯效31例,有效19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50/53),對照組患者分別為26例、15例和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7.36%(41/53),兩組差異較大(P<0.05)。
2.2中醫(yī)證候評分 研究組患者脘腹脹痛(0.83±0.22)分,嘈雜反酸(1.02±0.24)分,痞滿(1.06±0.28)分,納差(1.03±0.27)分,對照組患者脘腹脹痛(2.16±0.48)分,嘈雜反酸(2.04±0.35)分,痞滿(2.06±0.41)分,納差(1.98±0.57)分,兩組差異較大(P<0.05)。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多因脾胃虛弱、外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使脾胃受損、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為虛,氣滯血瘀為實的虛實夾雜之證。半夏瀉心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中半夏具有消痞散結、和胃降逆功效;黃芩、黃連能夠清熱燥濕;干姜具有和胃、消除寒涼;黃芩清胃散熱;黨參、甘草健脾除濕、補虛甘溫;大棗益氣和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燥濕、健脾和胃、消痞散結之功效?,F(xiàn)代藥理也表明,半夏瀉心湯能夠增強胃腸道的蠕動,保護胃黏膜,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及祛邪之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此方,治療效果更顯著[5]。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50/5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36%(41/53),兩組差異較大(P<0.05);治療后研究組組脘腹脹痛、嘈雜反酸、痞滿、納差等癥候評分比對照組對應指標評分減少很多,組間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可有效緩解中醫(yī)證候,提高治療效果,能夠明顯增強病情康復,值得擴大推廣,其他醫(yī)院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