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教科書的字體和字號的使用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它不僅需要考慮教科書各元素的功能和實用性,也需要兼顧版式美觀和藝術性。自清末近代出版技術進入中國以來,教科書的字體和字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出版模式和近代出版模式的雙重影響,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傳承性,宋體和楷體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的主要字體。按課文不同功能模塊進行字號區(qū)分成為固定模式,并且字號大小隨著年級的升高成逐漸遞減趨勢。本文通過收集各個時期教科書實例,采用實際測量的方法,對字體和字號進行了全面研究,并通過比較和統(tǒng)計,對各個時期教科書字體和字號的使用特征、時代特色和演變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呈現(xiàn)了中國百年教科書字體和字號的發(fā)展歷程,對當代教科書字體字號的使用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科書 字體 字號 清末 民國 新中國
一、 清末教科書的字體字號特征和演變
(一)清末教科書的字體構成
清末時期,隨著鉛字印刷術的流入和使用,教科書的字體逐漸形成了以宋體為主,楷體為輔的格局。宋體字作為教科書印刷主要字體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古代雕版印書不可能選用手寫風格很強或藝術感很強的字體,客觀要求以一種比較容易制版的字體進行印刷,而宋體字的特點符合這種要求。其次,雕刻所用木板具有木紋一般為橫向,橫向較為結實而縱向容易斷裂,這樣客觀要求字體的縱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因此宋體字形也是橫細縱粗。再次,宋體字的字形方正,整齊均勻,結構嚴謹,棱角分明,橫平豎直,適合雕版刻字,以至于后來的鉛字印刷也采用宋體字作為制作字模的標準字體。
由此看來,清末的教科書主要選擇了宋體字作為印刷字體也就不足為奇。清末以宋體字印刷的教科書代表作品有南陽公學《蒙學課本》,文明書局《蒙學科學全書》,商務印書館的《繪圖文學初階》和《最新教科書》系列。
與宋體相比,楷體是一種比較標準的手寫體,更接近毛筆字。楷體結構勻稱、筆畫清晰,是現(xiàn)代漢字的標準字體之一。清末教科書也有以楷體印刷的范例,如澄衷學堂的 《字課圖說》 和無錫三等公學堂的《蒙學讀本全書》。
(二)清末教科書的字號選擇
現(xiàn)代書籍中對字號的選擇體現(xiàn)了差異化原則,比如標題字一般最大,正文字次之,注釋和文獻字較小。清末教科書字號的選擇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差異化原則。比如無錫三等公學堂的《蒙學讀本全書》,從卷一到卷七,無論是標題,還是正文及注釋,都遵循字號逐漸縮小的原則,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意識地在不同階段的課本中使用不同大小的字號。
另外,清末教科書字號的選擇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按功能區(qū)分的差異化原則。標題的字號與正文大字的字號相同或相近,說明當時并沒有形成區(qū)分標題和正文字號的習慣。而正文的字號無一例外的大于注釋的字號,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意識區(qū)分正文和非正文。字號的區(qū)分有利于讀者閱讀,清末的教科書在這一點上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書籍十分相似。
二、民國時期中國現(xiàn)代教科書字體字號使用規(guī)則基本成型
(一)民國時期教科書字體的特征
民國教科書的字體顯示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的表現(xiàn)是,宋體字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改變,民國教科書以楷體字為主、宋體字為輔的局面得以確立。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清末教科書中以宋體為主與當時沒有楷體字模有一定關系,而民國時期楷體字的大量運用與楷體字模的出現(xiàn)有很大關系。其次,楷體字在教科書中的大量運用恰好處于民國建立初期,這與當時的政治形式變化、教科書編寫的指導原則變化有一定的關系??w字比宋體字更接近書寫文字,其在小學課本中的應用兼顧了學認字和學寫字的雙重功能。如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以楷體印刷,與時代變遷不謀而合。再次,整體上講在民國教科書中宋體雖然不如楷體字使用頻繁,但民國中后期的教科書中,尤其是高年級的教科書中,宋體字仍然是主要的印刷字體。
此外,民國時期教科書的字體使用出現(xiàn)了明顯的功能區(qū)分。民國早期的教科書多采用楷體為主要字體,而到了中后期,低年級課本中采用楷體,而高年級課本采用了宋體為主要字體,這符合兒童教育心理學。首先,兒童對圖像比對文字更敏感,更容易接受富于藝術感和美感的類毛筆字體。其次,兒童在學習中首先看到整體,然后才注意局部。楷體字整體感較強,給人的視覺刺激和美感比較強烈。再次,楷體字比宋體字有利于兒童學習寫字,以類毛筆字的楷體作為學習初期的模仿字體十分合適。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教科書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高年級課本中對宋體字的運用方面。如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中,1-4冊低年級課本使用了楷體為主要字體,而5-8冊高年級課本中使用了宋體為主要字體。這是由于當時社會上各種文字媒體采用的主流字體仍然是宋體,高年級采用宋體為主是與社會接軌。高年級課本中文字密度的增加,也客觀上要求課本采用比較規(guī)范的宋體字作為主要字體。
(二)民國時期教科書的字號選擇
民國時期教科書的字號也遵循文字功能的不同,字號的大小也有所差異。首先,低年級課本字號比較大,文字信息量不大,配以插圖,而高年級課本字號較小,信息量較大,這種差異化的原則符合學生各年齡階段的學習特點。其次,正文字號最大,其次是標題,注釋字號一般最小。正文字號依年級的增長,逐漸縮小,比如1929—1930年由世界書局出版的《新主義教科書前期小學國語讀本》中,第一冊正文為46磅和26磅楷體字,而第五冊為22磅楷體字,而注釋為16磅楷體字,此規(guī)律在民國教科書中十分明顯,可以說是無一例外。這說明在民國時期,教科書字體字號的使用原則已經(jīng)確立。
總之,民國時期低年級以楷體而高年級以宋體為主的字體使用原則,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教科書的發(fā)展,當代教科書仍然遵循了這一原則,成為百年不變的規(guī)律。
三、新中國教科書字體字號時代特征和演變(一)新中國初期教科書字體字號的應用特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簡體字的標準并未出臺,所以很多教科書出現(xiàn)了繁體字和簡化字混合使用的情況。 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編印《簡化字總表》完成。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要求出版社、印刷廠、字模廠等都要按照發(fā)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來設計鉛活字字體。此后出版的教科書,均使用了較為規(guī)范的簡體字。20世紀60年代涌現(xiàn)出一批新字體,比如各種宋體字和仿宋體字、各種楷體字、各種黑體字和隸書體字,但在教科書中,使用的字體比較單一和保守。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從字體運用上看,主要使用了楷體、宋體和黑體三種字體??w字和宋體字的運用較黑體字更多。從文字的功能來看,標題的字體基本采用了從17磅至12磅的字體,而正文采用了22磅至9磅的字體??偟膩碚f,標題字號大于或等于正文字號。另外,從教科書字號與年級的關系來看,低年級正文采用的文字普遍較大,以楷體為主,高年級正文字體較小,以宋體為主。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字體和字號的運用比較規(guī)范,根據(jù)不同文字功能所采用不同字體和字號,比較科學合理。
(二)改革開放后教科書字體字號的完善和改進
1.改革開放后教科書字體字號的使用特征
1977年之后的教科書字體和字號的使用原則基本繼承了之前教科書的原則,即按不同文字功能及重要性以不同字體和字號加以區(qū)分。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教科書按內(nèi)容可以分為課文、課后問答和基礎訓練(綜合訓練/練習/語文天地)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字體和字號選擇均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正文的標題以仿宋體和宋體為主,兼顧黑體,字號的范圍從12磅到26磅均有。課文正文部分的字體主要為宋體和楷體,低年級主要以楷體為主,高年級主要以宋體為主。在正文的字號方面,從10.5磅到22磅均可以看到,不同地區(qū)和年代出版的教科書差別較大。課后問答部分的字體以宋體和楷體為主,偶見仿宋體,字號范圍從9磅到17磅,以10.5磅、12磅和16磅居多。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年代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中,課文正文部分的字體使用,在低年級和高年級有明顯的區(qū)分,而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年代的教科書相比,字體及字號的使用差別較大。
2.電腦字體在教科書中的使用
在鉛字排版的時代,傳統(tǒng)字體在教科書版面中的體現(xiàn)依賴于鉛字印刷,保證了印刷的標準化和均一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電腦字庫的應用,大量新款電腦字體不斷推出,極大豐富了字體的類型,為教科書中的字體運用打開了廣闊的空間。雖然字型字體多種多樣,但教科書中采用的字體往往是比較標準和成熟的電腦字體。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科書中,字體的選用主要來自于漢儀字庫,字體的風格樣式仍以楷體、宋體、仿宋和黑體為主。
參考文獻:
[1] 劉釗.漢字印刷字體發(fā)展、設計與應用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
作 者: 喬思瑾,文學碩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編輯,研究方向:書籍設計、插圖設計。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