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軍
從功能類型角度看,語體大致可以分為敘事語篇和非敘事語篇兩大類[1],而敘事語篇則是語法研究用得最多的一類材料。典型的敘事語篇包括小說和民間故事、童話故事與寓言故事等(合稱故事類)。小說和故事雖然都屬于敘事語篇,但從敘事學(xué)角度看,二者講述人、敘述視角、受話人和使用場合等方面也有差異[2]10,探討這種差異及其語言表現(xiàn)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敘事語體的認識。另一方面,敘事語篇(包括小說和故事)一般都包含敘述和對話兩個部分。從敘事學(xué)、言語行為和語體等角度看,二者也明顯不同。敘事語篇的敘述部分主要是講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且大多為第三人稱視角(尤其是故事類)。而其對話部分則主要是故事人物之間面對面的言語互動,雖然不排除有講述事件的句子,但用大段對話來講故事經(jīng)過的還是比較少。這種功能上的不同肯定也會在語言形式上表現(xiàn)出來,然而傳統(tǒng)研究由于認識和技術(shù)等原因一般對此不加區(qū)分,這種材料上的明顯異質(zhì)性必然會影響到結(jié)論的準確性和適用性。因此,研究小說與故事、小說和故事的敘述與對話的功能差異及其語言表現(xiàn)就顯得很有必要。
本文采用量化比較的方法[3]134-138,以敘事語篇中“了”“著”的使用為例來探討這個問題。具體說,先分別比較小說語篇和故事語篇的敘述部分和對話部分“了”與“著”以及“了1”與“了2”的頻率(次/萬字)差異,然后比較四個詞在四種材料中的頻率變化,最后比較四個詞兩兩之間相關(guān)性的區(qū)別,以此說明小說和故事、敘述與對話的不同。
本文所用小說材料包括44位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186篇小說,共計1 310萬字;故事類材料包括2004—2011年《故事會》、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等,共計946萬字。先用程序分離出對話和敘述兩個部分(忽略引號不匹配的段落),再分別進行分詞,最后再進行統(tǒng)計和計算。
首先考察“了”“著”在小說和故事的敘述和對話中的頻率差異,見表1。
表1小說和故事中“了”“著”的頻率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
1)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了”的頻率都遠高于“著”,不過這種差異在敘述中略低一些,在對話中更高更明顯。
2)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了”在敘述與對話中的頻率都差不多(1.184和1.312倍),而“著”在敘述中的頻率則遠高于對話(3.504和3.388倍),這導(dǎo)致對話中“了”與“著”的頻率差異比敘述更大。
3)無論是敘述還是對話,“了”在故事中的頻率都略高于小說,而“著”則相反。這導(dǎo)致故事中“了”與“著”的頻率差異比小說更大。
因此,這里要回答的問題是:
第一,為什么敘事語體中“了”要多于“著”?
第二,為什么敘述部分的“著”要遠多于對話部分?
第三,為什么故事中的“了”比小說多,而“著”比小說少?
第一個問題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三個:
首先從語義功能角度看,“了1”用于事件句,表示事件的完成或?qū)崿F(xiàn);“了2”用于敘述表示變化,用于對話表示話主顯身的主觀近距離互動[4]332。而“著”則是背景[5]38-55或靜態(tài)[6]109標記,功能單一。因此,“了”的功能比“著”要豐富得多,其適用場景更多,出現(xiàn)頻率自然也就更高。
其次從表達需要的角度看,敘事語體主體是講故事,其敘述部分更是主要用來講述事件經(jīng)過,而對話部分的主要功能則不是敘事,而是用來刻畫劇中人物(聽說雙方)的交際互動。
最后從詞語搭配角度看,“了”能搭配的動詞比“著”要廣泛得多。比如動態(tài)、活動、瞬間和感情動詞等都不能單獨帶“著”,而帶“了”則沒有問題。
第二個問題與“著”的主要功能有關(guān)。根據(jù)劉一之(2001)的研究,北京話中“著”雖然有多種用法,但最常見則是靜態(tài)標志和表示方式(方狀),其他用法都很少[6]109。小說和故事敘述部分主要是講述事件,隨著事件的推移;前景和背景也在不斷變換,自然需要利用作為靜態(tài)標志的“著”來標明這種改變[5]38。而對話部分主要功能不是敘述事件,因而不太需要用“著”來標記前景和背景的變換過程。
第三個問題說明同樣是敘事語體,故事與小說也有差異。作為時體助詞,“了”多用于前景句,“著”多用于背景句[5]38-55,前景是敘事的主線,背景則是鋪墊性的。因此,故事中“了”多、小說中“著”多這兩點說明,故事的敘事性強于小說、而小說的描寫性則強于故事。同理,(小說和故事)敘述部分的敘事性和描寫性都比對話部分強。
因為計算機無法自動區(qū)分“了1”“了2”,所以通過“了”的出現(xiàn)位置來加以鑒別。“了1”一般處在句中,“了2”位于句末(包括單句和復(fù)句分句)。因此,可以通過統(tǒng)計“了”與各種標點的組合次數(shù)來估算“了1”“了2”的實際次數(shù)。具體方法如下(右邊表示各項次數(shù)相加):
a.“了”的次數(shù)=了1+了2
b.“了2”的次數(shù)≈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
c.“了1”的次數(shù)=了-了2
通過這種間接方法,我們可以計算出二者出現(xiàn)次數(shù)和頻率的近似值。結(jié)果如下:
表2小說和故事中“了1”“了2”的頻率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
1)故事中“了1”“了2”的頻率都高于小說,這也說明故事的敘事性要強于小說。
2)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敘述中“了1”多于“了2”,對話中“了2”多于“了1”。
第二點可以從敘述與對話的功能差異、“了1”與“了2”的意義不同角度得到解釋。上文說過,敘述部分主要是用來講述事件,對話部分則主要表示人物的交際互動。而“了1”的主要作用是完成體,“了2”則主要體現(xiàn)聽說雙方的交際互動。因此,敘述與“了1”、對話與“了2”之間是無標記的配列關(guān)系,自然頻率更高;而敘述與“了2”、對話與“了1”的配列則是有標記的,頻率自然要低。
統(tǒng)計學(xué)中常用“樣本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①樣本標準差計算公式為其中s2為樣本方差,n為樣本數(shù),xi為單個樣本值,xˉ為x的樣本均值。來說明樣本的變異情況(波動大小)[7]44-46,此處我們采用這個方法來考察“了”與“著”以及“了1”與“了2”在小說和故事的敘述和對話中的頻率變化差異。
首先比較小說和故事中“了”與“著”的頻率變化,見表3。下面的“標準差1”“標準差2”分別指按作家和按單篇抽樣統(tǒng)計的結(jié)果。
表3小說和故事中“了”“著”的頻率標準差
從表3的兩種頻率標準差來看,“著”比“了”小、故事比小說小。樣本標準差反映的是樣本的波動情況,波動越小說明樣本內(nèi)部越均勻。因此就頻率變化來說,“著”比“了”穩(wěn)定、故事比小說勻質(zhì)。
然后再比較小說和故事的敘述和對話中“了”與“著”的頻率變化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
1)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了”“著”在對話中的頻率變化都比敘述小。從這點來看,對話比敘述穩(wěn)定、勻質(zhì)。
表4敘述和對話中“了”“著”的頻率標準差
2)無論是敘述還是對話,“了”“著”在故事中的頻率變化都比小說?。ㄓ绕涫恰爸保?,這也說明故事比小說要勻質(zhì)。
最后比較按單篇抽樣時,“了1”與“了2”的頻率變化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
1)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敘述中“了1”的頻率變化比“了2”大,對話中則相反。這與表3所反映的頻率對比是一致的。
2)無論是敘述還是對話,小說中“了1”“了2”的頻率變化都比故事大。這再次證明故事比小說勻質(zhì)。
結(jié)合頻率對比和頻率變化對比分析可以得出:
1)不區(qū)分敘述和對話時,頻率和頻率變化基本對應(yīng),頻率越高其變化也越大(比較表1與表3)。這既符合語言事實,也符合語言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一般來說,越是常用的詞用法越復(fù)雜,也越容易發(fā)生變化。比如“了”有“了1”“了2”,而“著”則基本都是靜態(tài)標志(劉一之,2001)。
2)區(qū)分敘述和對話時,頻率和頻率變化則不一定對應(yīng)。比如“了”的頻率,故事比小說高(表1);但其頻率變化,則是故事小于小說(表3)。這說明,敘述和對話的不同會對詞語的使用有重要影響。
采用統(tǒng)計學(xué)中說明兩個隨機變量相關(guān)程度的指標“Pearson線性相關(guān)積差系數(shù)”①Pearson線性相關(guān)積差系數(shù)r的計算公式為:其中cov(x,y)為變量x,y之間的協(xié)方差,sx,sy為x,y的樣本標準差,xi,yi為單個樣本值,xˉ,yˉ為x,y的樣本均值,n為樣本數(shù)。[10]159-165來考察“了”“著”“了1”“了2”的頻率相關(guān)性程度在小說和故事、敘述和對話中的差異。具體做法是采用平均抽樣的辦法,從四種材料中各抽取出字數(shù)相同的276份樣本(不同材料的樣本字數(shù)不同,因為總規(guī)模不同),然后分別統(tǒng)計這四個詞在四類樣本中的各自頻率,最后再算出四個詞兩兩之間的頻率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6小說和故事中“了/著/了1/了2”的頻率相關(guān)系數(shù)
從表6可以看出:
1)從四種材料看,除小說敘述中“了1”“了2”外,四組詞頻率相關(guān)性程度高低的排列順序都是:小說對話>故事敘述>故事對話>小說敘述。這可能說明,就詞語頻率相關(guān)性程度來說,故事材料比小說材料更穩(wěn)定、變化更小。
2)從四組詞看,其頻率相關(guān)性程度高低的排列順序是:了1/了2>了1/著>了/著>了2/著。這可能跟四個詞的語義功能有關(guān),因為“了1”與“著”都是體助詞,“了2”則是句末語氣詞,而“了1”句一般不自足,常常需要“了2”來結(jié)尾才能完句。
采用統(tǒng)計學(xué)中用于檢驗兩個變量是否獨立(獨立性檢驗)的卡方檢驗方法,從句子角度考察“了”與“著”相關(guān)可能性在小說和故事、敘述和對話中的差異②由于包含“了1”“了2”的句子數(shù)無法通過程序直接統(tǒng)計出來,故本文的卡方統(tǒng)計量檢驗暫不涉及它們。。具體做法是分別統(tǒng)計“了”與“著”在四種材料中出現(xiàn)和不出現(xiàn)的四種情況的句子數(shù),然后計算二者之間的卡方統(tǒng)計量。結(jié)果見表7。
表7小說和故事中“了”“著”句子數(shù)的卡方統(tǒng)計量
從表7可以看出,“了”與“著”之間的卡方統(tǒng)計量在四種材料中的排序是:小說對話>故事敘述>故事對話>小說敘述,這與上文根據(jù)頻率相關(guān)系數(shù)得出的結(jié)論完全一致。
文中我們運用量化比較的方法,從小說與故事、敘述與對話兩個維度,分別研究了“了”與“著”以及“了1”與“了2”的頻率、頻率變化和相關(guān)性的差異。主要結(jié)論是,隨著考慮因素的細化和深入,故事與敘述的語體差異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具體說有兩點:一是作為語法研究傳統(tǒng)語料的小說和故事,應(yīng)該區(qū)分敘述與對話的不同,對話部分并不是敘事性的;二是同樣是敘事語體語篇,小說的敘事性不如故事典型,內(nèi)部也不如故事穩(wěn)定、勻質(zhì)。因此可以說,功能、表達和語境等各種語體因素對于語言的使用都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