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惠玲,王定武,李麗
伴隨互聯網環(huán)境及大數據技術的急劇沖擊,新介質的強勢傳播方式占據了大眾傳播領域絕對的話語權?!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將“數字媒體的內容平臺”列為重點領域,加強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開展“互聯網+制造”向“互聯網+創(chuàng)造”行動?!爸袊圃?025”戰(zhàn)略對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具備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真正了解產業(yè)特性和智能制造技術的人才成為戰(zhàn)略實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如何借助優(yōu)勢創(chuàng)新觀念,探索“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此時代背景下,蚌埠學院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衍生品工作坊為依托,采用“孵化器”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組建優(yōu)秀教學團隊進行創(chuàng)新項目孵化,全方位幫助學生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進行創(chuàng)新開發(fā),以利于師生將硬知識與軟技能相互轉化、促進、再生?!把苌饭ぷ鞣弧睆娀瘜W生的設計素養(yǎng)、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工作坊創(chuàng)意課題定為民間紙馬遺存文化傳承的數字化創(chuàng)新開發(fā)。當前,以文本、圖像、音視頻和3D模型等為代表的視覺資源逐漸成為非遺數字化保護最為重要的信息載體[1]。民間版印紙馬作為非遺重點保護項目在社會重要轉型期面臨生存挑戰(zhàn),基于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衍生品工作坊以民間版印紙馬交互體驗為訴求進行虛擬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試圖探索民間版印紙馬文化的新型承傳方式——交互體驗設計,即融合了現代人的文化認同、視覺審美以及認知習慣的立體建構,達到了民間藝術文化遺產多維空間的互動、傳播、傳承。
中國民間紙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千載,融中國傳統(tǒng)信仰觀念、民俗文化與藝術創(chuàng)造為一體,成為中國版印畫文化遺產中豐富而復雜的類別,與唐代版印佛經的佛圖和敦煌道符上的神圖有源流關系,同時,還承繼了漢畫像石和佛教石窟神龕的藝術構圖樣式,成為一種新的民俗藝術品類[2]。包含道教、佛教、神話、傳說、風俗等支系,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追求的藝術化表現[3]。主要應用在歲時喜壽、祈財迎福、敬祖孝行等民俗禮儀中。在圖形與功用上,民俗紙馬與年畫的文化象征與藝術審美相類,圖案吉祥喜慶、用色五彩繽紛,不同的圖案與色彩象征豐富的寓意,代表不同的功用。例如灶神、魁星神君、文昌帝君、牛欄之神,床公床母等圖案,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的信仰和神靈的崇拜。
紙馬藝術圖像在構圖范式上呈多類圖式,主要呈現獨神圖式、雙神圖式、眾神圖式。圖像主題表現上多寓意“吉祥如意”“生育繁衍”“納祥求美”等,達到了人們的心意表現與情感共鳴,營構樸素的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yǎng)、全等多元化的圖式表達(圖1、圖2、圖3、圖4、圖5)。這些喜壽佳期、逢年過節(jié)才出現的紙馬文化折射出中國民俗文化信仰與生活習俗,是民間生活寄托而自為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它亦圣亦俗、亦奇亦平、亦莊亦諧,凸顯了中國民俗紙馬文化特質,成為“中國文化百花苑中稚氣、古奧的一樹奇花”[4]。
圖1廣寒宮(中秋)北京
圖2財公財母天津
圖3佛馬 安徽
圖4天地三官(新婚)徐州
圖5鐘馗 無錫
在文化傳播的長河中,傳播媒介不斷更迭,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口傳身授、出版印刷、數字媒體三個文化傳播階段。民間藝術多是通過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得以保存延續(xù),融合了民間的原始與混沌的獨特魅力,注重儀式、行為、觀念、信仰等因子,是一種源自生命力的自然彰顯。而出版印刷的傳播方式讓民間藝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隨后,靜態(tài)媒體漸變?yōu)閿底置浇榭萍蓟慕槿?,如民間藝術數據庫建設,將民間藝術的類造檔案進行數字化永久保存。而現當代新媒體借助VR虛擬仿真技術對民間藝術進行視覺語言轉換,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沉浸式交互體驗,充分體現了民俗藝術的當代多媒介立體傳播影像技術。例如:2016年動態(tài)版《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是繼動態(tài)立體《清明上河圖》的數字佳作,畫面長35米,高3.5米。由臨境文化利用原畫數字動畫模擬技術加入觸發(fā)特寫的互動體驗,描繪清乾隆年間蘇州繁華的社會民俗生活面貌,體驗者臨近特定區(qū)域時,虛擬畫面會觸發(fā)特寫彈出框展示場景的細節(jié)情景。這種大型交互虛擬裝置與APP用戶體驗、PC網頁觸屏即時互動的全方位跨媒介立體傳播體系與傳承手段更具“時空距離”,即在空間、時間上將原有畫面形式與背景分離出來,被賦予沉浸式、構想式的高效多維的新背景、新視覺包裝體驗,彌補了民俗藝術保守與孤立的傳承方式與傳播形態(tài),體現觀賞者即時互動和信息分享的優(yōu)勢。
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媒介將許多新的文化形式變成了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5]。面對全球新興的文化傳播的挑戰(zhàn),傳播方式的視覺效果更多加入了多維度的包裝,這樣既符合當代主流群體的受眾心理與行為習慣,實時操作簡單而生動有趣,又可以通過受眾的主動參與,將無形的文化作有形化的視覺傳達導向。數媒技術的“交互體驗”創(chuàng)新性手段運用到民間藝術的工藝流程、材料選擇、情感寄托等的文化傳播中,讓更多的文化創(chuàng)意采用交互式敘事進行體驗表達。如今,此類創(chuàng)新性虛擬產品包裝的應用領域廣泛,如針對兒童、青少年開發(fā)的民間工藝、文物信息、歷史遺產等交互游戲APP體驗設計,在開發(fā)智力的同時拓展了感性教育的思維空間,起到潛移默化的沉浸式文化包裝的傳承起來。
“數字衍生品工作坊”教學采用“基礎課程”與“作坊訓練”雙軌制教學模式。智能制造背景下,將硬知識轉化為具有強主體性的軟技能的工作坊教學新模式,培養(yǎng)新型“T型人才”(圖6)?!肮ぷ鞣弧备幼⒅亍癟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硬知識與軟技能,硬知識是指代規(guī)范格式化和系統(tǒng)結構化,是穩(wěn)定明確有規(guī)律的,這部分的知識多數是學生可以在課內獲取,可以儲存、理解、傳播分享。而軟技能則是指代藝術審美設計能力、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未來行業(yè)適應能力等個人技能。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環(huán)境下,這種知識的傳播,更多地以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交流互動的方式存在。學生的硬知識來源于教師的課內教學,而學生產生的軟技能又促進了教師再生出新的硬知識,兩者是彼此轉化推進,并使得知識體系不斷發(fā)展、更新、演進、淘汰,形成一個良性發(fā)展的動態(tài)閉環(huán)。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軟技能必須以個體親身參與體驗實踐,身臨其境才能獲得。我校“數字衍生品工作坊”實踐流程創(chuàng)新模式將工作坊的六大實踐流程(理解、定義、發(fā)散、決策、原型和驗證)與模塊中的多門子課程相配合,以《UI交互體驗》課程模塊為例,可以融合APP項目設計實踐、交互界面設計、互聯網創(chuàng)新綜合設計、用戶數字體驗綜合設計等多模塊知識點引入“數字衍生品工作坊”的思維方法,展開硬知識與軟技能設計實踐,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地結合,形成一套良性穩(wěn)定的閉環(huán)以應對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環(huán)境。
圖6數媒專業(yè)的“數字衍生品工作坊”教學新模式
本次“數字衍生品工作坊”針對民間版印紙馬藝術的民俗特質,創(chuàng)新設計開發(fā)“交互體驗”的虛擬紙馬APP產品(圖7)。民間紙馬藝術要借助新型媒介的包裝力量贏得有效保護與傳承,對用戶行為的研究具體到對心理學、符號學,數據挖掘、情感化設計、服務模式等進行深入解讀。首先,在整體設計理念上與產品開發(fā)形式表達上嘗試新媒體、新介質的技術介入,設計風格,符合受眾群體的時尚、實用、多元化的審美趣味,同時又保留民間紙馬藝術的原始拙意;其次,對民間紙馬出現的分布區(qū)域進行系統(tǒng)考察分析,了解不同區(qū)域的紙馬藝術特點;最后,在用戶交互界面上,詳細調研每個產地紙馬的故事由來、制作工藝、圖像寄喻等,并將提取的調研資料與現代體驗群體的信息內容相嫁接,設計出緊隨數字時代潮流的虛擬“交互體驗”新模式。APP交互界面設計構架具體為兩個主題:其一為非遺版印紙馬歷史,其二為虛擬版印紙馬自創(chuàng)館,在自創(chuàng)界面中又分為主題選擇、圖像選擇、形式選擇、積福紙馬等。通過傳承創(chuàng)新設計出符合當代社會群體的日常生活慣式、社會倫理、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心理結構及文化心態(tài)的新界面與新視覺。最后,從民俗紙馬的族群、工藝、圖像、紋飾等方面進行考察挖掘、整理分析、提煉出具有設計美感的圖像符號、色彩符號、民俗意向符號以及代表民俗紙馬的精神符號等,讓鄉(xiāng)間民俗紙馬最原始的祈福風俗狀態(tài)施展開來(圖8)。“交互體驗”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體驗者了解紙馬藝術的民間信仰文化、工藝的制作流程、藝術傳播的祈福功利作用,充分體現出紙馬藝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時體驗、互動傳播的時代優(yōu)勢,有利推進信息時代下紙馬藝術意蘊互動表達的新視野,這也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間紙馬藝術非遺傳承與傳播轉型的時代路徑。
圖7“虛擬版印紙馬”APP用戶體驗界面架構
圖8虛擬紙馬APP用戶界面設計
著名產品設計教育家柳冠中先生提出“設計事理學”理論指出,設計的對象表面是“物”,而本質是“事”,批判對于形式表面的迷戀,轉而關注事件本身的內在價值,創(chuàng)造能使用戶參與體驗、值得用戶回憶的事[6]。這里基于UGC(Usercreated content)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的自編、自創(chuàng)、自生成的移情轉化交互傳播,一方面推動了體驗者的角色轉換,另一方面用戶內容生成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成果。設計者在設計包裝虛擬APP時要在編輯信息內容、組建界面視覺包裝的形式上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體驗需求。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參與感和驚喜感,以及如何創(chuàng)造令人難忘的記憶體驗價值,設計重心從高質量的產品轉變到高質量的服務,再演變?yōu)樘峁┛鞓返捏w驗價值和美好的回憶價值[6]。虛擬紙馬APP用戶界面設計的價值認同遵循著如下設計原則:第一,個性化參與創(chuàng)作。受眾既是體驗者又是傳播主體,根據素材進行完整的視覺創(chuàng)意策劃,或編輯成為動態(tài)祝福圖,或拼貼有趣創(chuàng)意紙馬圖形,最終通過網上分享和新媒體推送,充分體現了用戶策劃傳播方式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第二,自主編輯祈福話語。在用戶自主編輯的祈福內容中,為不同時尚人士設計紙馬祈福圖案,如每個月份賦予不同圖案并進行文字釋義。在民俗節(jié)日到來之時,用戶界面會提醒查看風俗故事,在美好的節(jié)氣里將這種文化象征與藝術審美編輯成最好的祝福分享給親朋好友。第三,體驗用戶的意識感知和價值認同感。這種新型網絡傳播媒介在跨媒介分享傳播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勢頭,在無形中擔負起傳承與傳播民俗文化的社會責任。總之,這種線上的文化傳播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傳遞,形成了社會群體信任意識。虛擬紙馬APP用戶界面生成以祈福、抒情的方式表達心意,信息交換以主動自愿的祈福方式真誠傳遞于好友,充分體現了“人的行為活動”的表達、互動、協作、引導、交互體驗模式。
“數字衍生品工作坊”的虛擬衍生品開發(fā),讓學生從理解設計流程到梳理掌控、設計管理能力層面的初步培養(yǎng),構建了良好的隱性知識場域,鍛煉邏輯思考、設計情緒演繹、知識梳理、時限內抗壓性、合作意識等一站式的能力訓練。數媒專業(yè)是跨領域應用性專業(yè),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智能制造人才所具備的硬知識與軟技能也在不斷發(fā)展與更新,因此數媒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教學培養(yǎng)模式也需要依據行業(yè)變化而不斷摸索改進。不難看出,本次項目非遺紙馬虛擬產品設計呈現的“明線”是媒介形態(tài)的拓展,而“暗線”是“人”對交互體驗的期冀以及對社會文明的構建。以“紙馬”為主題的文化衍生品是從本體到衍生設計的發(fā)展變革,關注“交互體驗”與“新設計形態(tài)”的相互契合體現了高效發(fā)展的設計理念與思維方法。一方面,紙馬的“衍生再設計”價值被開發(fā);另一方面,新的設計產品可以提升品牌效應,延伸更多設計資源,讓非遺文化產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綻放新形態(tài)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