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健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正在上升。患者年齡逐漸趨向年輕化,急性腦梗死是危害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據調查,我國每年新增的腦卒中患者約300 萬人,年增長率為8.0%[1]。腦梗死是由患者局部腦血流灌注突然減少而導致的相應腦組織缺氧缺血,腦組織功能腫脹壞死的疾病。腦梗死的治療方法是盡快恢復腦供血,減少應激損傷,減少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腦功能[2]。鼠神經生長因子有助于神經系統(tǒng)神經元的生長和再生,能維持神經細胞的存活,加速髓鞘的修復,促進病理纖維的愈合[3]。鼠神經生長因子廣泛分布于成熟腦的各個腦區(qū),通過調節(jié)鈣平衡、拮抗興奮性氨基酸、拮抗自由基等途徑保護神經元。研究表明,小鼠頜下腺中鼠神經生長因子純度高達99.7%,與人神經生長因子同源性高達95%[4],同時具有營養(yǎng)神經,刺激神經突起、恢復損傷的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作者旨在探索鼠神經生長因子對腦梗死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以驗證系統(tǒng)療效,觀察分析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腦病康復二科接受治療的60 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3.7~63.4 歲,平均年齡(58.7±2.45)歲。試驗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8.7~66.9 歲,平均年齡(58.9±26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磁共振成像(MRI)或CT 檢查確診為新發(fā)腦梗死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新發(fā)腦梗死位于大腦半球一側,四肢偏癱;病程10 d 以內,且未進行溶栓以及抗凝治療;年齡30~70 歲,血壓控制在17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輕度或無感覺障礙者及病情穩(wěn)定,無嚴重并發(fā)癥和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排除標準: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史或有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患者;排除不能配合治療及對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的患者。
1.3 方法 對兩組腦梗死患者進行抗凝、改善腦功能、保護腦細胞和防治并發(fā)癥等傳統(tǒng)措施治療:給予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J20180029]抗血小板聚集,劑量75 mg;胞磷膽堿鈉片(四川梓潼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20060389)200 mg,3 次/d,根據患者的并發(fā)癥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僅進行傳統(tǒng)措施治療,試驗組在傳統(tǒng)措施治療基礎上加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20 g/次,肌內注射,1 次/d,5 d 為1 個療程。兩組患者共治療15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NIHSS 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臨床療效,血清相關細胞因子水平。治療后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其降低率來評價療效:基本康復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81%~100%;顯著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80%;改善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5%~45%;無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5%??傆行?(基本康復+顯著+改善)/總例數×100%。將血清分離后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IL-1β、IL-6、hs-CRP、腫瘤壞死因子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邦益生物科技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規(guī)定進行操作。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局部疼痛、蕁麻疹、皮疹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細胞因子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IL-1β、IL-6、hs-CRP、腫瘤壞死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細胞因子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細胞因子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中風,是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導致的缺氧等原因造成有限腦部缺血性壞死[5]。急性腦梗死灶主要由中央壞死區(qū)組成,腦梗死灶周圍存在缺血半暗帶。在完全壞死區(qū)的腦細胞會因缺氧死亡,腦梗死灶周圍存在的缺血半暗帶依靠腦供血側支循環(huán)存活。臨床采用迅速恢復血流方法,使腦代謝得到改善,因此損傷是可逆的,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仍然可以存在,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是激活功能和保護可逆神經元。急性腦梗死具有發(fā)病急和病死率高的特點,部分患者經治療后常出現(xiàn)失語癥及偏癱等后遺癥,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急性腦梗死后功能恢復的機制尚不清楚,傳統(tǒng)治療效果不佳。據文獻記載,鼠神經生長因子在促進受損神經和神經纖維修復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6]。鼠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調節(jié)中樞神經,以及外周神經生長發(fā)育的活性物質。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這可能是由于其作為一種活性蛋白,在體內能選擇性結合酪氨酸激酶受體,從而起到促進神經功能損傷修復的作用。據文獻記載,人體神經系統(tǒng)遭受不同種類損傷時肌內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神經功能的損傷,有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7]。有研究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能保護受損神經元,從而有效提高神經元存活率,促進膠質細胞增殖,和促進血腫恢復[8]。相關研究表明,腦梗死的發(fā)展伴隨著多種蛋白質因子表達失衡,導致機體內部環(huán)境紊亂和加速疾病的進展,對治療有一定的拮抗作用[9]。鼠神經生長因子是從小鼠頜下腺分離的,其屬于一種分子量為26.7 kD 的生物活性蛋白細胞生長因子,具有營養(yǎng)神經和刺激神經突起生長功能的作用,且對神經細胞再生具有調節(jié)作用。外源性鼠神經生長因子可以保護神經元,增加恢復程度,促進再生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鼠神經生長因子對腦梗死患者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神經元的恢復起到作用,能防止損傷后的神經元死亡,促進腦梗死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的恢復。外源性鼠神經生長因子,經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后不易通過血腦屏障。然而,在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鼠神經生長因子可通過腦梗死患者的血腦屏障,而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被神經突觸終末受體吸收,并通過逆行軸漿轉運到細胞體,對神經功能康復有很好的效果。腦缺血后鼠神經生長因子含量的變化與缺血神經元面積的多少密切相關。鼠神經生長因子臨床的應用,對腦梗死患者有腦神經保護和修復作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存在于成熟腦的各個腦區(qū),皮質含量較高[10]。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都能產生鼠神經生長因子,對基底前腦膽堿能神經元具有重要的營養(yǎng)作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在腦梗死患者腦缺血繼發(fā)性腦損傷中起著恢復腦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通過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患者有良好的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