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程倡導學生個體自主、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關注全體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獲得。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差異、分層施教,我結(jié)合個人教學實際談以下幾點意見
一、全面深入了解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教師在接到一個教學班時,要舍得花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深入班級,與學生接觸,通過談話、組織活動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和發(fā)展的可能性,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并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性別、愛好等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生分為相對穩(wěn)定的若干層次或類型,比如:分為提高型A組、基本型B組、基礎型C組。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組織教學活動。當然這種層次劃分是彈性的,可隨著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對照標準和測試情況,予以重新定級。
二、深入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分層
(一)進行有效分層備課:
學生彼此在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為了達到普遍提高的目標,我們有必要在備課過程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式上都堅持與好、中、差即A、B、C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對A組學生的要求是進一步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B組學生是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C組學生是能掌握教材最基本的知識,具有初步的學習技能,能基本完成課程教學的學習任務;
1.針對同一目標,讓學生異步參與。
比如我在教學《觀滄海》這首詩時,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1.背誦默寫這首詩;2.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3.理解詩歌獨特的構(gòu)思藝術(shù),學習“歌以詠志”的手法。這里教學目標1、2面向全體同學,教學目標3則面向A組學生。
2、針對不同目標,讓學生異步參與。
又如教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我對A、B、C三類學生制訂了不同教學目標:C組學生在文中找出有關于勒的敘述和描寫,經(jīng)過初讀文本就很容易找出了信中的于勒,傳說中的于勒,船長口中的于勒,船上遇到的于勒,我眼中的于勒等有關句子;B組學生在此基礎上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變化,進而分析情節(jié),明確主題;A組學生除以上目標之外,總結(jié)塑造人物的方法,歸納答題模式,提高答題技巧。
(二)針對練習分層、提高解題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拓展練習設計也要進行分層要求,給學生選擇的空間,這樣既有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基本要求的統(tǒng)一尺碼的練習,又有因人而異練習的兼顧,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練習的機會,提高整體水平。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記》一課時,設置了這樣幾個爬坡似的練習題:1、鞏固題,要求學困生把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2、提高題,要求中等生以“我給桃源人的一封信”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談談自己的感受;3、發(fā)展題,要求優(yōu)等生就本課重點知識出四道中考試題考考其他同學。這樣的設計,既能保證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吃得著”,又避免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全面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從根本上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活起來,都能體驗到展示自我的喜悅與快樂。
(三)作業(yè)分層、深度鞏固強化
作業(yè)完成情況是衡量學習目標是否達到的重要依據(jù)。對學生布置作業(yè)時,力求定性定量,要區(qū)分對待.我的作業(yè)一般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全體學生都要做,選做題由中層學生選做,高層學生全做.由于作業(yè)分類,克服了"大統(tǒng)一",使低層學生有興趣按時完成作業(yè),集中精力解決基本題,達到培養(yǎng)基礎性學力;中層學生則能拓展思路,在培養(yǎng)基礎性學力的同時,提高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
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為例,我布置了以下五道作業(yè)題:1、背誦默寫這首詩;2、用通俗的白話復述這首詩所述事情的經(jīng)過和作者的情感;3、簡析作者在詩中是如何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的;4、請談談你對這首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并品析詩人形象。5、揣摩詩歌的語言,總結(jié)賞析詩歌的方法。第一道題是必做題,其余各題學生依據(jù)個人能力、興趣選做,第二天,全班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四)課外指導分層
教師通過認真批改作業(yè),注意觀察、收集學生作業(yè)中所反映的問題,還要進行個別的指導,這里也要注意分類化解難點,分類進行課外指導。
1.內(nèi)容不同:
對C組學生的指導,要注重培養(yǎng)其學習習慣,指導學習方法,對典型的錯誤進行糾正強化訓練(例如要求他們準確端正的寫字,朗讀時要注意發(fā)音,背誦的時候要注意字音等);對A、B組學生的指導,則要爭取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要引導他們在學習一篇文章后能夠積極的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閱讀,營造語文學習氛圍,拓寬他們的視野,多寫讀書筆記、生活日記,激發(fā)寫作興趣,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2.方法不同:
C組學生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B組學生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使他們之間取長補短;A組學生要給予較多的獨立思考和個別點撥,側(c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五)評價分層、長效激勵求知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在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是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每個人成功感為前提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以不同起點為標準的相應評價。
縱觀目前的教學實際,對于180分的高考語文分數(shù)無動于衷得學生多,奮起學習的人仍然很少,因為語文要關照中國上下五千年,還要關注世界五千年,漫漫文學長河,我們苦苦涉足跋涉,而命題人卻只舀幾瓢飲,所以語文教育的形勢是嚴峻的。我們鼓勵學生閱讀祥子悲苦凄慘的人生遭際,學生卻覺得《花千骨》,景美人美,故事更唯美,我們要求學生閱讀《文摘》中酣暢淋漓的人生感悟時,學生卻說《快樂大本營》是我的最愛。我們是任重而道遠的那一群教育人,我們也是最辛苦的那一群教育人。
總之,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讓我們的課堂聽有營養(yǎng),早讀讀有進益,作業(yè)寫有所獲。力爭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才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讓優(yōu)生吃香,中等生吃飽,學困生吃的著。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