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全國普遍推廣使用,大家發(fā)現新教材在編寫理念、結構框架、課文選取、學習設計等方面,都和舊教材有著明顯的不同。新教材更多以“學習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學習,更加注重真實情境下的讀寫融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要求在真實情境的寫作訓練中,形成自我意識,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因此,我們開辟了“統編教材單元讀寫”欄目,在新教材提供的真實情境中共同進行隨文寫作吧!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一單元,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贰稜T之武退秦師》《鴻門宴》五篇文言文。從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意圖來看,這個單元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為主,鼓勵同學們在閱讀優(yōu)秀傳統文化時不盲從,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人文主題上來說,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之光”,重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文言文學習不能“文”“言”割裂,更不能有“言”無“文”。學習文言文不是要求我們全盤吸納,而要批判地繼承,把“我”作為重要的閱讀參與者與評價者,以今天的視角來審視文言文中的主題、思想、思維和人物,架起讀寫互通的橋梁,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這樣一來,讀文言文就會從“死讀”變成“活讀”,讓文章煥發(fā)出生機活力,也讓自己打開寫作的眼界。
一、做一個評價者:體現“我”讀之見
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文言文都具有一定的敘事性,給同學們提供了解讀歷史人物的基礎,也提供了發(fā)表觀點的空間。在閱讀這些文言文時,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這些歷史人物,評述相關歷史事件。
以《鴻門宴》為例,這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文言文,文中有許多文言知識需要學習,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改寫歷史的重要人物。這兩個人物對我們來說不是完全陌生的,從其他資料中也能得到一些對二人的評述。但是,我們不能只做一個接受者,去讀別人的評價,還應該做一個參與者,在閱讀的同時,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視角來觀察人物、評說歷史。請看下面這段寫作訓練。
楚漢之爭之我見
◎ 黃 恒
從當時的軍事實力看,顯然劉邦處于劣勢,可以說如果項羽決心殺掉劉邦,簡直是輕而易舉。即使失去了鴻門宴這一次的大好機會,以當時項羽的實力,機會也很多,但是項羽卻沒有這么做。一是因為項羽優(yōu)柔寡斷,他聽了曹無傷之言便要殺劉邦;又聽項伯之言認為劉邦有功,卻沒有聽從謀士范增的告誡;二是因為項羽本是貴族后裔,自視甚高,認為做事當光明正大,在宴會上殺人是小人行徑,不屑為之。劉邦卻陰險狡詐、心狠手辣,聽從張良、收買項伯,表面上對項羽畢恭畢敬、俯首稱臣,實際卻心懷異志,可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
從用人角度看,劉邦懂得人盡其才,樊噲、張良對他忠心耿耿,連項羽的叔父項伯也被他收買過來,還有之后的陳平,以及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韓信,皆由項羽麾下轉投劉邦。而項羽眾叛親離,不但叔父出賣了自己,還把自己在劉邦那里的間諜給出賣了。這叫其余部屬如何對他忠心?韓信、陳平這樣的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帳下人才匱乏,從前的部屬也對他反戈一擊。
試看鴻門宴上諸人的對照——同是武將,樊噲粗中有細,關鍵時刻力挽狂瀾,項莊卻因項伯的阻撓未能成功擊殺劉邦;同為謀士,智者張良始終掌控全局,范增卻無法說服項羽依計行事,徒然發(fā)怒,撞碎玉斗泄憤。這場較量,誰勝誰敗,還用說嗎?
以上文字是黃恒同學在閱讀文言文《鴻門宴》之后的心得體會,也是在閱讀基礎上進行的寫作訓練,這篇短文有以下三方面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是,文章以清晰的論述思路體現了評價的層次性。先是“從當時的軍事實力看”,再“從用人角度看”。兩個視角一目了然。在具體論述時再分別細化,如項羽不殺劉邦,一是因為“優(yōu)柔寡斷”,二是因為“自視甚高”。在評論“鴻門宴”上的各個人物時,作者也有著清晰的思路,而清晰的論述思路能讓讀者更容易捕捉到文章的主要信息。
二是,文章善于用關聯性詞語“串”起思辨性。這三段文字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內容絲絲入扣,前后關聯。如“可以說”與“簡直是”形成一組關系,“不是”與“而是”形成對舉關系,將“同為武將”的樊噲、項莊跟“同為謀士”的張良、范增對舉,等等。這些關聯性詞語在論述時能很容易帶領讀者順著作者的論述思路進行思考,也容易說服讀者。
三是,作者所做出的評價都是基于文本、言之有據的,更是基于“我”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有著自己的觀點。我們在寫作時,觀點未必要標新立異,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發(fā)出,要有基于自我的閱讀判斷,這種意識十分重要。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閱讀文言經典的時候,應該具有從歷史中吸納和判斷的意識和能力,更應注意要有“我”的觀點和評判。
二、做一個對話者:表達“我”讀之真
閱讀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對話”。這種對話,既可以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也可以是讀者和作品中真實或虛構的人物的對話。對話是讀者走進作品的一次機遇,也是實現深度交流的路徑。
本單元的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如孔子及其弟子,在一場師生對話中各顯其志;齊宣公與孟子,在君臣對話中各具治國理念;庖丁與文惠君的一番對話,在譬喻中彰顯人生智慧;燭之武在同鄭伯、秦伯的對話交鋒中,展現了智勇雙全的愛國者本色……當我們在閱讀中走近這些人物時,不妨與他們展開一場基于理解又有自我觀點的深度對話。下面我們來看在閱讀《齊桓晉文之事》之后有感而發(fā)的一篇寫作訓練。
晉文公,我想對你說
◎ 廉文軒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看到的是一個本真的你。
魯僖公三十年,你和秦穆公共同包圍了鄭國。當世人都以為鄭國大勢已去時,是燭之武說服了秦穆公退兵,奇跡般地解了鄭國之圍。這時大夫子犯進諫,勸你盡快進兵,晉軍該何去何從?
你想起了鄭國歹毒的樣子。在混亂的年代,鄭國聯盟楚國曾經對你指指點點。在宗法森嚴的年代,你的庶出身份,為人所不齒。我理解你,現在應該打過去,徹底擊敗鄭國,讓它臣服,讓它永世不得翻身,才能解你心頭之恨!
走出大帳,映入你眼簾的是浩渺的銀河,星輝照耀著大地,如珍珠般璀璨,銀河如一條潔白的綢帶,緩緩地向前流著,流著。子犯還在勸諫加快進兵。你舉起手,似要下達最后的命令,卻又將手緩緩放下,“不行,時機已過了?!蹦戕哿宿坶L髯,笑了。這笑,似是智者的徹悟,又似武者的豁達。其實,你早已經看清秦軍已退,鄭國早已做好了準備,再攻擊也將失去原有的意義,何況并沒有把握一擊制敵。
“想想你流亡時鄭國人對你的侮辱,你不氣憤嗎?”還是子犯的聲音。這很容易激發(fā)你對崢嶸歲月的回憶。
你父親年長后又娶了驪姬,她深得寵幸,并為你父親晉獻公誕下一子,驪姬為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殺害了太子申生,夷吾和你意識到危險,流亡他鄉(xiāng)。過了整整19年,你才又被擁回晉國,立為國君。在流亡生涯中,鄭國一直對你冷眼相待,因此子犯的請求似乎合情合理。
但此時,你的腦海里滿是另一個的名字:秦伯。
秦穆公幫助你渡河成就霸業(yè),你怎么能忘了他呢?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呢?
面對子犯期待的眼神,你心中仿佛有了答案,你不愿意“不仁”“不知”“不武”。你,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知恩圖報,智謀過人,有魄力、有擔當!
廉文軒同學的這篇文章很容易讓人想到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的作文題:“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边@段文字也可以看成是21世紀的高中學生與齊桓公之間具有“穿越”色彩的一次談話。
首先,作者以第二人稱的口吻形成鮮明的對話感。用和“你”對話這種方式,串起了齊桓公的人生故事。而且,文章的語言真誠平實,符合交流的需要。
其次,作者選取了一個有對話價值的論題?!拔摇毕雽Α澳恪闭f什么?作者其實是在向齊桓公傾訴仰慕之意——“知恩圖報,智謀過人,有魄力、有擔當”。文章回溯了與齊桓公相關的歷史事件,透過這些歷史事件中齊桓公的作為展現了他的品格。文章的寫作視野很寬闊,有些內容是從課文中直接提取加工的,還有不少內容是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的,素材源于課文,又超越課文,體現了作者主動閱讀的學習意愿。
當然,與古人對話不一定要表達仰慕和認同,也可以表達自己的建議、質疑或批判。在閱讀了《鴻門宴》之后,張忻妤同學寫了一篇題為《項羽,我想對你說》的短文,我們來看其中的片段:
你在軍事上沉穩(wěn)果斷,但在與人交際方面,卻遠遠不如劉邦。你容易被人影響自己的判斷。在鴻門這個地方,你聽到劉邦的手下前來告了三條“罪狀”,也沒弄清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勃然大怒,一定要消滅劉邦??傻鹊进欓T宴前夕,你卻因項伯的幾句話就輕易放棄,甚至在鴻門宴上,你的謀士范增多次暗示你一定要殺掉劉邦,你卻又因劉邦的幾句話就以為自己有愧于他,所以對范增的暗示視而不見,舉棋不定。但劉邦在脫身后卻第一時間殺了曹無傷,下手反而快、準、狠。在這一點上,你太過單純,不如劉邦。
關于項羽,后世有太多的評說。張忻妤同學的評價雖然并非完全“出新”,但是她表述的視角有一定的新意,是給項羽提建議,而且是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言語措辭比較得當,才能讓“對你說”產生讓對方“聽得進”的效果。
三、做一個思辨者:展現“我”讀之深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表達,表達的內容與一般積累性閱讀、賞析性閱讀不同,它更強調思辨性?!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的重點在于“表達”,它既可以是口頭的言談,也可以是書面的寫作,不論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思辨”,不人云亦云,不盲聽盲信。
下面是李婭卿同學針對《侍坐》的閱讀所進行的寫作練筆,我們一起來看。
不朽的春游
◎ 李婭卿
《侍坐》章中,孔子讓弟子們各言其志,大家都談的是治國理政,只有曾皙,描述了一次春游。似乎脫離了主旨,卻受到了極為懇切的贊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關于夫子的“吾與點也”,有不同版本的理解,呼聲最高的一種認為曾點所述的是一個祈雨儀式,含蓄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禮”的本質。但在我看來,這是過度解讀,有貼標簽的嫌疑。為何不直接將它視作一次不朽的春游呢?
“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绷终Z堂在《生活的藝術·醒覺》中這樣概括道。曾皙或許就是這么一個“樂天知命”的人,他的“志”看上去如此容易達成,卻包含著生命的真諦。細讀文章,我們會發(fā)現“三子”都將他們的志向與國家聯系在了一起,不約而同地將自己看成一個管理者,而曾皙則把自己融入“冠者”與“童子”中,回歸到一個“人”的位置上來描述理想的生活。
這段文字最大的亮點是有自己的思考。當人們都認為曾皙的觀點蘊含儒家思想中“禮”的本質的時候,作者卻認為“這是過度解讀,有貼標簽的嫌疑”。而且能夠跳出傳統解讀,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何不直接將它視作一次不朽的春游呢?”
優(yōu)秀的傳統作品能夠歷經時代的洗練成為經典,必然有其典型性、權威性等特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把經典作為汲取營養(yǎng)的對象,也要注意思維的創(chuàng)新,要善于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生發(fā)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既是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也能讓傳統經典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就像歌手譚維維將現代搖滾與民謠融合成“華陰老腔一聲喊”,產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屠呦呦將傳統中醫(yī)藥與現代醫(yī)學結合,發(fā)現了拯救億萬人生命的青蒿素。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篇針對《庖丁解?!返拈喿x練筆。
回 歸
◎ 張可昕
千百年來,庖丁解牛的故事閃耀著經典的光輝,被人們口口相傳的同時,關乎其核心內涵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個講述熟能生巧的故事,我卻想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回歸,是一種由人力到自然萬物規(guī)律的回歸。
中國的先圣先賢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精髓也牢牢根植在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中。從“所見無非牛者”,到“未嘗見全牛也”,再到不以目視而神欲行,從勤于打磨人技到依乎天理,庖丁解牛是對這種精神回歸的最好體現。沒有對自然規(guī)律的把握與順從,庖丁用了十九年的廚刀又怎能愈發(fā)嶄新,諸葛亮又怎能借得東風助孫劉聯軍大獲全勝,莊子又怎能寓情于天地萬物之中。
揆諸當下,人們?yōu)檫_目的而違背規(guī)律辦事的例子比比皆是,莊子所倡導的依理而行也離我們愈來愈遠。盲目建設,不顧環(huán)境破壞帶來的長遠危害,置天地變化的道理于不顧而胡亂作為。長此以往,人與自然的關系必將惡化,自然、人文世界也必將千瘡百孔。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古時人們的適時而作是順應自然的最好體現。當我們過分強調人力對世間萬事萬物的作用時,何不回歸自然規(guī)律,也回歸千年來先哲們推崇的行為方式,回歸這浸濡并養(yǎng)育中國人世世代代的精神內核。
執(zhí)刀十九年,庖丁早已頓悟,方依乎天理才可動刀甚微而游刃有余。而我們又未嘗不是如此,唯有回歸,方得始終。
張可昕同學的這篇文章一方面梳理了“庖丁解?!钡拇笠?,另一方面將“庖丁解?!钡慕浀鋬r值進行了現代化詮釋和運用。這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啟發(fā):經典的價值在于現代。要嘗試對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解讀,并能積極地運用到當下的時代生活中。順應自然、回歸自然規(guī)律,奠定了這篇文章“回歸”的主題。這更像是一篇反思性文章,讀古人之書,思當下之事。這不僅是《庖丁解?!愤@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發(fā),也是閱讀諸多優(yōu)秀經典作品應具備的一種閱讀素養(yǎng)。讀經典、讀好書,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做時代的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