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坐人像為黃綠色的玉料制成,身上有大面積的鐵褐色沁斑。人像為蛋形首,尖下頦,面部窄而前凸,頭上戴有動物頭形的冠帽;全身則赤裸,身體的比例與人體比例相似,細腰長腿,呈坐姿,上肢彎曲撫于腿上;后頸部有大的對穿孔,可以將其懸掛佩帶。經專家對比研究,此人像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巫”(古代稱能以舞降神的人)的形象,具體可能為“巫”作法前或作法后的入定狀態(tài)。
/文化視點/
紅山文化是關于新石器時代非常重要的考古發(fā)現,距今有五六千年左右,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因1935年發(fā)現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尚處于一個很低的階段,玉器因此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載體,人們將玉當作崇拜、祈求以及用來驅災辟邪的對象。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達三百多件,種類豐富,雕琢技法成熟,形象古樸渾厚,并多注重造型的神奇而不講究圖紋的華麗,具有質樸豪放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