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彬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孤島化”“兩張皮”現象,說的是將思政教育的主要職責歸于思想政治課,而專業(yè)課則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求在專業(yè)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授專業(yè)知識,也要進行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注重全方位育人。近年來,雖然各專業(yè)都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老師們也參加了不少課程思政的培訓,但《刑事訴訟法》課程在內的各部門法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上未能完全樹立立德樹人和德法兼修的理念。二是傳統(tǒng)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與課程思政要實現的思政教育目的不能很好契合。三是法學專業(yè)各部門法課程的知識點中分散分布著課程思政的元素與內涵,缺乏系統(tǒng)的發(fā)掘、梳理與充實。四是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沒有注重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也缺乏課程思政版的各部門法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 年12 月9 日,第1 版?!罢n程思政”是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梳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的元素與內涵,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營造思政教育的情境與氛圍,將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觀、價值觀、政治觀有機的融入教學過程中,以間接或者直接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立德樹人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3]包姝妹:《法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析——以〈侵權責任法〉課程為例》,《高教學刊》2020 年16 期,第3 頁。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應當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這就對法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培養(yǎng)法治人才時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法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滲透進專業(yè)課程,通過專業(yè)課程的教育,促使法學知識的傳授與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實現無縫銜接,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4]沃耘:《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勁與對策》,《天津日報》2019 年3 月4 日,第9 版。法學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法治接班人。
法學各部門法的教學目標各自有所側重,《刑事訴訟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既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與實務技能,又引導學生以獨立、客觀、公正、全面的程序正義觀為主線,對訴訟權利予以尊重與保障,根據不同知識點所涵蓋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等思政教育元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
1.黨的領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5]前引 [2],習近平文?!缎淌略V訟法》在內的法學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必須受黨的領導,必須貫徹黨關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的政策,培養(yǎng)政治立場正確堅定、法治文化自信、專業(yè)知識與能力過硬的人才。
2.師德師風原則。要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須以優(yōu)質優(yōu)良的教師資源和師德師風為后盾。為人師表,注重師德師風才能以德立身,樹立榜樣。師德師風建設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培養(yǎng)德法兼?zhèn)涞姆蓪崉杖瞬?,專業(yè)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堅定的法治信念,崇高的教育理想,才能實現法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而伴隨著課程思政的逐步深入,也必然能助力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的進一步提高。
3.學生主體性原則。課程思政的目標是要實現育人,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目標。課程思政效果的好壞,最重要的體現主體是學生。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應當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時,應當充分引導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不再是被說教的對象,學生對于思政教育不能是被迫接受的,否則無法觸動其內心,更無法塑造其外部行為,沒有實踐的思政其效果必然打折扣。在《刑事訴訟法》這一程序法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模擬法庭”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地去學習并適用這些程序,在這個過程中結合開展思政教育。根據學生的回饋,模擬法庭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庭審中對“當事人身份的核實和權利告知”這一小細節(jié),光靠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是極易被忽略的,也不知其設立的目的。但經過在模擬法庭中的適用,同學們都印象深刻,也知曉了該制度的設立是要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這一點可以結合平等、公正進行課程思政教育。
4.科學性與有效性原則?!罢n程思政”的科學性,是在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掘、梳理和充實課程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與內涵,即發(fā)掘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以便于充分開展和落實思政教育,不是為了思政教育而盲目地、生搬硬套地開展思政教育。課程思政要講究科學性與合理性,否則不僅思政教育做不好,課程思政的效果沒顯示出來,反倒影響專業(yè)知識的傳授。
在課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下,不能將授課的視野僅僅停留在紙面的法條和流程上,應當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體系、法治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視角下,從《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以及如辯護、證據、強制措施等各項具體的制度中發(fā)掘思政教育的元素與內涵,發(fā)掘和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和職業(yè)道德以及民族復興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比如“辯護制度”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6]《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5 條。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馬加爵案件”“杭州保姆縱火案”“湖南操場埋尸案”等案例的講解、分析和闡釋,發(fā)掘指派辯護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在上述的這幾個案件中,經過媒體的報道和宣傳,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引起極大的民憤,民眾和網友對他們判處死刑的呼聲都很高。在課堂講解案例時,學生也是普遍持這種看法。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起初沒有辯護人,他們主張自行辯護,但按照指派辯護的規(guī)定,司法機關應當為他們指派辯護律師。雖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但是大多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懂法律或不熟悉法律,缺乏對有關罪名、情節(jié)、量刑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很難從法律上提出證明自己無罪、罪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準確意見,因此依然需要為他們指派辯護律師。引導學生知曉指派辯護律師既是對生命的敬畏,是對死刑適用的一種慎重,更是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訴訟中的正當權益,保障他們的陳述、申辯、上訴等程序性權利,保障他們在訴訟的程序和進程中能夠有說話和表達自己想法、意愿的權利,這是程序正義的體現,引導學生建立客觀、公正、全面的正義觀,引導學生樹立平等、公平、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法學專業(yè)課的教學中一直占據主要的位置,它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點更加形象生動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從案例中提取知識點,然后消化理論知識,再運用到實踐中。進行法學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當然可以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可以結合案例導入、案例討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一個小組分析其他小組講評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相關方法,使案例法發(fā)揮更佳的效果。課程內容或者知識點的思政元素與內涵、價值引領、道德修養(yǎng)有時是比較抽象的,比較隱晦的,需要運用生動的案例,特別是身邊的、熱點的、引起社會激烈討論的案例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嫁接起來并具體化,然后老師帶領或者引導同學們進行詳細的、理性的分析。通過案例呈現現象,然后提煉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厘清思路、傳授知識并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這是課程思政教育運用案例分析法可以采用的路徑。比如,在講授“證據收集原則中的依靠群眾原則”時,通過觀看視頻“明星歌手陳某某吸毒案”等案例,是通過依靠“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等群眾工作方式破獲的吸毒案件。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指出近年來明星吸毒層出不窮,對青少年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引導學生不要向違法犯罪行為學習,不要盲目崇拜偶像。遠離毒品,不要有好奇心,一次的冒險就可能毀掉你的一生。引導學生們要有是非觀的評價標準,要有真善美的道德觀。
在講授幾個類似的知識點時,可適當列舉不同的案例或者針對不同情節(jié),進行比較分析的同時,展開課程思政的延伸教育。這樣既能強化學生對不同概念的區(qū)別點進行理解和記憶,也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如,在區(qū)分不同種類的刑事強制措施時,可以嘗試運用此法。在講授“拘傳與傳喚的區(qū)別”時,適用視頻“《人民的名義》:出示傳喚證傳喚歐陽菁”和視頻“法治新聞60:小關講傳喚和拘傳”,引導學生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不要有僥幸心理,也不要認為有權有勢就可以規(guī)避法律的制裁。在講授“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時,觀看視頻“法治新聞:號稱網絡大V 的薛某某已被取保受審”,薛某某因患有癌癥且生活不能自理,符合“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這一條件才適用的取保候審;同時展開課程思政教育,視頻中薛某某對自己編造網絡謠言,博得關注與點擊量的行為供認不諱,也進行懺悔與反省,教育學生網絡世界不是法外之地,編造謠言和傳播謠言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不要為了流量或者利益,而發(fā)布或者傳播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謠言,要凈化網絡世界,傳播正能量。在講授“刑事拘留的適用條件”時,適用郭某某的案例,既讓學生掌握刑事拘留的適用條件,也能通過案例和視頻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郭某某開設賭局是為了當中抽取傭金獲利,自己也參與賭博。加上之前的炫富事件,郭某某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不僅道德淪落,而且觸犯法律。引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講授“逮捕的相關知識”時,通過觀看視頻“間諜活動離你不遠:楊某涉嫌間諜罪被逮捕”等相關案件,引入逮捕的概念和適用條件,并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不要覺得間諜案等侵犯國家安全的案件十分遙遠,也可能就發(fā)生在身邊,要弘揚愛國精神,要時刻抱有愛國意識和愛國熱情。在講授“扭送的性質”時,觀看視頻“乘客幫助被害人抓獲地鐵色狼”和“大哥伸腿幫助民警抓獲逃犯”,既能夠讓學生掌握扭送的性質,同時引導教育學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可以伸出援手,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見義勇為,敢于和違法行為作斗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更加美好。
《刑事訴訟法》課程的知識點、課程思政元素、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可以采取圖表的方式和思維模式,以更加直觀形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直接串聯起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而且有助于老師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設計。在不同的知識點課程思政所側重的主題會有所不同,如“指派辯護”可以側重程序正義和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價值觀,而在“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和責任”的知識點,還可以結合職業(yè)道德展開課程思政。辯護人是根據自己對案件事實和法律的理解,發(fā)表獨立的辯護意見,不受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意志左右。辯護人維護的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而不是他們的所有利益,更不包括非法利益。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是為了金錢利益,就可以為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任何利益開展法律服務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求你為他的非法利益提供幫助,辯護人完全可以拒絕辯護,要有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守法意識。圖表串聯的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以某個課程思政元素作為核心詞匯或者主題,進行相關的討論和梳理??梢圆扇嗉墝W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或者指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某個詞匯,作為該小組的課程思政專題討論的主題。[7]陳建云:《“婚姻家庭繼承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教育教學論壇》2020 年第40 期,第29 頁??梢詫n}討論放在學期的后面幾節(jié)課進行,以便學生經過接近一個學期《刑事訴訟法》課程的學習,可以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與總結,并能以特定的課程思政主題作為切入角度對知識點進行串聯。每個小組都做主題陳述,其他小組的同學參與提問和討論,老師在最后進行總結與提升,再一次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將此次關于課程思政的專題討論作為學生平時表現、平時成績的重要組合部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多維度考評,從單一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程度向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的延伸。除了專題討論法,相類似的還包括項目化教學和任務驅動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在專業(yè)知識的總結和串聯過程中實現思政育人。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歸納,并自己總結陳述,既能讓說的同學受到課程思政教育,也能讓聽的同學有所觸動,以同學們自己的視角進行思政教育。
一是法學專業(yè)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是有相互融合的。法學課程的教學,不僅要講述法律條文,還要向學生講授條文和制度背后的立法目的和價值追求,如正義、平等、自由、秩序等,法的價值是靈魂,要注重培育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刑事訴訟法》需要傳授給學生,或者希望學生樹立的是一種獨立、客觀、全面的程序正義觀,以及對訴訟權利公平公正保障的理念。法學專業(yè)課程要傳授的這些價值觀和法治理念,也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道德的主要要求,法律表達公認的社會道德。
二是在培育的方式上二者也相互吻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天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細水長流”“水滴石穿”。法學專業(yè)教育要樹立的價值觀和理念也是需要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來全課程、全方面的培育,是有意識地通過完整的、周期性的教學過程才能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刑事訴訟法》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缺少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專題,以《刑事訴訟法》為基礎課程或者核心課程的不同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也缺乏課程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應當針對《刑事訴訟法》中分散分布的課程思政內涵和元素進行挖掘、充實和有效利用,把它們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融入教學設計之中,并總結和歸納有關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路徑,形成或者制定課程思政版的《刑事訴訟法》課程標準。
雖然新中國成立后刑事訴訟曾借鑒蘇聯的模式,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方略提出之后,在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領域都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學習和借鑒了部分西方國家的法制理論和制度,但這種借鑒也依然是建立在國情和法治實踐的基礎上的。[8]饒冠?。骸斗▽W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xié)同關系及融合架構研究》,《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 年第5 期,第79 頁。隨著法治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不斷拓寬,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法治成果的不斷涌現,在對待西方法學理論的態(tài)度上,早已經不是盲目推崇,而是進行鑒別批判,謹慎地合理吸收?!缎淌略V訟法》中關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認識”歷史上有“有罪推定”和“無罪推定”兩種理論?!坝凶锿贫ā笔且环N封建的、專制的理論,早已被拋棄。而西方的“無罪推定”,有其合理的因素和進步意義,但其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硬性推定為無罪,但又對他們采取強制措施,這種沖突和矛盾卻無法作出合理解釋。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的基本原則,正是最大限制地吸收了無罪推定的合理、進步因素,既避免了它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又充分的保護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9]王新清、甄貞、高通:《刑事訴訟法(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年版,第35 頁。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的法治成果碩果累累,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在教學中應弘揚和宣傳好法治自信和文化自信。
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形成的本土文化和資源,樹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與法治自信,引導學生能夠從國家情懷和中國法治化進程整體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正確看待依法治國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且運用自身的智慧和制度予以解決。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動了中國法治建設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偉大成就,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將進一步促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缎淌略V訟法》在加強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和尊重保障人權的需求下,不斷完善發(fā)展。2012 年《刑事訴訟法》修正針對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以及特別程序進行了完善。2018 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在“為加強境外追逃力度和手段,完善刑事缺席審判制度”“推廣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和速裁程序”等方面進一步完善。這是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維護人民權益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是推進法治建設的更高要求。法治中國建設全方位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才能顯示出旺盛的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課程思政,并非思政課程,不是將專業(yè)課變成思政課,而是在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課程育人,實現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應當明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注重課程思政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發(fā)掘、梳理和充實課程知識點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的元素與內涵,將其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堂教學,歸納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從而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