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香
【摘要】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奠基石”,是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數學的“啟蒙者”.課堂教學,其目的就是關注過程,追求效率,這是學校教學工作不變的話題.只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付出多,收獲少”的現(xiàn)象,讓教師心神俱疲,讓學生大失所望.這樣的結果會導致教師失去工作的信心,學生失去進取的動力.因此,有必要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新鮮血液,讓數學課堂高效而充滿活力.
【關鍵詞】數學;增效;減負;精選;評價
小學數學看起來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如果你認為它主要就是跟一些數字和符號打交道,那就有點片面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一種數學思維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更是數學素養(yǎng)的積淀與數學品格的鑄造.就像我們看到的,有些課堂看著生動活潑,實則徒有虛名;有的課堂看著文靜內向,反而收獲滿滿.原因何在?主要是學生的興趣點被激活了,練習題經過精選了,同時和生活接軌了,還與高效評價這個紐帶鏈接了,課堂效果因此就事半功倍了,自然學習的高效與素養(yǎng)的提升也就順理成章.
一、讓興趣成為增效的起點
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科學巨人牛頓由一個蘋果成熟落下而引發(fā)了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有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不妨試問一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奇怪嗎?當然不奇怪,只是我們誰也沒有過多地思考這個問題,只有牛頓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下來才有了這個著名的定律.小學生亦如此,倘若他們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去參與,去探究;假若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你就是用盡方法,他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只有讓興趣這個最好的教師發(fā)揮它的主導作用,讓興趣成為課堂增效的起點,才能把這個起點激活,整個課堂的氛圍才會與眾不同,課堂效果才會精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會主動去學.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和長方體”一課時,一開始,教師先不講授新課,而是用課件演示圓柱體和長方體的拆分和組合.學生對此產生了疑問:圓柱體怎么就變成了長方體?圓柱體和長方體、正方體之間有聯(lián)系嗎?這樣的疑問多了,學生就產生了興趣.于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實際操作手中的圓柱體學具,從而讓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導出體積計算公式.
由此進一步說明為什么要用課件演示,是為了便于教師將問題巧妙拋出,也是為了方便學生觀察,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學生為什么會質疑?因為他對此產生了興趣,想弄個明白,所以才會主動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操作,去總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目的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正如孔子說過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智的教師從不會使用蠻力去教學,他們會巧妙地利用教學藝術,靈活運用心理戰(zhàn)術,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興趣成為增效的起點,讓有限的課堂產生無限的效率.隨后,課堂輕松、堅實、多姿,學生樂學、勤思、頓悟,構筑起更加豐富的學習時空,沉浸其中的學生學得輕松高效,意蘊十足.
二、讓精選成為減負的臺階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則是陣地的堅守者;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助力,精選則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臺階.舊知識需要回顧,新知識需要鞏固,正所謂溫故而知新,鞏固而守“舊”.也就是說,經常復習舊知識就會有新發(fā)現(xiàn),經常鞏固新知識就會牢牢掌握住.尤其是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在題海中精心選擇最適合學生的習題,不要讓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沖淡了學生的積極性.大量做題,的確有一定效果,卻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讓教學失去了真正的活力,讓課堂超負荷前行,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我看到過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的教師特別“敬業(yè)”,每天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或者練習,而且搶著上課,追得學生“無處逃遁”,逼得其他教師“退避三舍”,讓數學課牢牢占據整個教學的大半時間.
教師的敬業(yè)不容置疑,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也無可厚非,因為數學知識的掌握就是靠練習來鞏固的.只是這個度要把握好,既要達到練習的目的,又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雖然這樣強化的結果是學生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在長期的訓練下,考試成績是樂觀的,只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使得學生厭學情緒較重,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這種靠長期的題海戰(zhàn)術而增加的學習效果不可取,這種不科學的敬業(yè)精神也不是長久之計.我們要的是精心篩選的好題,不是鋪天蓋地的題單;我們要的是質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擴大;我們要的是自主學習之后的收獲,而不是強化之后的高效.要讓教師教得輕松,教有所獲,讓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樂,二者兼得,方為高效.
三、讓生活成為增效的舞臺
讓數學走近生活,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只是我們常常將它演繹成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數學走進生活,是檢驗理論知識的最佳途徑,只是我們常常將它當成辯論的法寶.我們學習數學,是為了了解其中的運算方法、原理、定義,然后為生活服務,因此,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人就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數學現(xiàn)象,并用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研究和驗證,而甘于現(xiàn)狀的人則是為了做題和考試.數學教學之所以很長時間沒有出現(xiàn)一些意外的收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脫離了生活這個舞臺.沒有這個舞臺,即使學問再高,成績再好,也不過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zhàn)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不僅帶來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還給學生演示了它的使用方法.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除了布置幾道基本的計算題之外,再讓學生放學后和父母去超市購物,而且必須用現(xiàn)金付賬,通過付賬,讓學生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不同單位間的換算原理和規(guī)律,積累現(xiàn)實經驗和方法技巧.而這比課堂的純理論講解要有用得多,且所學所得能夠更深刻地銘記在學生的頭腦深處.
因為我們所學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很緊密,所以需要學生親自去實踐才能牢固掌握,親自去經歷、體驗、實踐,才能更好地知曉知識內在的機理與奧秘.但現(xiàn)實情況是目前的貨幣交流大多變成了電子支付,因此很多孩子只見過大面值的一百元,對于元、角、分這些小面值的人民幣也只是聽說而已,根本沒有見過,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實物演示來介紹其價值和使用方法.又因為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普及,讓學生離人民幣越來越遠,每天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付款金額”“支付成功”這些字眼.因此,必須讓我們的數學走近生活,還要完全走進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用武之地,才能發(fā)揮數學學習的真正意義.
四、讓評價成為減負的紐帶
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師說過:“課堂評價語,要說到學生的心坎上.”殊不知,思維縝密、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科目更需要真實的肯定和真誠的評價.數學課堂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嚴肅、嚴謹、緊湊……殊不知,妙語連珠的過渡語和幽默風趣的評價,會讓這些嚴肅的數字變得生動活潑.教師的一句“思路怎么這么清晰”“你的方法真好”,會讓學生產生無限的動力;一句“不要緊張”“你已經做得夠好了”,能讓學生倍感溫馨,從而暗暗努力.因此,恰當而“美麗”的評價語,會讓單調的課堂變得豐富,讓呆板的數字變得靈動.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數學公開課,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一帆風順,可謂波瀾不驚,給我留下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她的評價語言,“我們把機會留給這個學生,說不定她能給我們驚喜.”“有什么想法就大膽說出來,說得不到位不要緊,關鍵要敢于說.”“啊,這個同學的答案真新奇,他真是一個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他的思路真巧妙,連老師都不曾想到,對我們真是一個點醒呀!”……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她叫到了一半以上的學生進行回答、討論或者練習,且對每個孩子的評語都不一樣,有時一句評語把孩子夸得心花怒放,課堂效果非常好.
對于數學課堂,教師往往重視了知識的傳授、課后的練習以及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而忽視了對孩子心智的關注.其實,教師就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教師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評價,對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的肯定,如果這句評價格外生動,那么對這個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鼓勵,他會因此倍加激動,由此激活心中的潛能,從而更加主動努力.所以,教師的評價就像一根無形的紐帶,它拉近了師生間的關系,緩解了課堂壓力,無形中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真正實現(xiàn)了愉快課堂、滿載而歸的目的.
雖說每一個學生都有個體差異性,但又具有好奇、好學、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潛力,有些學生的潛力只是因為沒有被我們開發(fā),沒有展示自我的舞臺,因此成績得不到提升.如果教師認識到這一點,教學方法靈活一點,教學語言溫馨一點,聯(lián)系生活緊密一點,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小學數學中減負增效的方法還有更多,無論哪種方法,均應該結合學生學情、課堂實情和教材實際而展開探索.在有意義、有價值、有分量的減負增效中,學生思維力活躍了,學習力提高了,素養(yǎng)力提升了,而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存誠.讓教師失語的教育現(xiàn)場[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6(4):38.
[2]張齊華.既然殊途,自不同歸[J].小學教學,2016(3):35.
[3]劉艷.小學數學,應該充滿魅力[J].新課堂,201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