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鳳姣 厲佳俊 吳華堂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失眠是現(xiàn)代社會人群亞健康狀態(tài)或者是疾病狀態(tài)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輕者僅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時醒時寐,重者則夜不能寐[1],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老年人失眠比例正日益增長,與擁有正常睡眠質量的老年人相比,長期失眠的老年人更易出現(xiàn)頭暈、乏力、免疫力下降等情況,進而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引發(fā)癡呆,對其生活和精神產生重大影響。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失眠癥治療多以藥物(苯二氮卓類、非苯二氮卓類、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及抗組胺藥)或心理療法為主,其中藥物治療存在藥物依賴、戒斷反應等副作用,長期運用常受到限制,因此,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刻不容緩[2]。
中醫(yī)學中,失眠癥又稱“不寐”,其發(fā)病機理為陰盛陽衰,陽不入陰,陰不納陽,總歸為陰陽失調,因此,調和陰陽為不寐病的根本治療法則?;诖死碚?,筆者試從中醫(yī)學子午流注的角度進一步探討老年性失眠的發(fā)病機制,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子午流注最早載于《黃帝內經》,以中醫(yī)基礎理論學中陰陽學說、藏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天人相應”及“天人合一”為綱領,用于探索人體一天之內的氣血陰陽變化及經絡循行規(guī)律[3]?!白游纭奔醋訒r、午時。一日24小時,隨著時間變化,其對應的臟腑亦隨之改變,即從子時(23時)開始,各個時辰及其對應臟腑分別是:子(膽)、丑(肝)、寅(肺)、卯(大腸)、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腸)、申(膀胱)、酉(腎)、戌(心包)、亥(三焦)。“流注”指流經、輸動、事物運動,主要表示陰陽消長的變化規(guī)律。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借以“流注”一詞將行于機體脈絡內的營衛(wèi)氣血喻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水流,不停的流動灌注。即體內經脈氣血陰陽能隨著十二時辰的循環(huán)往復有節(jié)律地輸注到于五臟六腑、奇經八脈等[4]。因此,可通過運用臟腑氣血陰陽的這種周期變化規(guī)律來糾正機體陰陽偏衰、調和臟腑氣血,從而防治疾病。
老年性失眠屬中醫(yī)“不寐”范疇,基本病因包括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及勞逸過度等,其病位在心,還涉及肝木、脾土、腎水,病機歸納為陰陽偏盛偏衰或陰陽失調。氣血陰陽失調則臟腑功能下降,神明被擾而夜不能寐[5]。
3.1 陰陽失調、陽盛陰衰 子午流注以陰陽理論為基礎,《素問·金匱真言論》載:“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薄鹅`樞·營衛(wèi)生會》篇言:“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币蝗罩畠汝庩栂L的規(guī)律性變化可概括夜陰,晝陽。陽氣盛于“日中”,“日西”則陽氣衰退,“日入”而陰氣始生;陰氣盛于“夜半”,但“夜半后”而陰氣衰退,“平旦”而陽氣始生,周而復始,規(guī)律變化。這種陰陽消長變化規(guī)律以“晝夜”為循環(huán)周期[6]。這也為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子午勞作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礎:白天日照充足,人體生理機能亦亢奮,故為食物、生活而勞作;到了晚上陰暗蕭索,人體經過白天的勞作身心疲憊,機能下降,故眠睡以休養(yǎng)生息。古人還認識到四季陰陽變化與睡眠的影響,提出要“順時調節(jié)”,如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這樣可以有助于人體陽氣的生發(fā),以順應自然界的“春生夏長”;秋冬季節(jié)均當早睡,但二者區(qū)別在于秋季當早起,冬季應晚起,以應自然“秋收冬藏”的變化規(guī)律[7]。人體陰陽平衡則夜臥眠安,如因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干擾,則可導致陰陽失調而晤寐難安。人體睡眠覺醒依據(jù)于機體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陰陽不交是不寐病的基本病機。因此,在治療不寐癥時,可從“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三方面辯證論治,使人體陰陽重歸平衡,則夜寐得安,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3.2 營衛(wèi)虧虛、營衛(wèi)不和 《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言:“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周不休......如環(huán)無端。”子午流注主要指的是人體經脈氣血循環(huán)往復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流注于機體各臟腑經絡[4]。《靈樞·大惑論》曰:“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故目不得瞑矣”,再曰“衛(wèi)氣留于陰,......故目閉也?!毙l(wèi)氣行于脈外主動而抵御外邪,日間行于陽,入夜可從陽入于陰,陰陽相交則寐,營氣行于脈中主靜可滋潤濡養(yǎng),兩者行于陰陽各25周,晝夜輪回,各司其職,則寐安。若營衛(wèi)不和甚或虧虛,可出現(xiàn)不寐。因此,子午流注理論在失眠癥治療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3 臟腑功能失調
3.3.1 從心論治 中醫(yī)學基本思想包括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天人相應”及“天人合一”乃子午流注理論的思想來源,其將人與自然視為一體,人亦為這個整體中的個體,其中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五臟六腑功能。一日中與心相對應的時辰為午時11點至13點。子丑與午未是重陰重陽、陰陽相互轉化之時,也是氣血流注發(fā)生巨大變化之時。心主神志、主血脈,心火化赤促進血液生成,心氣推動血液運行,流注全身,營血具有濡養(yǎng)、化神之功,是心神的滋養(yǎng)之源[8]。故《素問》言“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主身之血脈”,而又有“血舍魂”及“脈舍神”之說,其載于《靈樞·本神》??梢?,神不僅主宰著人的精神、情志、意識活動,還間接參與調節(jié)睡眠[9],若各種原因致心神失養(yǎng),或心神被擾,均可導致不寐,此即《景岳全書·不寐》載:“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又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論》所言“壯者氣血盛......故晝精而夜寐,老者之氣衰......故晝不精夜不寐”。耋耄之人多體弱,日久氣血虧虛則不能匯聚于心,心失濡養(yǎng)則不寐。因此,心于睡眠的調控主要在于寧心安神、益氣養(yǎng)血兩方面。既要保證機體氣血旺盛不衰以養(yǎng)心神,又當調節(jié)各臟腑功能運行正常,以防心氣不足、心血虧耗、心陰虛損、心陽不振等心失所養(yǎng)而致的虛證失眠;同時對于寒邪、瘀阻、痰熱等心神不寧所致的實證失眠,當注重驅邪。
3.3.2 從肝論治 二十四個時辰內,機體臟腑中肝膽分別對應于子午注流中的子時(23點至次日1點)與丑時(1點至3點)。氣機生發(fā)于子丑之時,寤寐節(jié)律隨著氣機運動而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夜間23時至次日3時為子丑之時,子時為一日中陰氣之最,陽氣收斂,但重陰必陽,陽氣始生,丑時足厥陰肝經陰漸退而陽漸進,但仍以陰盛為主,此時全身氣血流注于肝膽。肝膽與睡眠的關系十分密切,肝與睡眠的生理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肝藏血”,“血舍魂”:其一,“人臥而血歸于肝”,即機體全身血液在夜間流藏于肝臟維持人體正常睡眠;其二,若肝虛血不足、神魂失養(yǎng)則易夜寐而夢或多夢;再者,肝主疏泄,情志不遂首犯肝木[10],如《癥因脈治·不得臥論》載:“肝火不得臥之因......則夜臥不寧矣。”肝失疏泄,或情志損傷,或肝血虧耗、魂失所養(yǎng)等均可導致肝不藏魂,引發(fā)不寐,或臥寐不安,或多夢、夢囈、夢行等。因此當從“肝主疏泄”治療,調和情志為要,還需兼顧養(yǎng)肝護肝。同時注意合理起居,按時睡覺,不要熬夜。
3.3.3 從腎論治 腎寓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又為“水火之宅”。酉時歸屬于腎,其氣血流注于腎經而腎臟氣血旺盛。因至陰、至陽之時分別為子午之時,故酉時稱為陰陽最為調和的半陰半陽之際,陽氣雖已內斂但陰氣并未過盛。此時對應傍晚17點至19點,腎經氣血運行旺盛而貯藏五臟六腑之精與生殖之精。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在不同年齡段各有各的生理特點,其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八八,則齒發(fā)去”。腎中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虧虛,睡眠質量與腎精、腎陰、腎陽的盛衰聯(lián)系密切:其一,腎主骨生髓且藏精,髓液匯聚通絡腦竅。腦為髓海,即“元神之府”。若腎精充足滋養(yǎng)腦髓,則睡眠正常。老年人腎精不足,髓海失養(yǎng),神失所榮,不安其舍,則致不寐[11]。如《內經》所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視,懈怠安臥?!逼涠?,心在上,屬火;腎在下,屬水。心火下降于腎以溫腎養(yǎng)陽,腎水上濟于心以涵心養(yǎng)陰,水火既濟則心腎相交,機體得以保持生理動態(tài)平衡。《辨證錄》曰:“人有晝夜不能寐......心過于熱,而腎過于寒也?!蹦I陰虧損的年老之人,心失奉養(yǎng)而心腎不交,心火內邪獨亢則擾亂神明而不寐;腎納精,肝儲血,肝腎(精血)同源;腎水虧虛,肝木壅滯,致水不涵木,氣機郁結,日久化火上擾于心,神不守舍則夜見不寐[12]。其三,機體水液代謝主要依賴于腎陽之氣的蒸騰作用,故有“腎主水”之說?!端貑枴つ嬲{論》有“諸水病者,故不得臥”,即腎陽虧虛,氣化不足,關門不利,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或異常,水濕停滯,或陽不溫土,運化失常,生痰生濕,痰飲凌于心導致神明被擾而不寐;腎陽溫煦則膀胱氣化功能如常,而老年人腎陽漸衰,膀胱通調水道功能隨之下降,即表現(xiàn)為夜尿頻,而夜尿頻可直接影響睡眠[13]。故老年性失眠癥當以治虛為本,治腎為要:若腎精虧虛,則填精益髓;腎陰腎陽不足或俱不足,則滋陰補腎,溫補腎陽。
子午流注理論以陰陽、藏象學說為理論基礎,十二經脈流注為基本內容,涉及臟腑、營衛(wèi)氣血。深入探析子午流注之內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老年性失眠之病理機制—陰陽失衡、營衛(wèi)不調、臟腑失和,對于臨床辨證施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