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月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3)
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并使其發(fā)揮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而要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合作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生自主合作學習指的就是初中生不依靠別人,獨立完成知識建構的過程,當然,自主合作學習并不是指不讓學生合作學習,主要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和理解知識含義,并在探究問題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其實就是說學生擁有求知欲后,學會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并自我強化的能力。一般來說,自主合作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的核心。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一直都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起著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解答疑惑,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其他的學生進行合作[1]。
現(xiàn)如今,我國各個學校都已經(jīng)開始根據(jù)新課改實施教育教學。而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語文也開始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課堂。但因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無法在一瞬間就發(fā)生改變,所以,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依舊在追求學生成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我國現(xiàn)今依舊還是應試教育為主,所以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會以成績好壞來判斷學生優(yōu)秀與否。但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改變教學模式。而自主合作學習模式能夠突出學生的學習特性,讓學生充分得到尊重,從而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夠改變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說,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2]。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是教材上的知識,還要結合現(xiàn)實狀況,對知識進行理解。而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認知到更多的新事物,并把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作為引導者,也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在提高自己的同時,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創(chuàng)設相關課文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去各式各樣的渠道中,搜集到問題的答案,之后再對答案進行匯總后,然后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從而確定答案的正確性,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3]。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對比濟南的冬天和春天兩篇文章,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教師在這個時候讓學生在課文和有關文章中尋找答案,然后跟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間進行合作探究,答案是否正確。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完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最后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習慣。
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成立小組合作,增加學生的合作意識,繼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習慣。而在小組合作時,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先要為學習小組設置一個確定的學習目標,然后讓小組之間合作完成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合作意識。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陋室銘”為例,教師可以把“了解銘文特點和理解作者劉禹錫樂觀不屈的態(tài)度”作為學習小組的學習目標。然后讓小組之間合作完成教師所提出的學習目標。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提高合作意識以外,還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以及體會出作者安貧樂道的志向。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轉變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不停地傳輸語文知識,直接標注出生字詞和文章的段落劃分,然后在講授課文的過程中,自問自答,最后說明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但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會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讓學生回歸主體地位,從而養(yǎng)成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為例,教師如果直接講述“圮、棹”等等這類的生字詞,然后又把文言文的譯文直接講述出來,并把“棹數(shù)小舟、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等這類重難句的意義都講述了出來,并不讓學生主動學習其中的意思,那就會導致學生在聽完后,云里霧里,無法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天下事物有其共同規(guī)律也有其特殊性質(zhì)原理”的文章主旨。
總而言之,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對學生的影響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作為引導者,為學生解答疑惑,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學生作為主體,除了要理解教材知識,還要理解教材以外的知識,并把學到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