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與時俱進,因勢而新,高校教師及輔導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及各類社會實踐。
高校應該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雙管齊下,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展示,創(chuàng)造機會接觸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tài),掌握他們所關注的焦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課的教學工作,延伸思政課教育的時間與空間(史艷芳2014)。余歡歡(2017)提出了“教師要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者、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在增加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上提升課程育人功能”的建議,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發(fā)展。
水文學,土壤學等這類核心課程注重理論學習,難以開展課程思政。例如土壤學,這門課的絕大多數內容為我國土地的土壤分類分布及主要特點,理論性偏強。最常見的課堂內容為給出定義、陳述相關定理、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并且我院大多數班級人數眾多,老師們認為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已經比較困難了,無法再為思政教育分攤課時,甚至在這樣的課程背景下認為無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任務中挖掘文理交叉學科地理科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呢?我想實際操作并不困難。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名列貴州8所獨立院校中前茅位置。學院以厚德博學求是創(chuàng)新為校訓,以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為辦學精神。下設理學系中有地理科學專業(yè)學生約600人,根據教學計劃,每年將安排一級學生針對《地質學基礎》《植物地理學》等5門課程開展野外實習活動,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提高該專業(yè)學生的課程實踐能力。以往的課程思政普遍存在教育內容單一、教學方式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地理科學若將野外實習選址于地質地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強的區(qū)域,在良好解決課程思政難融入專業(yè)的同時也解決了思政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難點。例如貴州省赤水市,地理位置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門戶,森林覆蓋率82.75%,居貴州省第一位。赤水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地質地貌及植物分布豐富,以瀑布、森林、桫欏、丹霞地貌等為主要特色,符合地理科學野外實習課程教學要求。赤水市紅色文化底蘊深厚,1929年,以共產黨員梁業(yè)廣為首的一批共產黨員來到赤水活動,建立起中共赤合特別支部,是貴州省最早的中國共產黨組織;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赤水,揭開“四渡赤水”戰(zhàn)役的序幕。符合課程思政元素要求。
對于地理科學這種文理交叉學科來說,課程思政不僅是在紅色文化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和理解也是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主要途徑。核心課程在課堂上的言談舉止,三觀傳遞,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利德樹人作用。
不僅中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歐美國家也同樣重視。例如美國高校,將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于管理學中知識管理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高校將學生日常學習課程內容也就是正式上課內容稱為顯性課程,根據內容又可分為普通教育類和專業(yè)教育類。專業(yè)教育類不只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而是在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對社會經濟、道德倫理等問題的片面看法,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并增強認同感和獲得感。
隱性課程則是通過校園及社會活動、心理咨詢、環(huán)境陶冶和宗教熏陶等方式,在課堂外對學生施加影響,避開了課堂中枯燥乏味的講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國特有的精神與文化。這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有一個良好的啟示。
課程思政素材往往是積極正面向上的素材,但是同樣也需要反面素材。課程教師應該關注實時熱點,對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不應閉口不談,社會熱點事件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尤為密切,并且大學生受眾多,傳播途徑廣,流傳速度快,可能學生對其都有所關注和了解,但是在學校的主流思政課堂中很少提及。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會此類熱點事件有所感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知能力,消除先入為主的思想。教師給予學生價值性方向性的本質引導,而不只是將他簡單粗暴的一筆帶過,真正的思想轉變是在了解事物本質后的豁然開朗。
正如前面討論的那樣,課程思政是挖掘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過程,可以在各種各樣專業(yè)課程中實現。需要說明的是各類學科老師應正確做好課程思政中的加減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