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軍
(吉林省鎮(zhèn)賚縣實驗小學校,吉林 鎮(zhèn)賚 137300)
為了更好地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參與語文閱讀的興趣,就需要基于教材內容做好針對性的設疑工作,由此更好地促使不同層次學生在完成回答疑問的過程中強化閱讀效果。例如,在學習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爺爺?shù)膲簹q錢》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可以用集中提問的方式設計出一系列的教學問題,期間要求學生認真朗讀全文,并針對問題有重點地認真朗讀相關段落。在文章閱讀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參與討論,并將最終的結果表達出來[1]。透過題目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得學生能夠在理清文章脈絡的情況下,歸納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而提升語文課堂設問的有效性。期間可以向學習能力低層次的學生提問:你找出了文章中不熟悉的字詞有哪些呢?你通過哪些方法認識它們的呢?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則可以向其提問:文中一共講述了幾件事呢?都是圍繞什么來展開敘述的?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可以向其提出疑問:爺爺給了“我”幾次壓歲錢?分別都放在什么地方,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通過不同難度以及層次的設問,使得學生能夠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對文中的閱讀信息內容進行理解感悟,進而更好地優(yōu)化提升小學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2]。
作為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現(xiàn)狀,解決學習難題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間產生親和感。而在師生互動的閱讀教學中,則要求教師放下身段,平等地與學生對話。例如,在《皇帝的新裝》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表演活動,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去,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第一組學生分角色朗讀小說章節(jié),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進入《皇帝的新衣》的故事情節(jié),第二組學生根據老師的分組表演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更直觀地融入故事情節(jié),第三組學生觀看、聆聽前兩組學生的朗讀和表演,記錄寫下自己的想法[3]?;诖耍處煈c全班同學及時互動,讓第一組的學生說出朗讀中自己認為好的和不足的地方,讓第二組的學生說出表演中自己的感受,讓第三組的學生說出自己在課堂上記下的內容,這樣,每組的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全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歷史內容的課文,如《將相和》《晏子使楚》《秦兵馬俑》等。由于小學生對歷史的感知程度較低,因此,在面對傳統(tǒng)歷史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不理解以及難以深入感知的現(xiàn)象,由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小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即將閱讀的內容進行背景資料查找,以此為加深對閱讀文章的理解程度奠定良好基礎。期間教師需要將與閱讀素材相關的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整合為微課,使其在對微課視頻進行瀏覽之后開展文章閱讀,以此更好地提升閱讀過程中信息提取的針對性。例如,在教授《鯨》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上的圖片,根據課文中對鯨魚的描述,制作一節(jié)小課,并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每張圖片。與此同時,圖下面配上相應的描述語言,向學生呈現(xiàn)鯨魚的形態(tài)[4]。而后在學生對鯨產生直接感知的情況下再開展閱讀,由此更好地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
在群文閱讀模式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學習能力,做好文章結構層次的組合工作,進而使文章閱讀的層次性得到提升,在閱讀的期間教師需要遵循文章安排的順序以及內容,為提升閱讀工作的條理性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文章的合理組合使不同類別的情感得到深化,進而使學生能夠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感知,這將為優(yōu)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文章的主題,創(chuàng)設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上課前回顧父親對家庭的貢獻,對自己傾注的愛心,以學生生活的基調,引導學生直面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借助于生活經歷的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筆下父親為了挽救兒子的生命而用身體護住兒子的舉動,進而從教學內容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知識涵養(yǎng),就需要引導其積極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知識汲取優(yōu)化自身的文學感知,同時,教師也需要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下促使學生開展閱讀,進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