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啟蒙 盧吉鋒
中醫(yī)中藥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中藥以獨特的治療效果深受人們喜愛,但中藥并非沒有毒性,在臨床使用中也應加以重視。中藥產生毒性主要分為2種:①毒性成分屬于有效成分,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相似,使用不當就會產生毒性;②毒性成分非有效成分,在炮制過程中能夠將毒性成分去除。理性認識中藥毒性,做好毒性中藥的鑒定工作,才能讓中藥綠色療法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1.1 半夏半夏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塊莖,飲片呈類球形,有的稍微偏斜[1],高度在0.5~1 cm,直徑為1~1.5 cm,表面呈現(xiàn)淺黃色或白色,頂端有明顯凹陷,周圍存在密布麻點狀根痕,栽培品上存在不規(guī)則小側芽,下面為鈍圓形狀且光滑,斷面質地堅實、切面含有白色粉末,味辛辣,舌嘗有麻舌感。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2]。
1.2 天南星天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異葉天南星、天南星、東北天南星的干燥塊根,多秋冬二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挖,去除外皮和須根,洗凈干燥。天南星飲片為不規(guī)則薄片或類圓形,顏色多為淡棕色、黃色,質地較碎,斷面可見明顯膠質層,味苦澀,略有氣味、口嘗微麻[3]。天南星扁球形,直徑在1.5~5.5 cm,高位1~2 cm,表面為淡棕色或類白色,表面較光滑,頂端存在根莖的殘留凹陷,周圍存在根留下的痕跡,莖周圍有小扁球狀側芽,質地較堅硬不容易碎裂,切口斷面為白色,表面不平坦,切面有白色粉性,氣味辛麻[4]。天南星具有祛風止痙、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功效,用于風痰眩暈、半身不遂、驚風、癲癇等,也用于蛇蟲咬傷、外治臃腫。天南星的毒性反應臨床表現(xiàn)為咽喉、口腔、皮膚黏膜有刺激性,對咽喉有灼燒感、黏膜潰爛、口舌麻木、流誕、張嘴困難等情況,嚴重的會導致窒息或智力發(fā)育障礙[5]。
1.3 附片附片為烏頭子根的加工品,多在四川江油地區(qū)栽培,為道地藥材,飲片形狀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度約為0.3 cm,附片呈圓錐形長度為4~7 cm,直徑為3~5 cm,頂端存在芽痕,周圍存在支根痕或瘤狀突起的支根,體質較重,橫切面為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孔,有多層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側導管排列不整齊,味麻刺舌,略有氣味[6]。附片的不同炮制品有不同功效,包括鎮(zhèn)痛、提高免疫功能、抗炎的作用,因附片炮制方式不同,臨床效果存在一定差異[7],實際應用應根據(jù)臨床情況進行使用。附片的有效成分含有毒性物質苯甲酰烏頭胺、苯甲酰次烏頭胺、次烏頭胺、烏頭胺、中烏頭胺,經水提取可得鳥嘌呤、附片汀、新江油烏堿等[8]。附片從古至今臨床較常用,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可用生品回陽救逆,但其毒性較大,應在炮制后入藥以去除附片的毒性,通常炮制方法以加熱為主,配合不同輔料,在標準炮制方法下可保證有效成分不流失,減輕毒性成分帶來的不良反應,提高附片臨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附片炮制品臨床上多用于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胸痹心痛,心陽不足,虛寒吐瀉,陽虛外感,寒濕痹痛[10]。
1.4 巴豆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干燥果實,多在秋冬季節(jié)采收,堆放2~3 d后攤開干燥。飲片程卵圓形,直徑為1.4~2 cm,長度為1.8~2.2 cm,為三棱結構,一端平截面,一端有果柄殘留痕跡,果實表面呈黃色或深黃色,表面粗糙,有6條射線花紋,去掉果殼內有3室,均有1粒種子;種子為卵形或橢圓形,略扁,背部隆起;種皮外較堅硬,為暗棕色或黃棕色,一端有小凸起,容易脫落出現(xiàn)痕跡,另一端為圓狀合點;去除種皮可見種仁外有白色薄膜,胚乳為淡黃色,有毒,味辛辣。巴豆主要成分為巴豆油,主要有棕櫚酸、花生酸、亞油酸、油酸、月桂酸、甘油酯等,油浸出物具有瀉下作用且有致癌成分。孕婦禁止使用,與牽牛子相反不可同時使用。巴豆具有通關竅、行水、瀉寒積、行水、殺蟲的作用,適合于治療冷積凝滯、胸腹脹痛、瀉痢、水腫、痰癖、喉痹等病癥。
1.5 川烏川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在夏季采挖,去除須根、子根、泥沙,曬干后入藥。川烏又稱為烏頭、五毒、鐵化,飲片為不規(guī)則金三角形或圓形的葉片,表面為黑褐色,多為灰白色多角形,形成點狀維管束和形成環(huán),并存在空隙,周邊存在彎曲或皺縮,氣微,質地較脆,味微辛辣,稍有舌麻感。性狀鑒別為不規(guī)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存有殘莖,中部處有一側膨大,長度為2~7.5 cm,直徑為0.6~1.8 cm,頂端存在少數(shù)不定根或殘莖,在頂端一側有枯萎的枝芽,一側為扁圓形或圓形,表面為黑棕褐色或灰褐色,存在縱向皺紋,有點狀根須及數(shù)個瘤狀側根,質地較堅硬,表面為暗灰色或灰白色,有裂隙,形成類圓形或環(huán)紋角形,髓部為中空或有大孔,略有氣味,較辛辣,口嘗有麻舌感。臨床功效為溫經止痛、祛風除濕,主要用于治療關節(jié)疼痛、風寒濕痹、心腹冷痛、麻醉止痛、寒疝作痛等病癥。孕婦慎用本品,川烏不宜與貝母、半夏、瓜蔞、天花粉、白及同用。常見的毒性反應為心臟毒性,毒性表現(xiàn)為神經毒性和心率失常,癥狀為四肢、全身麻木、眼花、語言困難、呼吸急促、瞳孔散大、體溫下降等。
1.6 草烏草烏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干燥塊根,多在秋季枯萎時采挖根莖,去除泥沙和須根,多為干燥根,栽培較少多為野生,臨床使用為制草烏,又被稱為北烏頭[11]。草烏飲片多為形狀不規(guī)則的片,以近三角形和不規(guī)則圓形較多,表面為灰白色多角形或黑褐色,存在點狀管束和成層環(huán),中間有空隙,周邊為彎曲或皺縮結構,質地較脆,略有氣味,味道辛辣舌嘗有麻木感。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圓錐形,略有彎曲,直徑在0.6~1.7 cm,長度在2~6 cm[12],頂端存在少數(shù)根殘基和殘莖,頂端一側有枯萎的芽,另一側為扁圓形或圓形,有不定根殘留,表面為黑棕褐色、灰褐色,髓部存在中空和大孔,舌嘗麻木、略有氣味、味辛辣[13]。草烏同樣存在與其他藥物相反相畏,孕婦謹慎使用,主治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作用。
2.1 川烏與草烏2種毒性中藥飲片發(fā)揮藥理作用的主要成分為生物堿。藥理研究表明,2種中藥飲片均有鎮(zhèn)痛、抗炎、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保護心肌的作用。經過炮制后的飲片可中和體內酸性物質,有效抑制體內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過程,從而起到保護心肌、抗炎的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川烏、草烏對驗證模型的大鼠均有治療作用,能夠抑制大鼠體內的炎癥反應,改善癥狀。中醫(yī)藥理學分析,草烏、川烏均有溫經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但也存在明顯差別,草烏性熱,適合做君藥,藥效較明顯,治療痹證效果較好,有麻醉作用,而川烏性溫,適合做臣藥,治療痹證需要借助草烏之力,無麻醉作用。2種藥物通常一起使用,能夠起到協(xié)同增效的效果。
2.2 半夏與天南星2種飲片均為同科植物,且均有毒性,均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為治療寒痰、濕痰的要藥。半夏可入脾胃,善于治療臟腑內的濕痰,又有止嘔的功效,具有辛開痞結、和胃降逆的功效,多用于治療痰飲眩悸、痰多咳喘、嘔吐反胃、胃脘痞悶等病癥[14]。天南星兼走經絡,具有祛風定驚、消腫止痛的功效,善于治療中風痰壅、風疾眩暈、頑痰咳嗽、蛇蟲咬傷等病癥。半夏杜生痰之源,天南星搜經絡之痰[15]。2種藥配伍只用可祛風痰、散痰結,多用于治療風痰眩暈、頑痰咳喘、口眼歪斜、中風仆倒等疾病。
半夏、天南星、附片、巴豆、川烏、草烏幾種毒性中藥飲片在經過炮制加工后給鑒別增加了難度,為了保證毒性中藥飲片的安全使用,對于其性狀鑒別尤為重要,本文對以上幾種毒性中藥飲片的鑒別現(xiàn)狀加以分析,并將半夏與天南星,川烏與草烏的易混淆鑒別和藥理作用進行綜述,以提高臨床工作人員對毒性中藥的鑒別水平,減少或避免毒性中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