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美麗 賀亞輝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xiàn)C)是指排除了全身性病變(如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腸道器質性病變(如包塊、炎性病變等)以及藥物等繼發(fā)性因素所致的便秘[1]。本病是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本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發(fā)病率為3%~17%,有地區(qū)差異性,北方多于南方,農村多于城市,隨年齡增長而呈升高的趨勢,且本病與性別有一定的聯(lián)系(女性多發(fā))[2]。其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排便困難、便次減少或排便不盡感[3]。西醫(yī)導瀉藥短期口服可改善便秘癥狀,長期口服不僅加重便秘癥狀,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而且可引起大腸黑變病,改變大腸的傳導功能,形成藥物性便秘[4]。針灸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治療方法,不僅可改善大便性狀,使自主排便次數(shù)增加,還可改善睡眠、情緒等腦部或全身癥狀[5]。
便秘病位在大腸,《素問·靈蘭秘典論》中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常,與肺、脾胃、肝、腎等臟腑相關。
1.1 肺在經絡理論中,肺經,屬肺,絡大腸;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經脈,肺與大腸相聯(lián)絡?!夺t(y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所說:“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提示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于肺氣的下行,肺氣虛,不能下達,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睹}經》中載“肺藏歌”為“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乏馨香”;《石室秘錄·大便秘結》:“大便秘結,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血證論·臟腑病機》中指出:“肺中常有津液養(yǎng)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傷……水源不清,而小便澀; 遺熱大腸,而大便難”。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肺氣的肅降功能,將脾傳輸?shù)慕蛞合蛳隆⑾騼葌鞯狡渌呐K腑,肺燥傷及津液或肺陰虧虛,使津液不能輸布至大腸,則腸燥、大便艱澀,不能下行,即《血證論》:“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
1.2 脾胃脾胃位于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氣虧虛,清氣不升,不能布散水谷精微,腸道失去潤澤;“胃氣下降”,將食物殘渣下傳至大腸,并使糞便有節(jié)制地排出體外,胃失和降,則糟粕不能下行,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1.3 肝“肝主疏泄”,主要作用為調暢氣機,肝氣疏通、暢達全身氣機,調節(jié)血和津液的輸布;又肝氣暢達可使脾胃升降功能正常運行。《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諸氣怫郁,則氣壅大腸,而大便乃結”,又如《素靈微蘊·噎膈解》:“飲食消腐,其權在脾; 糞溺疏泄,其權在肝”,可見肝之疏泄功能失調,肝氣郁滯,宣暢失職,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則便秘。
1.4 腎《雜病源流犀燭》:“大便閉結,腎之病也”。“腎主水”,腎氣可調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素問·逆調論》:“腎者水藏,主津液”,《證治匯補·秘結》指出:“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大便潤。腎虛津液竭大便秘……要皆血虛所致。大約燥屬腎,結屬脾。須當分辨”。指出腎氣足則大便潤澤,腎血虛則大便難行。《蘭室秘藏·大便燥熱》:“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失常,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諸病源候論》:“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爾者,腎臟受邪……津液枯燥,腸胃干澀,故大便難”。提示腎陰耗傷,不能濡潤腸道,則大便難下。
案1患者,男,25歲,2019年6月23日初診。主訴:大便干結難解2年,加重5 d?;颊?年前開始出現(xiàn)大便干結難解,2~3 d一行,6月18日晚與同事聚餐吃火鍋后,至今大便5 d未解,伴反酸噯氣,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口干口臭,心煩面赤,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中醫(yī)診斷:便秘(熱秘)。治法:瀉熱通腑降濁。取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大橫、支溝、內庭、曲池、合谷、列缺、腕踝針下1、2區(qū)。每日針1次。操作:諸穴均吸氣時進針,吸氣時行針,前四穴直刺進針行提插瀉法,支溝、內庭、曲池、合谷行捻轉瀉法,腕踝針下1、2區(qū)針尖向心行捻轉補法;雙側天樞、大橫上電針,用疏密波,每次20~30 min,其他穴位治療中間行針1次。治療過程中患者自覺腸中有氣流竄,脹滿較前減輕。囑患者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每日治療1次,治療5次之后患者訴治療后已行大便3次,排便較前通暢。上述癥狀較前改善。繼續(xù)治療10次后,患者排便基本恢復正常,每周至少可自行排便5次。隨訪2個月,患者大便恢復正常。
按:患者素體陽勝,又嗜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食物積滯腸道,郁而化熱,耗傷腸道津液,腸道失潤,而大便干結難解。便秘病位在腸腑,天樞為大腸募穴,位于人身之中點,是大腸經氣深聚于腹部之處,是升清降濁的樞紐[6],針刺可調暢氣機,通腑降濁;足三里為胃經合穴、下合穴,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合治內府”,又《靈樞·咳論》云:“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下合穴位于膝關節(jié)及以下,鄰近經氣生發(fā)之處,又位于六腑之下,“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針刺下合穴,刺激經氣生發(fā),有利于引導腑氣下降,通調腸腑,調暢氣機[7,8];大橫為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交會穴,陰維脈調節(jié)六陰經經氣,其與天樞相配不僅調整脾胃、大腸功能,而且調整全身陰經的氣血,濡潤腸道,利于通便[9];支溝為治療便秘的經驗效穴,《類經圖翼》云:“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 具宜瀉支溝”。本穴為三焦經經穴,是火經火穴,針刺支溝能瀉三焦火,通調三焦氣機, 氣機順則腑氣通[10];內庭為胃經滎穴,“滎主身熱”,瀉之能清瀉胃火,通滌腑氣;曲池、合谷為大腸經合穴與原穴,瀉之可清瀉腸腑郁熱、通降腑氣;列缺為肺經絡穴,與合谷穴搭配為原絡配穴法,楊繼洲《針灸大成》認為原絡配穴一淺一深、一表一里,貫穿上下、通達內外,對相表里的經絡臟腑疾病有協(xié)同作用[11];腕踝針下1、2區(qū)為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陰脾經分布部位相關,能滋腎理脾,益陰養(yǎng)血。
案2患者,女,51歲。2018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排便困難6余年,加重1個月?,F(xiàn)病史:患者2012年開始出現(xiàn)排便困難,3~4 d一行,排便時間變長,便少,稍有腹脹,遂四處就診,予胃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功能性便秘”,患者長期予瀉劑(番瀉葉、麻仁丸)等藥物口服,癥狀長期不緩解。1個月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排便更加困難,排便間隔時間更長,大便5~6 d一行,每次排便時間長達30 min,糞質干燥如羊屎,有排出不盡感,便少,無出血?;颊咂剿匦那椴粫常嗨级鄳],腸鳴矢氣,脘腹脹滿,納可,口中黏膩不爽,寐差,入睡困難,小便可。舌淡苔薄膩,脈弦。中醫(yī)診斷:便秘(肝氣郁滯證)。取穴:天樞、中脘、期門、內關、上巨虛、太沖、行間、合谷、腕踝針下1、2區(qū)。操作:天樞、中脘、內關行平補平瀉法,期門針尖向下斜刺0.5寸行捻轉瀉法,上巨虛、太沖、行間、合谷行提插瀉法,腕踝針下1、2區(qū)行青龍擺尾法行六陰之數(shù)。留針20~30 min,治療中間行針1次,治療20次,大便通順,心情較前舒暢。
按:“肝主疏泄”,患者平時多思多慮,傷及肝氣,肝氣郁結,則疏泄失常,《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諸氣怫郁,則氣壅大腸,而大便乃結”。期門、太沖、行間為肝經募穴、原穴、滎穴,針刺瀉法,可疏肝行氣,調暢氣機;針刺雙側合谷、太沖為“開四關”,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太沖為肝經原穴,為兩經原氣經過與留止的腧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針刺疏通氣血,調暢氣機,使氣機暢達,腑氣得通,大便得降。青龍擺尾法,《針灸大全·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可疏通氣血,推動經氣運行,通過“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可激發(fā)經氣,增強感傳效果,達到“氣至病所”[12]。
案3患者,男,60歲。2019年4月5日初診。主訴:排便困難8年,加重1周?,F(xiàn)病史:患者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排便困難,4~5 d一行,量少,大便干結,時有腹部脹滿?;颊哂诙嗉裔t(yī)院及醫(yī)生處就診,經胃腸鏡檢查及其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服用各種藥物(具體不詳),療效均不明顯。1周前,患者受涼后至今大便未解??滔麓蟊? d未解,面色白,怕冷,四肢不溫,脘腹腰膝冷痛,喜溫,舌淡苔白,脈沉。中醫(yī)診斷:便秘(腎陽虛證)。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足三里、上巨虛、腕踝針下1、2區(qū)。操作:諸穴均呼氣時進針,呼氣時行針,中脘、下脘、關元、天樞直刺進針行捻轉補法,足三里行提插補法,腕踝針下1、2區(qū)針尖向心行捻轉補法針刺20~30 min,中間行針一次;拔針后,予患者腹部行閃火拔罐,并留罐5 min,針刺及留罐時注意保暖。針刺每日1次,拔罐隔日1次,針刺20次后,大便2~3 d一次,排便通暢,怕冷、脘腹冷痛等癥狀較前緩解,囑患者平時注意保暖,勿勞累。
按:患者年老體虛,腎陽虧虛,則無力鼓動氣血,不能溫養(yǎng)下焦,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為“引氣歸元針法”,中脘為胃募穴、腑會,為任脈與小腸經、三焦經、胃經的交會穴,與下脘相配,具有健運脾胃、調理氣機升降、消除痞滿的功效;氣海為肓之原,先天元氣之海,關元為小腸募穴,兩穴相配,可益氣健脾,培腎固本,可促進新陳代謝[13]。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近年來功能性便秘發(fā)病率有所提高,針灸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治療方法,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腕踝針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應點進針,是從皮部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治法,研究表明,針刺皮部可由物質基礎與經絡相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經氣,調和營衛(wèi),協(xié)調陰陽[14]。腕踝針法將人體上下各分為6個縱行區(qū)域,每個進針點可治療本區(qū)域所包含臟腑、器官組織所引起的疾病。老師在臨床上工作20余年,通過經驗總結體會運用體針結合腕踝針辨證治療功能性便秘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囑患者注意多吃新鮮的綠色蔬菜與水果,保持適當?shù)捏w育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晨起和睡覺前可行腹式呼吸5 min、6次/min,并配合順時針摩腹(從右下腹開始),可增強腹肌力量,改善腸道運動功能,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