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進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崩硐氲恼Z文教學境界有多遠?每一個語文人也許不止一次在心中追問過。千百年來,從名家大儒,到普通教師,數不清的“語文人”在語文教學研究領域勤灑汗水,傳播智慧,探詢語文真諦和語文教學規(guī)律。
一所學校要想生存,需要質量作保證;一名教師要想得到學校、同事、家長、學生的認可,要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需要在課堂上下功夫,讓自己的四十分鐘最大化地產生效益,這就是有效教學。如何做到有效,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備課上下功夫
一個不肯在備課上花時間、花精力的人,永遠不會提高自己的授課能力,永遠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效益,永遠不會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不錯,剛開始是有點苦、有點累,但時間長了,就跟古人筆下的賣油翁一樣,會越來越有譜,越來越高效。
二、從課堂上找感覺
寫在文本上的教案是死的,不同的人即使用相同的教案,也能教出不同的效果,這就是對教師教學智慧、教學能力、教學經驗的考驗。
1.導語要隨機應變,不能僵化教條
課堂上,教師優(yōu)美的、充滿激情的導語,會營造出一個詩意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浸潤其中,語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師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場域中激蕩、共生,共同生成一個充滿磁性與感動的“情場”。比如蘇教版第九冊習作3要求寫《秋天的樹葉》,本來備課時我準備了課件,展示了各種奇妙的樹葉,可臨上課時,我突然想到,很多樹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見過,即使看了也未必能寫出真情實感,不如自己隨機在校園里撿拾幾種樹葉,一種一種地進行展示。學生立刻興味盎然,好像從來沒見過似的——其實天天見,就是沒用心去觀察。課后,學生寫起作文來輕松自如。
2.多媒體參與教,也參與學
隨著均衡教育的普及,一般的農村小學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網絡上數不盡的視聽資料、文字讀物,都成了我們招之即來的免費財富,如果不利用,多可惜。適時使用多媒體,能對語文教學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比如讀“萬紫千紅”一詞時,教師可適時打出圖片,當學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錦的景象,好像整個春天呈現在了眼前,情緒會立即激動起來,爭相動情朗讀。通過自己投入、動情的朗讀,“萬紫千紅”這個詞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了。但是不少老師錯誤地以為,多媒體是教師的專利,使用多媒體跟學生沒有太大關系,真是一個莫大的誤區(qū)啊。師生在課堂上交流、對話,并不斷開發(fā)、拓展新的課程資源。課堂,成了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課外資源引進課內,使課內外融為一體,為整堂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豐厚的文化背景,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也享受著豐富的文化大餐,經歷著難忘的精神之旅。這種課外資源也許有一些讀物,但我們都是明眼人,現在最大的課外資源還是網絡。
3.從朗讀中尋找語文的“根”
有些語文老師從教多年,卻不能讀好一篇課文,原因是對錄音朗讀依賴太多,對個人要求太寬。這個本事不是靠紙質教案來解決問題的。我們只有自己讀得好,才能指導學生讀出感情。比如讀朱熹的《春日》:讀春景,要讀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讀出形,邊讀邊在頭腦中過電影、畫畫,使“無邊光景”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又如《游園不值》里的“一枝紅杏出墻來”,通過對“出”字的朗讀把握,體會“出”為什么讀得那么有力、帶勁,領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課堂上,為了維持課程的流暢運行,教師要善于順勢引導,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資源,進行巧妙的點撥、引領。這樣的課堂狀態(tài)看似散漫,實則集中。師生如同在山間閑步登山,或觀光賞景,或嬉戲山澗,或歇息山亭,雖然登山的速度或快或慢,路線或曲或直,目標卻是明確而單一的:登上山頂。這樣的課堂,流瀉著自由,呈現著灑脫,給人以美的享受。如從馮驥才的《珍珠鳥》引入,揭示“信賴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的主旨,然后引領孩子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去體會“我”給了小珍珠鳥多少寬容和愛,這份寬容與愛又轉化成小珍珠鳥對“我”的多少信賴,人和動物之間由此創(chuàng)造了多么美好的境界。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交流互動,共同感動,在與文本的切磋對話中逐步走向深層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課堂流程中,學生對文章主旨的領悟卻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