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光輝
(徐州市中醫(yī)院針灸腦病科,江蘇徐州 221000)
腦梗死是腦病科常見病,具有高發(fā)病率與高致死率的特點[1]。我國腦梗死多發(fā)且患者多為老年人,而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的加劇,該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發(fā)展勢態(tài)[2]。 另外,腦梗死的預后不佳,大部分患者治療后依然遺留有后遺癥,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3]。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4],80%左右的腦梗死患者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 因此,必須加強對患者的康復治療,以提高康復治療效果,改善預后。中醫(yī)理論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中醫(yī)治療該病有其獨特性,且無副作用,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快速緩解,使病情得以有效控制[5]。 針刺在臨床中獲得了廣泛應用,治療效果確切,但對于針刺介入的時機目前仍存在爭議?;诖?,該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腦梗死患者,并對比發(fā)病后48 h 與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48 h 進行針刺介入治療對患者各項功能以及臨床療效的影響,旨在明確針刺治療的最佳時機,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針灸腦病科收治的80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不同療法分為A 組(n=40)與B 組(n=40)。A 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7~88 歲,平均年齡(68.43±7.51)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7~23 h,平均(14.73±5.29)h;病灶部位: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22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18 例;梗死部位:左側25 例,右側15 例;基礎疾?。焊哐獕?2 例,糖尿病10 例,高血脂7 例。 B 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57~88 歲,平均年齡(68.47±7.48)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7~23 h,平均(14.70±5.31)h;病灶部位: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22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18 例;梗死部位:左側24 例,右側16 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1 例,高血脂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已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年齡57~88 歲;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6]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風的診斷依據(jù)、證候分類、療效評定》[7]診斷標準;首次發(fā)??;對研究內(nèi)容知曉且自愿參與;治療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復發(fā)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腦出血;顱內(nèi)感染性疾病;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癌癥;精神類疾?。恢型痉艞壷委?。
兩組均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調(diào)節(jié)酸堿失衡以及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對癥支持治療;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A 組于發(fā)病后48 h 進行針刺介入治療,B 組于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48 h 進行針刺介入治療。 針刺具體操作:患者取平臥位,取人中、地倉、風池、極泉、合谷、后溪、委中、豐隆、昆侖等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進針,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 次,每周5 次,2 周為1 個療程,治療3 個療程。
(1)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展開評估,共42 分,評分高低與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成正比[8]。
(2)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分展開評估,功能障礙程度:輕度≥96 分、中度85~95 分、嚴重50~84 分、極嚴重<50 分[9]。
(3)下肢平衡能力: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展開評估,內(nèi)容包含14 個項目,采取5 級評分法,滿分56 分,評分高低與下肢平衡能力強弱成正比[10]。
(4)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的Barthel 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量表展開評估,評價項目共10 項,每項評分為0~10 分,總分100 分,功能障礙程度:輕度≥60 分、中度40~59 分、重度<40分[11]。
(5)生存質量: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the MOS 36-item short-from health survey,SF-36)展開評估,包含8 個維度,評分高低與生存質量高低成正比[12]。
(6)臨床療效: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jīng)功能進行判定,分為①基本痊愈: NIHSS 分值降低90%及以上; ②顯效:NIHSS 分值降低46%~89%; ③有效:NIHSS 分值降低18%~45%; ④無效:NIHSS 評分降低<18%;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8]。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NIHSS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的NIHSS 評分為(5.61±1.17)分,低于B 組的(6.95±1.2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NIHSS 評分對比[(±s),分]
表1 NIHS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40)B 組(n=40)t 值P 值9.06±1.60 9.13±1.55 0.199 0.421 5.61±1.17 6.95±1.29 4.866 0.000
兩組治療前的FMA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A 組的FMA 評分為 (78.06±6.34)分,高于B 組的(67.15±4.7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FMA 評分對比[(±s),分]
表2 FMA 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40)B 組(n=40)t 值P 值55.04±3.15 55.01±3.17 0.042 0.483 78.06±6.34 67.15±4.78 8.690 0.000
兩組治療前的BBS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的BBS 評分為(39.12±3.45)分,高于B 組的(31.26±2.9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BBS 評分對比[(±s),分]
表3 BB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40)B 組(n=40)t 值P 值14.36±2.50 14.31±2.45 0.090 0.464 39.12±3.45 31.26±2.92 10.998 0.000
兩組治療前的BI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的BI 評分為(66.73±7.83)分,高于B 組的(57.14±6.9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BI 評分對比[(±s),分]
表4 BI 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40)B 組(n=40)t 值P 值42.81±5.34 43.03±5.32 0.185 0.427 66.73±7.83 57.14±6.99 5.779 0.000
兩組治療前的SF-36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的SF-36 評分為(80.52±7.57)分,高于B 組的(71.43±6.2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SF-36 評分對比[(±s),分]
表5 SF-36 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40)B 組(n=40)t 值P 值59.59±5.23 59.63±5.30 0.034 0.486 80.52±7.57 71.43±6.29 5.841 0.000
A 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0.00%, 高于B 組的7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6。
表6 臨床療效對比
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因動脈腦供血障礙引發(fā)腦組織供血、供氧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病因,代謝疾病、遺傳病史等是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腦梗死的危害性大,會導致神經(jīng)功能損傷,引發(fā)一系列腦組織癥狀。肢體功能障礙是腦梗死患者康復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也會增加患者家庭乃至社會的壓力。因此,必須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康復治療,以盡快恢復其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臨床常規(guī)治療采用綜合療法,包括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擴張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等,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但預后不理想,仍需尋求更有效的康復手段。
中醫(yī)將腦梗死納入“中風”范疇,患者表現(xiàn)為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癥狀,且變化多端,似有“風性善行數(shù)變”的特征,所以得名[13]。腦梗死發(fā)病突然,也無特異性表現(xiàn),所以臨床也稱之為“卒中”。中風的發(fā)生機制復雜,與心、肝、腎、脾及其相關經(jīng)絡、血脈有關。 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在于“瘀”,即瘀血,其次是痰阻,腦絡受阻、血流不暢、失于濡養(yǎng)、臟腑失調(diào),出現(xiàn)肢體失和。 治則應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為主。經(jīng)過多年的探究與鉆研,中醫(yī)對中風及其后遺癥的病因病機已經(jīng)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治療方法各有優(yōu)勢。針刺的應用優(yōu)勢突出,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經(jīng)濟的特點。針刺治療中風,能夠達到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節(jié)臟腑、益氣補元的治療效果,可促進局部循環(huán),滋養(yǎng)四肢肌肉,明顯縮短療程,改善患者預后[14]。
該文對比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48 h 的A 組與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48 h 的B 組進行針刺介入治療的效果差異, 結果顯示,A 組治療后的NIHSS 評分低于B 組,F(xiàn)MA 評分、BBS 評分、BI 評分、SF-36 評分均高于B組,提示治療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肢體功能、下肢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存質量均獲得了明顯改善,說明早期針刺治療更能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及其他各項功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復。該研究結果還顯示,A 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B 組, 提示A 組的總體治療效果更好,說明發(fā)病后48 h 進行針刺介入治療,可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腦梗死發(fā)病早期,患者腦內(nèi)的水腫尚未全部消除,且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代償作用,早期的康復治療能夠讓受損的神經(jīng)功能得以恢復,因此盡早進行針刺治療,更有利于腦水腫的清除,可加快神經(jīng)功能恢復,繼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腦梗死發(fā)病后48 h 進行針刺介入治療的效果更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肢體功能、下肢平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存質量,臨床總有效率高,值得推廣。